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香成

鎖定
劉香成,紀實攝影大師。1951年生於香港,1976年開啓新聞攝影生涯,擔任美國《時代》週刊和美聯社的首席駐華攝影記者,後派駐洛杉磯、新德里、首爾、莫斯科。2013年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他的“中國夢 三十年”的個人攝影展。2015年,創立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1] 
2019年12月,在國際影藝聯盟、科梅伊市政府、達蓋爾基金會在法國科梅伊舉辦的“紀念攝影術誕生180週年”活動中,劉香成被評選為攝影術誕生180年180人之一。 [2-3] 
中文名
劉香成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51年
職    業
攝影家
主要成就
1992年獲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
主要成就
2013年舉辦個人攝影展
2012第二屆中華藝術金馬獎終身攝影成就獎
攝影術誕生180年180人之一
出生地
香港
代表作品
毛澤東之後的中國
蘇聯的解體

劉香成人物簡介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重大時事,劉香成幾乎從未缺席:毛澤東逝世,洛杉磯和漢城的奧運會,甘地夫人遇刺,阿富汗戰爭,以及為他帶來新聞界最高肯定的蘇聯解體。1992年,劉香成因拍下戈爾巴喬夫扔下辭職講稿的獨家圖片與美聯社同事分享獲得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Spot News Photography)。他是首位受此殊榮的華人攝影師。
劉香成與塔森、維京、企鵝等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許多書籍,為中國攝影的發展提供參考,其中包括《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革命中的中國,通往1911之路》。他的個人攝影作品集包括《蘇聯的解體》和《毛澤東以後的中國》。《毛澤東以後的中國》獲《新聞週刊》讚賞,該媒體稱劉香成為“中國的亨利·卡蒂埃-佈列松”。
2012年,獲得第二屆中華藝術金馬獎終身攝影成就獎。 [4] 
2019年12月29日“攝影術誕生180週年紀念活動”在現代攝影術發明者達蓋爾的故鄉——法國科梅伊市舉辦,中國多位攝影人獲得“攝影術誕生180年180人”榮譽稱號。劉香成名列其中。

劉香成普利策獎

對劉香成來説,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另一個激動人心的“大”故事。
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攝影記者之一,劉香成用他手裏的相機,記錄過眾多的“大事件”:在印度,甘地夫人遇刺,種族紛爭頻仍;在斯里蘭卡,宗教戰爭火焰熊熊;在阿富汗,到處都是蘇制坦克、大炮,“我差點被火箭筒轟掉。”而在蘇聯,劉香成又親眼見證了這個龐大國家機器的土崩瓦解。
在莫斯科,劉香成又一次抓住了機會。1991年12月25日晚,他在CNN時任總裁湯姆約翰遜的邀請下進入克里姆林宮,並在戈爾巴喬夫發表完辭職演説、將講稿猛然扔到桌上的一瞬不顧拍攝禁令按下快門——他將快門調至1/30,只拍了一格。幾乎同時,他的後背吃了克格勃的一記重拳。他拍下了他想要的——連塔斯社都沒有的鏡頭。當他走出克里姆林宮,正看見蘇聯國旗降下,俄國國旗升起。
1991年12月26日,這張獨家照片出現在全球各大報紙頭版,宣告冷戰時代的終結。次年,他出版攝影集《蘇聯解體:一個帝國的墜落》。經此一役,劉香成與同事一同獲得1992年普利策“新聞攝影現場報道獎”。

劉香成早年生活

1951年10月6日,劉香成出生於香港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劉季伯是《大公報》國際新聞編輯,母親陳偉雯出身福建望族,是當時罕見的上過大學的女性。
3歲時,劉香成隨母親回福州接受教育。由於母親的“官僚階級和地主”成分,無論他如何積極投身“除四害”活動,都無法得到學校的認可。日益混亂的時局下,他在10歲時回到香港。每到暑假,父親劉季伯教他將美聯社和路透社的短篇新聞稿翻譯為中文。
1971年,劉香成進入紐約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主修國際關係——他本想學習新聞,在父親的老友的建議下選擇“先學習一個專業”。
在紐約第50街的小圖書館、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劉香成先後看到Magnum攝影師馬克-呂布(Marc Riboud)的攝影集《中國的三面紅旗》和杜安-邁克爾斯(Duane Michals)、戴安-阿勃絲(Diane Arbus)的紀實攝影展覽,感受影像的力量。
劉香成認為,正是因為自己接受了1/3中國社會主義教育、1/3英國殖民主義教育、1/3美國教育,在哪塊土地上談論問題都與當地人不同。他能夠跳脱某種民族情緒,但是又帶着對中國土地的深刻理解。

劉香成記者生涯

大學最後一個學期,劉香成選修《生活》雜誌傑出攝影師基恩米利(Gjon Mili)的攝影課,拍攝街頭無家可歸的老太太、為智障學生而設的猶太學校,受到賞識。在Mili的推薦下,他進入《生活》的傳奇攝影團隊實習。
9個月的相處間,Mili從未談過技術問題,“只在愛把喜歡的照片剪下來貼在牆上看,看完再看,看完再看”。每天傍晚,他指着從報紙上剪下來的各種新聞圖片告訴劉香成,“這張好,好在哪裏”。劉香成如此學會了怎麼讀照片。
亨特學院的華裔教授利昂內爾-曹將劉香成介紹給哈佛同學、時代集團時任總裁凱爾索蘇頓(Kelso Sutton)。蘇頓問,年輕人,你這輩子想要做什麼。劉香成立即回答:我想到中國去。兩週後,他得到一份工作:《時代》雜誌駐華記者。
劉香成的出道之作,即撞上重大歷史節點: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他受《時代》委託赴北京拍攝毛澤東的葬禮,卻因簽證問題滯留廣州。他轉而拍下了珠江邊上戴着黑紗打太極的男子,敏感地發現“人們的面孔跟我以前看到的不一樣了,人們終於把包袱放下來了”。發生微妙變化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告訴他,一個新的時代來了。2019年,他告訴《洛杉磯時報》,當時他便感覺到“中國可能到來的轉型會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故事,所以我就跟了下去。”
劉香成身兼局內人和局外人的攝影事業就此起步,為新聞界提供了當時極為罕見的中西方雙重視角。1978年,他再度返華,成為《時代》首位駐京攝影記者,開啓“毛以後的中國”的拍攝之旅。他拍國家政要,拍剛剛被平反的文化人們,拍普通老百姓:在故宮門口手持可口可樂大笑的男子、三名戴同款墨鏡的時髦青年、在毛澤東像下玩滑輪的男青年……

劉香成回到中國

長時間的戰地和革命現場工作,令劉香成受到“同情疲乏”(compassion fatigue)的困擾。於是,90年代後期,他離開新聞一線,重返亞洲。
1997年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劉香成轉型為經理人,出任時代華納駐中國首席代表,並於1999年促成高規格的《財富》全球論壇在上海舉辦,全球500強CEO共聚一堂。2000年-2006年,他出任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的中國區常務副總裁,一舉促成星空衞視在珠三角地區落地,後進入中國全國範圍內的三星級以上酒店、涉外居住區及指定地區。
劉香成未侷限於攝影實踐或媒體管理。2014年,他在上海西岸創立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這是中國首家非盈利攝影藝術機構、上海首家攝影美術館。通過將國外作品帶到中國、將中國作品帶到世界,劉香成致力於為中國人提供更為廣闊的攝影教育和視野:“攝影,最好不要説那麼多,最好就給人去看。這是我的初衷,因此在上海建立一個ICP(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2020年為止,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已推出20餘場展覽,其中包括荷蘭國寶級藝術家Erwin Olaf,美國紀實攝影翹楚Alec Soth,肖像攝影大師Martin Schoeller,王家衞御用攝影師夏康永的個展。
2015年5月,創辦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該中心將於2023年底閉館。 [6] 

劉香成紅海親歷

2019年,德國Steidl出版社出版《紅海親歷》,彙集劉香成1976年-2017年間拍攝的195張標誌性作品,定格中國和俄羅斯史無前例的變革間最為珍貴和揭示真相的照片。劉香成從數千張膠片中選中了它們。
《洛杉磯時報》的書評稱這些照片為構圖傑作,並評價“劉香成一次次出現在政治和文化的轉折點,在僅僅一個鏡頭的距離下捕捉中國崛起和蘇聯隕落中的絕密時刻……作為攝影記者,幸運地擁有許多天賦,其中包括髮現一個個以小見大的日常一刻的超凡能力,和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的新聞嗅覺。”CNN指出,劉香成“坦誠直接的肖像攝影和地面街頭攝影呈現了一個獨特的人性化視角”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表示,在劉香成的作品中可以發現更細緻、更深刻的藝術性,這並非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攝影家的修養:“新聞攝影是禿鷹式的行為,抓了就跑。但如果你仔細看劉香成的作品,會發現他的情感是剋制的,不是很煽情的。劉香成‘毛以後的中國’的大量作品,非常戲而不謔,我們知道他的諷刺在哪裏,但又不是那麼針鋒相對、咄咄逼人。這要拍攝者有一種同理心,一個藝術家的質地會反映在他的作品裏。”
他亦談到劉香成的作品和他“迴歸”中國之間的聯繫:“在觀看劉香成的作品時,不能就單張而言,應該從整體的集合來看,如此才能透過他的攝影作品,看到中國某個時代裏的歷史面貌。這就要求一個作者需要擁有同理心,劉香成最後的選擇也迴應了這個要求:他可以生活在別處,他還是回到中國社會來,最後定居在這裏。因此,中國的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中國的未來是他自己的未來。”
劉香成説:“如果你觀看全書,它是一段由親手所攝、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40年曆程。我想,這段歷程的特別之處,或許在於它來自於同一個人的相機。”
在他看來,中國人説“多做多錯,小做小錯,不做不錯”,他的理念還是做比不做好:“對於中國,由於我有興趣,我選擇用我的鏡頭去了解中國。除非我明天走不動路了,我才會停止。人有一種內在的生存需要,就是講故事。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講故事,所以我覺得做媒體也好,做藝術家也好,做別的創作也好,哪怕是做生意也是在講故事。如果一個人活着對講故事沒有興趣,那你的生活動力在哪裏呢。”

劉香成出版書籍

1《毛澤東以後的中國》,英國:企鵝出版社,1983年。
2《毛澤東以後的中國:劉香成攝影》,香港:Asia2000出版社,1987年。
3《蘇聯解體:一個帝國的墜落》,紐約:美聯社出版社;香港,Asia2000出版社,1992年。
4《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六種語言(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同步發行,德國:塔森出版社,2008年。
5《上海:1842-2010,一座偉大城市的肖像》,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合著,澳大利亞:企鵝出版社;北京:世界圖書出辦公司,2010年。
6《中國:1976-1983》,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7《壹玖壹壹: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的百年影像史》,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8《中國夢》2012年世界圖書出版社(後浪)
9《紅海親歷,劉香成紀實攝影,中國崛起,蘇聯解體》德國士泰德攝影出版社2019年

劉香成攝影展覽

2010年 毛以後的中國,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2011年 毛以後的中國,Zurich瑞士,
2012年 連州攝影節個展,劉香成的中國。
2013年 中國夢,上海中華藝術宮
2016年 中國夢,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
1986 紐約聯繫圖片社在法國埃爾了攝影節
1987 紐約聯繫圖片社在紐約國際攝影藝術中心
1988 紐約聯繫圖片社在上海美術館,北京國家博物館
1989 香港藝術中心150年的報導攝影展
1999 50年新中國攝影,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
2000 50年新中國攝影,多倫多,加拿大,美國加州巴爾克力大學博物館,邁亞密大學博物館。
2008 中國國家肖像,北京今日博物館
2009 中國國家肖像,馬德里,西班牙
2012 中國,巴黎中國之屋,法國
2012 中國國家肖像,香港AO畫廊
2017 沙龍,北京中聞博物館,北京
2020,設計互聯與英國V&A博物館合作展覽,50年新中國攝影

劉香成新聞獎項

1989年,“年度最佳攝影師”,美聯社,美國。
1989年,“全美國年度最佳圖片獎”,密蘇里大學,美國1992年,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道,獲得“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紐約,美國。
2005年,《巴黎攝影》雜誌,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99位攝影師之一。
1988年,“最具特色攝影師”,美聯社,美國。
1992年,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道,獲得“美國海外俱樂部柯達獎”,美國。
1992年,因對蘇聯解體的傑出報道,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攝影現場報導獎”,美國。
2005年,《巴黎攝影》雜誌,當代攝影界最有影響力的99位攝影師之一。

劉香成優秀作品

據統計,1979-1981年間,西方媒體刊載的中國照片約65%由劉香成拍攝。《明鏡》前北京分社社長帝奇亞諾·坦尚尼(Tiziano Terzani)談到這個時期的劉香成為何難得:“在中國,需要的是智慧。勇於透過事物的表面,戳破那層為容易被滿足和希望活得輕鬆的人織就的謊言與虛假印象的大網。劉正帶着這種令眾人羨慕的勇氣。”
為了證明自己不僅能在中國做好工作,熱衷挑戰的劉香成主動要求調離,去印度、韓國、前蘇聯。在每個派駐地經過多個春夏秋冬、接觸不同文化與細節,都能反過來增加劉香成對中國的理解。
“在一個地方待四到五年,紐約總社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要拍什麼,除了重大事件以外,編輯部告訴我們你是我們報社的眼睛和耳朵,你在印度、中國、蘇聯,你來告訴我們那裏發生了什麼。所以我們的工作可能就是交朋友,朋友告訴我他們的社會、他們的國家,我帶着一種不熟悉的眼光去學習,去感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