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恭是隋末重要军事将领,官至虎贲郎将(亦称武贲郎将)。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受越王杨侗派遣率军讨伐攻占兴洛仓的李密、翟让部瓦岗军,但因轻敌冒进致使士兵未进食即强渡洛水作战,在石子河西列阵时遭李密部大败,仅以身免 [1-2]。其军事活动还涉及隋末多地农民起义镇压行动 [3]。
- 所处朝代
- 隋朝
- 官 职
- 虎贲郎将
- 活跃时期
- 隋末(617年前后)
- 主要战役
- 讨伐李密之战
- 结 局
- 战败仅以身免
- 相关人物
- 李密、翟让、越王杨侗
参与讨伐李密之战
播报编辑
大业十三年(617年,即义宁元年),李密与翟让率瓦岗军攻破隋朝重要粮仓兴洛仓后 [1-2],越王杨侗调集包括刘长恭在察盼嚷内的多路军队进行镇压 [3]。刘长恭部率先抵达战场,因错误判断敌军实力,在士卒尚未进食的情况下强背击宙令军队渡过洛水,于石子河西岸布阵 [1-2]员枣棵龙踏。
瓦岗军采取示弱战术,寻壳仅以小股部队诱使刘长恭轻敌冒进。两军交战后,李密率精锐横击隋军侧翼,刘长恭所部因饥疲与战术失当而溃败,最终仅其一人逃脱 [1-2]。此役成懂匪嚷为隋末农民战争中奔乌炒柜瓦岗军壮大的关键战役匪拔。
军事行动背景
播报编辑
根据隋朝府兵制相关记载,刘长恭作为虎贲郎将(隋炀帝改制后称武贲郎将),属于禁卫军系统的高级武官。大业十三年间,他与右御卫将军陈稜、左屯卫将军张镇州等将领分别在洛阳等地执行镇压农民起义的任务 [3],显示出隋朝末期对军事将领的密集调度。
败因分析
播报编辑
现存史料显示刘长恭战败存在多重因素:
- 战术判断失误:未待后续援军抵达便仓促开战 [1-2]
- 后勤保障不足:士兵空腹作战严重影响战斗力 [1-2]
- 强行渡河导致阵型散乱 [1-2]
- 情报工作缺失:未能识破瓦岗军诱敌战术 [1-2]
此役暴露出隋朝末年在军事指挥体系与战略决策层面的严重问题,加速了隋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瓦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