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裕光

(革命烈士)

鎖定
劉裕光(1903-1931),籍貫廣東英德,出身於工人家庭。
1927年發動英德魚灣暴動,成立英德縣蘇維埃政府委員會,劉裕光任縣長。
中文名
劉裕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畢業院校
梅縣東山中學
主要成就
蘇維埃政府中共英德縣委負責人、革命烈士
出生地
廣東英德

劉裕光人物簡介

劉裕光(1903—1931年),出生於廣東英德縣城東關街,父親劉玉山在縣城以木匠活謀生。
劉裕光9歲入學讀書,考入廣東韶關開明中學,後轉學廣東梅縣廣益中學。他勤奮好學,奮發向上。

劉裕光主要事蹟

1925年春,因組織“反基督教學生大同盟”學潮,被校方開除。後進入梅縣東山中學就讀,又同陳啓昌、肖嘯安等秘密組織“革命青年團”。當年冬,劉裕光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翌年春,梅縣總工會成立,劉裕光擔任工人夜校主任。他維護工人利益,積極發動各行各業工人,開展要求資本家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的罷工鬥爭。後因奸細破壞,他與陳勁軍、彭家模等到農村發動羣眾成立坑農民協會籌備會。
1926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根據英德農運需要,把劉裕光從梅縣調回英德協助開展農民運動。他首先在縣城、麻廊、黃崗等地,繼而擴展到魚灣、大鎮、橋頭等地,進行宣傳發動,先後成立18個鄉的農協會,選送兩批共23名農運骨幹到北江農軍學校學習,吸收一批先進分子參加共產黨組織。
1927年1月,在縣城召開有3000多人出席的農代會,成立英德縣農會。劉裕光在開幕詞中提出:“犁頭起來革命,犁盡一切奸雄,犁轉社會殘風,犁成世界大同。”大會選舉劉裕光為縣農會常務委員。同年4月,英德縣人民團體委員會成立,為了反擊國民黨大屠殺,縣人民團體委員會領導農軍和鐵路工人赤衞隊(糾察隊)於4月25日舉行武裝暴動,一舉攻佔縣城。暴動勝利後,成立英德縣政府委員會,劉裕光任縣長。廣州國民政府急忙派遣一萬多名軍隊進行反撲,由於敵強我弱,工農武裝撤出縣城。100多名農軍隨國民革命軍北上武漢,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一部分由劉裕光率領轉入地下活動。革命雖然受挫,但是,劉裕光對前途充滿信心,他寫詩表志曰:“馬頭崗上勢巍峨,鐵石心腸任折磨;異日長風能破浪,腰間橫有斬蛟刀。”同年冬,中共英德縣委成立,王蔚垣、劉裕光為縣委負責人。為了掌握武裝力量,12月間,成立滃江護航隊,打擊盤踞神前廟附近的土匪,保護商船往來,得到商界及農民羣眾的支持擁護。翌年1月,在趙自選、周其鑑、王蔚垣、劉裕光等人領導下,黃崗潭洞農民舉行暴動,向大惡霸、大地主陳仁福家族發起進攻,魚灣、黃塘、石角、橋頭等地農軍前往支援。隨後,國民黨政府調動一個營、一個保安排的兵力圍攻農軍,激戰持續十多天。為了保存實力,暴動隊伍主動退到連灘進行掩蔽活動。
1929年間,劉裕光在魚灣、長布一帶繼續開展農運工作,秘密建立魚灣黨支部,吸收十多人入黨。同時,還組織青年會、架槍會,發動羣眾購買槍支,建立農民武裝,反對地主、惡霸剝削壓迫。還廣泛開展破除迷信、禁煙等活動,把猴山寺、萬寶寺等寺院的田產收入撥給地方辦學。同年12月,調整縣委領導成員,劉裕光任縣委書記。翌年秋,撤銷中共英德縣委會,劉裕光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員、組織部長,繼續在英東地區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春,劉裕光受派到香港彙報工作,接受從隱蔽活動到公開武裝暴動的指示。回來後在魚灣五道壇成立臨時辦事處,劉裕光任主任,並秘密建立武裝隊伍。6月3日,劉裕光等領導農軍100多人在魚灣雞麻湖舉行武裝暴動,成立豐霖鄉蘇維埃政府。隨後,國民黨軍隊大舉反撲,赤衞隊轉移到三山地區開展活動。同年8月28日晚,劉裕光、彭金華率領農軍發動魚灣暴動,攻下國民黨魚灣區署,擊斃區長陳炳文,活捉縣、區政警30多人,繳獲槍支一批,成立魚灣蘇維埃政府。國民黨火速調集一個團進行圍攻,赤衞隊避開敵人囂張氣焰,轉移到英佛地區分散隱蔽。 [1]  劉裕光從魚灣撤出後分散活動時犧牲,一説失蹤。 [2] 

劉裕光任職經歷

中國共產黨英德縣黨組織的創建,始於大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1925年12月,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派遣二等特派員王蔚垣(中共黨員,花縣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五期畢業學員)來英德,開展農民運動,發展中共黨組織,先後吸收吳若臣、梁金入黨。1926年夏,在縣城建立中共英德縣支部,王蔚垣任支部書記。同年6月,王蔚垣派吳若臣到黃崗農村發展黨組織。不久在黃崗古坑村吸收羅邦官(又名羅邦富)、羅邦柱、羅家坤、羅家錄、羅家貴、吳恩先等人入黨。同年7月,在黃崗古坑村建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由羅邦官任支部書記。同年9月,中共廣東區委根據王蔚垣的請求,將在梅縣進行革命工作的中共黨員劉裕光(英德縣人)調回英德。
隨着黨的領導力量加強,黨組織發展很快。到1927年3月底,英德共產黨員計有:王蔚垣、韓毓濤、鄭瑞熊、戚錦、劉裕光、吳若臣、羅邦官、羅家錄、羅家坤、吳恩先、羅邦柱、梁金、黃培根、陳開鹹等19人。1927年4月,為了配合反擊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大屠殺的鬥爭,英德縣黨組織發動和組織武裝暴動。4月25日,一舉攻陷英德縣城,佔領國民黨縣署,成立英德縣政府委員會,劉裕光任縣長。
由於力量懸殊,當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反擊時,中共英德黨組織及暴動人員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同年秋北上參加南昌起義的王蔚垣等人又陸續回到英德與劉裕光共同進行革命鬥爭。11月秘密建立中共英德縣委會,王蔚垣、劉裕光為縣委負責人。
1928年1月在二、七、九區建立3個區委,26個黨支部,黨員發展到300人。中共北江特委為了加強英德的領導,派特委委員趙自選兼任中共英德縣委書記,王蔚垣、劉裕光及4位農民出身的中共黨員為縣委委員。
1928年3月,調整了縣委領導成員,由彭金華接任縣委書記。同年5月11日,由彭金華、劉裕光、羅盛明等前往望夫岡做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結果失敗,造成羅盛明等7人犧牲。縣委機關被迫轉移到二區高山,縣委與北江特委失去了聯繫,基層黨組織先後解體,黨的活動處於停頓狀態。同年7月,省委巡視員彭天維來到英德視察。在彭天維指導幫助下,恢復了一批黨組織,發展了一批中共黨員。到8月統計,恢復建立中共支部29個,黨員300人;共青團組織也建立起來。同時,調整中共英德縣委領導成員,調整後縣委書記仍由彭金華擔任,劉裕光、吳若臣、胡瑞泉等5人為縣委委員。
同年10月,縣委機關從二區高山上秘密遷回縣城,由北江特委指定彭金華為縣委書記,馮某為秘書。1929年4月,劉裕光在魚灣長布一帶發展一批黨員,建立中共魚灣支部,由李業任支部書記。不久,縣委又與代行北江特委工作的曲江縣委失去聯繫。同年11月才與上級黨組織恢復聯繫,並恢復中共英德縣委員會,劉裕光接任縣委書記。
1930年秋,撤銷中共英德縣委,劉裕光調中共北江特委任組織部長。
同年冬,中共黨員李業、鄧秋如代表英德縣黨組織出席中共北江特委在曲江縣白沙牛欄徑召開的中共北江特委擴大會議。會上決定建立中共英東特別支部委員會,任命李業為特支書記,鄧秋如為特支副書記。1931年春,劉裕光受派赴港向黨組織彙報工作,接受武裝暴動的指示。
同年6月,在劉裕光領導下,舉行雞麻湖武裝暴動;8月,組織魚灣武裝暴動,攻入魚灣區署,成立魚灣蘇維埃政府。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反擊,劉裕光在撤退時光榮犧牲,彭金華受傷,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1] 

劉裕光魚灣蘇維埃政府舊址

魚灣蘇維埃政府舊址是過去英德魚灣大同社學所在地。前後2幢樓房,四門歸廳,祠堂式結構,棟樑門楣繪有少量人物畫和山水畫,今雖色舊,仍很堅固。現一邊房屋用作魚灣小學校舍。
1926年,中共黨組織派劉裕光、黃蔚垣2人到魚灣開展革命活動,組織進步青年成立農民協會。1931年8月28日舉行有名的魚灣暴動,當場擊斃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區長陳炳文,俘警10多人,繳獲槍24支和物資一批。次日佔領魚灣區公所,隨即召開會議併成立魚灣蘇維埃政府和兩個赤衞大隊。
蘇維埃政府成立後,收繳附近地方地主、富農槍支170多支,油糧物資一大批。後國民黨組織反動武裝進行圍攻,在敵強我弱下,暫時退守山區繼續革命。 [1] 

劉裕光劉裕光故居

在廣東省英德市英城街道第一小學(原:英城鎮下街縣第一小學)後,坐東向西。磚瓦平房,佔地60平方米,建築面積50平方米。劉裕光祠堂在英德市英城街道和平南路東,原培建小學附近。 [1] 

劉裕光紀念烈士

劉裕光烈士 劉裕光烈士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劉裕光的革命業績,英德縣英城鎮政府將劉的出生地命名為裕光大隊。20世紀80年代初,又將一條連接新舊城的新建大街命名為裕光路。縣委、縣政府於1992年2月20日用花崗石雕刻劉裕光頭像,安放在英德人民革命烈士陵園,供人們憑弔、瞻仰。 [2] 
參考資料
  • 1.    英德縣誌編纂委員會.英德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 2.    英德政協文史文員會.英德歷史文化普及讀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