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清

(明初都指揮使)

鎖定
劉清,字嘉興,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劉清征戰一生,在遼東都司任職二十餘年,四次帶兵到吉林船廠採捕、造船、運糧,留下了著名的阿什哈達摩崖石刻,為亦失哈巡視奴兒干和奴兒干都司護印軍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1-2] 
本    名
劉清
嘉興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和州(今安徽省和縣)
主要成就
任職吉林船廠,修吉林五龍宮

劉清人物簡介

劉清,字嘉興,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任富峪衞(今河北省平泉縣北)千户,因屢立戰功,先後升任都指揮僉事、山西都指揮同知、陝西都指揮使。他的父親劉安國應他貴被封為奉議大夫 劉清,字嘉興,娶妻徐氏生三子:1劉克良,2劉克恭,3劉克敬。

劉清人物生平

劉清,字嘉興,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含山一帶) 人,約生於明太祖洪武初年,少從父兄起兵,置身行伍,戎馬倥傯,屢建戰功,洪武三十一年(1398)任富峪衞 ( 今河北省平泉縣北 ) 千户。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發起“靖難”戰爭,劉清作為燕王部屬隨之,因功逐漸由千户升至宣府中護衞指揮僉事。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大軍從瓜洲渡過長江天塹,經由鎮江,進圍京師南京,在谷王朱橞的內應下攻入金川門。在入金川門時,劉清是首先衝入者之一,為“靖難”立有赫赫戰功。因此,朱棣稱帝,大封功臣時,劉清升任山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僉事,後又升任都指揮同知。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七月,明廷與交趾 ( 今越南 ) 發生了歷時一年的戰爭,朝廷派朱能、沐晟、張輔統率官軍分道平叛。劉清從徵,三次立功。以“從徵交趾功,升陝西都指揮使”。
劉清任陝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期間,曾掌管寧夏衞事。永樂十四年六月乙丑(1416),由於“私通外境,激變番夷,僭用服飾等事”,法司請求斬殺劉清。明成祖免劉清死罪,令其謫戍遼東。
永樂十八年(1420)七月,因功被赦復職,任遼東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其時,明廷正積極經營奴兒干都司,為了給京師、遼東都司與奴兒干都司之間提供運兵運糧、轉輸賞賚與貢品的船隻,劉清奉命統兵來到吉林船廠,並修建龍王廟五龍宮
明仁宗洪熙元年十一月乙卯(1425),“敕遼東都司賜隨內官亦失哈等往奴兒干官軍一千五十人鈔有差”。劉清亦奉命率軍至松花江造船運糧,不久,“成祖崩,仁祖即位,罷歸 ( 指罷松花江造船之役而歸 ) ”。
由於地域遙遠,勞役繁重,耗費巨大,明宣宗宣德四年十二月壬辰(1430),宣宗以“松花江造船運糧所費良重”,“諭行在工部臣曰:‘造船不易,使遠方無益,徒以此煩擾軍民’。遂敕總兵官都督巫凱:凡亦失哈所齎頒賜外夷段疋等物,悉於遼東官庫寄貯,命亦失哈等回京”。翌年十一月庚戌(1430),“總兵官都督巫凱奏虜寇犯邊,請罷松花江造船之役。上曰:‘虜覘知邊實,故來鈔掠,命悉罷之’”,正式停止松花江造船事業。
明廷對亦失哈巡視奴兒干並輸送人員物資非常重視,但罷松花江造船直接影響了亦失哈巡視奴兒干等地,也給奴兒干都司轄內其他地區之間的聯繫帶來了不便。於是,“造舟役復興,中官阮堯民、都指揮劉清等董之”。
宣德七年五月丙寅(1432),明宣宗“以松花江造船軍士多未還,敕海西地面都指揮塔失納答、野人指揮頭目葛郎哥納等曰:‘比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軍松花江造船運糧。今各官還朝,而軍士未還者五百餘人。朕以爾等歸心朝廷,野人女直亦遵法度,未必誘引藏匿。敕至即為尋究,遣人送遼東總兵官處,庶見爾等歸向之誠。’”到同年九月,“追取造舡逃軍五百餘人,凡野人女直所匿者皆已追回,餘山寨頭目剌令哈等多隱匿不還”。
宣德十年(1435)“初,堯民同清等督兵造漕舟於松花江,並捕海清。因與女直市,輒殺傷其人。女直銜之,堯民等徵回京,女直集部落沿途攻截,騎卒死亡者八九百人”。遼東地區因此受到震動,巫凱將此事奏聞朝廷。四月辛酉,明廷下詔將阮堯民、劉清等下獄審問。
明英宗正統元年六月庚戌(1436),法司審結劉清之罪“領官軍護船料、糧米往松花江,為女直人所掠”。於是,“擬死,並追其糧、料”。但由於“清貧乏無徵”,因此明英宗特為寬宥,將他與定遼前衞指揮同知何海等人謫戍甘州。
正統三年四月戊午(1438),“鎮守遼東太監王彥奏請:‘都司缺官,調用其都指揮使劉清定遼前衞指揮同知何海等,俱坐罪戍甘肅,乞宥之,俾自效。’”英宗從之,將劉清與何海等“召還,各降原職一級,備禦遼東”。
正統七年二月庚申(1442),劉清卒於遼東都司都指揮使任,朝廷遣官賜祭。劉清生年無徵,但據他在“靖難”之前(1399)既已任千户之職,想必此時應為二十歲以上之人,如以二十歲計,到其卒時至少已是六十三歲,這與《明英宗實錄》所言“瀕老”正相吻合。
劉清在都指揮使任上,在北征蒙古時,皇帝怪其征戰不力,與馮傑同時坐誅。 [1-2] 

劉清人物傳説

吉林市民間有民謠“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後坡。你要不相信,去問劉二哥”。缸甕和鐵鍋,是軍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因而,有人説這是指劉清的軍營與船廠的位置 --- 不是在朱雀山前坡的江畔,就是在後坡的江畔。還有人認為這是劉清離開船廠前,將造船所需金銀裝了整整“九缸十八鍋”埋藏起來,以待日後復興再用。更有人説,這“九缸十八鍋”裝的是亦失哈下奴兒干在船廠的所遺財物,劉清離開時將其就地埋藏。其實,“九缸十八鍋”指劉清的軍營與船廠的位置比較貼近史實。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