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淦芝

鎖定
劉淦芝先生生於1903年,河南商城人。二十年代末畢業於知名的清華大學,即赴法國勤工儉學,又攻讀美國埃俄威州立農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和國立哈佛大學昆蟲博士。三十年代初,為報效祖國,毅然回國,在我國早期建立的茶葉科學研究機構——祁門茶業改良場任病蟲害蟲研究室主任。
中文名
劉淦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出生地
河南商城

劉淦芝個人簡介

劉淦芝(1903-1995年),男,教授、技工、博士,茶界公認的中國近代茶葉10專家之一,也是國內著名的昆蟲學家,被尊為貴州茶科所和茶文化的先驅,有“治蝗大師”之譽。

劉淦芝個人簡歷

1936年任是當時國內最高茶葉決策指導中心——全國經濟委員會茶技討論會會員。劉淦芝時任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以下簡稱中農所)病蟲害系技工,主要從事昆蟲及茶樹害蟲及茶樹害蟲研究。1937年日本侵犯中國,華東、華南相繼淪陷,中國傳統的茶、絲等出口受阻,為建立戰略後方茶葉科研和出口基地,原經濟部派遣所屬的中農所和中茶公司茶葉專家張天福李聯標等,於1939年9月抵達貴州湄潭,籌建實驗場地,創建了貴州乃西部第一所茶葉科學研究機構,劉淦芝先生奉命出任湄潭實驗場首任場長,該場於1940年1月20日在貴州湄潭正式成立,當時是由中農所與中茶公司兩家合辦,由於1940年代表中茶公司的張天福先生赴崇安創辦全國最大規模的福建示範茶廠,於1941年中茶公司退出,湄潭實驗茶所埭屬中農所管轄。
湄潭,地處祖國西南佔老茶區,是世界茶樹的寶地;湄潭,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鍾靈毓秀,一派綠色美景,給科學研究創造極好環境。在劉淦芝先生率領下,人才輩出,成績斐然。在湄潭,幾乎集中了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全省知名茶人及特作專家,如籌建組負責人張天福,當時為全國經濟委員會農業處茶業技術討論會成員、中茶公司技士,離湄後主要在福建協和大學任教授兼高農校長,崇安茶試場場長,建國後從事烏茶研究,現為茶界公認的10大茶葉專家之一,被尊為中國茶學泰斗、烏龍茶大師;籌建組主要成員李聯標先生,當時主持湄潭實驗茶場技術室工作,具體主持全國茶樹品種徵集與鑑定項目研究,為中國茶葉學會浙江省茶葉學會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學會會長,被譽為近代中國茶葉10大專家之一,也就是説,近代十大茶人,其中在抗戰時期湄潭實驗茶場工作過和就有劉淦芝、李聯標、張天福三個。
同時該茶場還薈集了40餘名茶葉和特作科研人員,如第三任場長、我國知名林學專家林剛。在這一批茶人中,首推劉淦芝先生為最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和影響力,是貴州及至中國近代茶科學和茶文化的開拓者,堪稱二十世紀中國傑出的茶人。
劉淦芝先生自1940年1月出任首任場長後,於當年率領職工在湄潭南門城郊打鼓坡荒山上墾植種茶畝,開創貴州茶葉科研和興辦國營茶場先河。當時正值抗日戰爭艱苦的歲月,國立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率領下於1937年11月開始漫長的西遷之路,從浙杭遷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遷至廣西宜州、1940年5月農學院首批學生抵湄,至1946年8月浙大在湄辦學長達7個年頭。浙大、實驗茶場與當地人民患難與共,大批學者、專家雲集湄潭,給美麗的山區小城帶來了深鬱的文化學術氛圍,國黔北以濟、文化發展起到有力推動作用,浙大有一部份畢業學生就參加實驗茶場工作,浙大以人才、科學器材優勢,幫助指導實驗茶場開展科學研究,實驗茶場劉淦芝先生雙被騁為浙大農學院病蟲系兼任教授,聯手辦學搞科研還創辦職業高中,為國家後方培養人才。在辦學科研之餘,浙大愛好詩詞的知名教授蘇步青(理學院數學系主任)、王季梁(師範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祝廉先(中文系主任)、鄭曉倉(外文系主任兼研究院院長)、江問漁(中國著名教育家)、錢寶瓊(中文系教授)、胡哲敷(中文系教授)、張鴻謨(農學院教授兼農場場廠)等與湄潭實驗茶場場長劉淦芝博士(農學院兼任教授)創辦聞名中外的“湄江吟社”,邀到茶場小聚品茶玩景賦詩,或在效外遊玩談詩,或論評時局,大有兩千年前大詩人王羲之、謝安等人在蘭亭聚會賦詩的儒雅情趣,他們從1943年2月28日至10月24日共舉行8次聚會,共寫下百餘首絕妙詩作,其中近60首為茶詩佳作,成為貴州乃至中華茶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劉淦芝先生在第四、第五次集會時共詠了11首茶詩。如:
試新茶(作者:劉淦芝)
亂世山居無異珍,聊將雀舌獻嘉賓。
松柴爐小初經火,巖水程遙半舊甄。
聞到銀針香勝酒,嘗來玉露氣如春。
詩成漫説增清興,倘許偷閒學古人。
此詩作於1943年5月16日,“湄江吟社”同仁第四次集於湄潭縣城原湄江飯店品嚐湄潭實驗茶場的優質新茶,在這次詩會上,劉淦芝先生特用該場製作的“雀舌”(系仿龍井扁平狀即今·“湄江茶”)和“玉露”(系質地細嫩的蒸青綠茶)等新茶供詩人們品嚐,品茶後,劉先生帶頭以“試新茶”為題即賦。劉先生目睹國破家亡,堂堂國立名牌浙大和中央實驗茶場都流落到李白詩人所説的“遐荒”夜郎的湄潭小邑,哪有還有東部沿海的山珍海味,作為中央實驗茶場甚至代表當時流亡到重慶北碚的最高農業科研究機構一中農所,惟用“香勝酒”、“氣如春”地真誠平淡、原產西南之茶獻給浙大嘉賓。難怪今古文人,包括浙大吟社九君子,品茶“醉”後詩性大發,這就是劉先生用新茶的那種高深內涵去待浙大客人的道理,主人好客之情也言於詩中。
當時湄潭實驗茶場座落在縣城南門外湄江和湄水兩條江河的交匯處,河畔竹木成蔭,河水清澈見底,山上茶樹成片,景色如畫,大家都説“湄潭是小江南”,其實不妥,湄潭風光自然於江南,作者從小在上海市蘇州河畔長大,河水色黑味難聞,空氣污染物不少。浙大草原詩人在遊玩茶場時就寫了“不八景”為證,即“隔江挹翠”、“紫薇山館”、“虹橋夕照”、“倚桐待月”、“柳蔭垂釣”、“竹塢聽泉”、“杉徑午蔭”和“蓮台柳浪”。
1943年秋,河南蝗災猖獗,百姓苦難不堪,劉先生是河南人又是留蟬類專家,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特派他赴豫治蝗,因戰亂治蝗後未能再回到他一生最留連的秀麗寧靜的小城湄潭。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派遣劉先生到台灣省接收茶業和糖業;茶糖是台灣主要農產和出品商品,説明政府對劉先生的重視,出任茶業公司總經理和糖業公司顧問,後又出訪美洲、澳洲考察,為中國的戰後茶業、糖事業努力奔走。1947年對農林部派遣中農所及要產茶區王正容、童乾一、唐章瑞、林瀨峯、董少懷、呂樟見等十名赴台學習機械製茶的年青茶葉工作者,劉先生以台茶總經理的身份、對這批學子給予積極支持和關懷,一年後,學子學成回國在各自崗位積極工作,大多成為我國茶業界的中堅,很多成為科研、教育、生產、商貿戰線的領導。
最令茶界感激的是,劉先生年老退休仍孤身幽居台南寓所,常想念湄潭的景色、茶事業,正如劉先生信中所説:“我一生做事,以湄潭最為愉快,業務簡,規模小,師友多也!至今念念不忘。”
1989年9月在貴州省茶科所和湄潭茶場成立五十週年前夕,此時劉先生已86歲高齡,還特地從台南寓所寄來七絕兩首,一首是給湄潭茶場的:“年來萍躋遍天涯,湄水灣頭暫作家。一路馬纓隨細柳,半山雲霧護兒茶。”另一首是送省茶科場的:
數間小榭千杆竹,三兩閒禽幾樹花。
不是紫薇當户立,誰知清景屬官家。
其實這首是1943年6月31日浙大同仁第五次集會茶場八景之一的“紫薇山館”和詩作。劉先生用清新素淡之筆,簡述了茅屋、青竹、野花、雞禽、紫薇幾個小景,畫出了湄潭茶區靜謐的山野風光,托出了西南高原小城湄潭的一種人間的天堂清新氣氛,殊不知為三間簡陋的茅房,正是當年劉先生從東部漂落到夜郎北部小邑後,親手建立的中國西部茶區第一個茶樹害蟲實驗室,是他心愛的昆蟲博士的“實驗室”。這不是一首平常的七律,是年隔46年遠在海峽對岸已年邁的劉老,更顯得他對秀麗寧靜清苦湄潭的難捨情懷。人老懷舊是人之常情,但劉先生自法、美學成報國,從茶終身,晚年孤零在台,還時時思戀湄潭的山山水水和熱愛的事業,其崇高精神即茶人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欽佩。
1995年這位享譽中外的茶葉專家、昆蟲專家和茶詩人猝然謝世,享年92歲,他高尚品德和感人業績,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