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暉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劉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理論。
中文名
劉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撫寧
出生日期
1970年3月
畢業院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研究生院
代表作品
譯著《藝術的法則》《帕斯卡爾式的沉思》《區分》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劉暉人物經歷

1970年3月出生於河北撫寧,199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7月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保衞局工作,1994年4月調至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評論》雜誌擔任編輯,2004年5月轉到南歐拉美文學研究室從事法國文學研究。1994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讀法語語言文學在職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3年8月-11月因布爾迪厄《帕斯卡爾式的沉思》(三聯書店,2009)翻譯計劃獲得法國文化部的翻譯獎學金赴法調研。2005年10月-2006年4月受法國駐華使館和法國人文之家基金會資助,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進修並從事博士後研究,題目為“布爾迪厄與結構主義的關係”。2010年1月-2月受法國人文之家基金會合作研究員項目資助,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從事“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研究。2012年6月-8月受法國人文之家基金會合作研究員項目資助,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從事“布爾迪厄的文學社會學”研究。
2006年3月,應法國人文之家之邀,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做關於巴塔耶的《色情史》翻譯講座。2007年4月,在法國人文之家於香港嶺南大學舉辦的兩儀文舍研討會上做關於法國作家卡特林小説翻譯的發言。2012年6月,參加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召開的“漢法之間的對譯”法中語言交流年學術討論會,並做題為“布爾迪厄漢譯:困難與解決方法”的發言。
2000年承擔所項目“聖伯夫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結項(成果為專著,15萬字)。2005年申報院B類項目“布爾迪厄社會理論研究”,2011年結項(成果為專著,28萬字)。 [1] 

劉暉個人作品

[譯著]
1.(法)布爾迪厄:《藝術的法則》,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11年新修訂版
2.(法)布爾迪厄:《男性統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3.(法)巴塔耶:《色情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
4.(法)布爾迪厄:《言語意味着什麼》(合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
5.(法)布爾迪厄:《帕斯卡爾式的沉思》,三聯書店,2009年
6.(法)布爾迪厄:《自我分析綱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7.(法)布爾迪厄:《區分》,商務印書館,2015年
[論文]
1.《反思何以實現?——也談<實踐與反思>》,《中國書評》第3輯,2005年12月
2. 《從聖伯夫出發——普魯斯特駁聖伯夫之考證》,《外國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3. 《<色情史>翻譯心得》(中文版),法國人文科學出版社,巴黎,2010年
4. Sur l’Histoire de l’érotisme , Dialogues Litteraires franco-chinois, Alibi 2,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Paris, 2010
5. 《聖伯夫的肖像》,《阿爾卑斯·二》(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6. 《布爾迪厄的學術軌跡》,《阿爾卑斯·三》(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7. 《布爾迪厄的文學社會學述略》,《外國文學評論》2014年第3期
8. 《法國文藝理論的南方源流考辨》,《阿爾卑斯·四》(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9. 《<世間的每一個清晨>:音畫之詩》,《外國商業電影及其影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10.《再生產機制如何運作?》,《僑易》雜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11.《布爾迪厄再生產理論述評》,《阿爾卑斯·五 》(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15年
12.《在紙上種植田園,在大地上種植詞語——讀西蒙的長篇小説<農事詩>》,《青海湖》,2015年6月
13.《異端馬奈的生成——論<馬奈:象徵革命>》,《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16年第3期
14.《布爾迪厄的思想譜系——布爾迪厄生成結構理論探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年第6期
15.《從趣味分析到階級構建——布爾迪厄的“區分”理論》,《外國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8 年第10期轉載
16. 《“法國理論”的上演——<語言的第七功能>的“製作”解析》,《外國文學動態研究》2018年第5期
17. « La traduction de Bourdieu en Chinois: les difficultés et leur résolution », in Annie Bergeret Curien (dir.) Traduire entre les langues chinoise et française: Un exercice d’interprétation, Paris, E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2018.
18. « Traduire pour étudier ou étudier pour traduire: Bourdieu en question », in Zhang Florence Xiangyun, Wei Keling (dir.) Recherche et traduction, Bruxelles, Peter Lang, 2018.
19.《布爾迪厄的“三位一體”——福樓拜、波德萊爾與馬奈在布爾迪厄文論中的範式協同和互補作用》,《國外文學》2019年第2期
20.《“反現代派”聖伯夫》,《世界文學》2019年第6期
21.《文學社會學燭照下的巴爾扎克與<人間喜劇>——讀恩格斯的巴爾扎克論》,《外國文學研究動態》2020年第5期
[譯文]
1.(法)格雷米庸《神話布爾迪厄》,台灣《人籟論辨月刊》,2006年2月
2.(法)勒克萊齊奧《發燒》,《世界文學》2009年第2期
3.(法)聖伯夫《夏多布里昂1834年<回憶錄>》,《阿爾卑斯·二》(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4.(法)聖伯夫《蒙田》,《阿爾卑斯·三》(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5.(法)聖伯夫《維庸》,《阿爾卑斯·四》(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6.(比利時)埃瑪紐埃爾《文本的呼喚》,《阿爾卑斯·五 》(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15年
7.(法)阿爾諾·卡特林《哀悼練習》,《世界文學》2019年第2期
8.(法)安娜·昂利《社會學時間:萬花筒》,塗衞羣主編《普魯斯特研究文集》,譯林出版社,2019年12月
[編輯]
《梅里美中短篇小説選》,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