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景素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原主任)

鎖定
劉景素(1911-1986年),江油縣人。建國前,受中共地下組織委派,潛入國民黨軍隊孫震部秘密從事統戰工作,歷任團長、副師長、獨立縱隊副司令、司令等職。建國後,曾任合肥師範學院後勤處副處長、民革安徽省主任委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等職。 [1] 
全    名
劉景素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86年
最高官職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

劉景素人物生平

淸宣統三年(1911年)2月4日生於江油縣城武都鎮,其父劉繩初系同盟會會員,曾任靖國軍行軍參謀,自幼即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早在龍綿師校求學時便積極追求真理,投身於革命的洪流。民國19年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後分到國民黨川軍孫震部供職。“七七”事變後出川抗日,與八路軍並肩轉戰於晉東的榆次、陽平、臨汾、洪洞一帶。民國27年在四川綿陽招募新兵期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即接受地下黨的指示,利用與川軍將領孫震的親戚關係,長期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做統戰、情報工作。他很快便在所率領的七三一團內發展了數十名黨員,並在一營各連建立了黨小組。
民國28年底,日寇集結重兵進犯襄樊地區,他奉命率七三一團赴大洪山南阻擊敵軍,又奉中共鄂中特委傳達的中原局指示,伺機將部隊留在大洪山區加入新四軍游擊隊行列,以共同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他於袁家台子一線重創日寇後,轉移遷回於大洪山密林深處,迅速與新四軍游擊隊總司令部取得了聯繫,多次給進犯的日寇以毀滅性的打擊。後從大局出發,又奉黨的指示回到國民黨軍隊。臨行前為新四軍留下了部隊內的黨員骨幹力量和大量的軍械。但回到國民黨軍隊後卻受到種種攻訐、陷害和多次嚴密的審查。由於他機智巧妙地利用了中央軍與川軍之間的矛盾和自己與孫震的有利關係,僅被摘掉兵權,調後方考察思想。
民國28年底,他回到成都,利用姐姐劉瓊華(孫震夫人)的街房和資金經商,於長順下街開辦“西城招待所”、“西城酒家”、“西城商行”(實為中共南方局領導的秘密聯絡點),在中共單線聯繫人陳於彤的領導下秘密從事地下工作,三處生意收入除生活開支外,均上交黨組織做了活動經費。民國31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制定的“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董必武於重慶曾家巖50號接見了他,指示他設法回到孫震部隊中去爭取重掌兵權,伺機發揮作用。民國32年2月,他重返襄樊抗日前線,但卻並不為孫震所用。於司令部陚閒期間,廣泛聯絡黃埔同學和愛國官兵,在二十二集團軍總部及各基層部隊做了很多統戰工作。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發動了內戰,他在積極爭取手握兵權的同時,盡最大努力積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反蔣愛國力量,隨時盼等着黨組織的指示以伺機行動。民國36年6月,孫震任命他為四十一軍一二二師三六六團團長。民國37年,在未得到黨組織的明確指示時,他在鄭州一帶的戰事中多次有意擾亂戰略部署,設法配合解放軍作戰。在馮傅集的一次遭遇戰中,他撤退時有意留給解放軍兩門大炮、四挺機槍和一車軍用物資。民國38年5月,他任川鄂綏靖公署獨立縱隊少將副司令,10月升任司令。這時得到中共川西臨時工委的明確指示後,便積極配合中共黨組織作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及十六兵團一些中髙級將領的策反工作。孫震逃離萬縣後,他佈置兵力保衞兵工廠、彈藥庫及交通、郵電、銀行等要害部門,直到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臨近萬縣時,方遵照中共川西工委的決定率部西撤。12月21日,率獨立縱隊在新都附近與董宋珩、曾蘇元等聯名通電起義。
建國後,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安徽省教育廳高教處副組長、合肥師範專科學校總務處主任、合肥師範學院後勤處副處長。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受屈,備受磨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始出任安徽省政府參事室主任,政協安徽省常委、民革安徽省主任委員等職。1986年7月11日因心肌梗塞搶救無效,病逝於安徽省人民醫院,終年七十五歲。 [1] 

劉景素軼事典故

1938年初,由國民黨41、45兩軍組成的22集團軍在四川綿陽成立野戰補充營,在黃埔軍校第8期步兵科畢業的劉景素因抗日作戰有功被調任營長,回四川綿陽招募新兵。
1938年8月,劉景素任補充團團長兼第一營營長,軍人特別支部也改為總支,總支書記劉景素,總支副書記陳延恩。劉景素的黨員關係絕對保密,和士兵黨小組無任何聯繫,營裏士兵黨小組之間不發生橫向聯繫,黨組織處於地下秘密活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