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星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劉星,男,1958年生,北京人。曾為解放軍偵察兵,後為建築設計描圖員。曾任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8] 
中文名
劉星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北京
出生日期
1958年2月
畢業院校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
中山大學法學院
職    稱
教授
發表論文數目
100餘篇(截至2022年7月)
性    別

劉星人物經歷

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講座教授(2018年10月開始)
中國政法大學二級教授(2014年12月開始)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4月開始)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6月至2008年3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2017年9月至10月)
瑞士弗裏堡大學聯邦法律研究所訪問學者(2014年9月至12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2003年2月至7月)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1996年9月至1997年5月)
中山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1997年12月至2002年5月)
中山大學法律學系講師(1992年12月至1997年11月)
中山大學法律學系助教(1988年7月至1992年11月)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西方法律思想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
中山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專業本科生(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
中國建築研究設計研究所描圖員(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衞戍區警衞四師偵察兵(1976年12月至1979年1月) [8] 

劉星研究方向

法律原理、法學理論、法學史、司法制度、法律與文學 [8] 

劉星主要獲獎

第三屆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3年) [1] 
第四屆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 [2] 
第五屆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9年) [3] 
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5年) [4] 
廣東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 [5] 
司法部第一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優秀獎(2002年) [6] 
司法部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 [10] 
錢端升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23) [11] 
錢端升法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4) [7] 
中山大學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桐山獎)(2005年) [9] 

劉星主要論文

《現實中的法律理由之判斷標準:從“邏輯層面”深入》,載《清華法學》2021年第4期,第5-22頁;
《法律適用中理由和觀點的關係:局外觀察視角》,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5期,第5-20頁;
《基層法庭空間的塑造:從中國另類實踐看》,載《法律科學》2019年第4期,第20-30頁;
《“文學中的法律”與“作為文學的法律”的關係》,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年第6期,第75-89頁。
《契約司法:一種可能的基層司法審判制度塑造》,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第1-15頁;(《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3期,第75-77頁,轉載5000字)
《司法方法中的推理、管理、修辭與司法公正——以“要件審判九步法”為樣本》,載《法學》2015年第4期,第138-150頁;
《多元法條主義》,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1期,第124-140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15年第4期,第124-140頁。)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可能”的運行邏輯:法律與文學》,載《清華法學》2014年第4期,第82-102頁;
《如何看待普通人‘旁觀式’法律態度——卡夫卡法制文學的“歷史主義”提示》,載《清華法學》2013年第2期,第5-23頁;
《判決書“附帶”:以中國基層司法“法官後語”實踐為主線》,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1期;第144-159頁;
《中國早期左翼法學的遺產——新型法條主義如何可能》,載《中外法學》2011年第3期,第592-608頁;
《司法日常話語的“文學化”——源自中國基層司法經驗》,載《中外法學》2010年第2期,第165-181頁;
《“冤案”與司法活動——從卡夫卡〈審判〉看》,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0年第1期,第26-38頁;
《司法決疑與“故事文學”利用——以〈威尼斯商人〉為樣本》,載《清華法學》2008年第3期,第14-31頁;
《歷史比較的某些問題——關於近現代中西法律理論》,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3期,第3-15頁;
《“法律”字詞的使用是怎樣實踐的——在“康熙世界”和“孟德斯鳩世界”之間》,載《清華法學》2007年第3期,第5-27頁;
《“法律”字詞的使用、翻譯的話語實踐——集中於19世紀初期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載《北方法學》2007年第3期,第14-30頁;
《怎樣看待中國法學的“法條主義”》,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2期,第54-57頁;
《走向什麼司法模型——“宋魚水經驗”的理論分析》,載《法律和社會科學》(第二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102頁;
《“法律”概念是怎樣被使用的——在中西近現代話語交流中比較考察》,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3期,第39-52頁;
《民國時期的“法學權威”——一個知識社會學的微觀分析》,載《比較法研究》2006年第1期,第20-35頁;
《民國時期法學的“全球意義”——以三種法理知識生產為中心》,載《法學》2006年第1期,第35-52頁;
《近現代法律概念的語境分析——以奧斯丁和丘漢平為比較視點》,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1期,第119-134頁;
《法律為何簡約,何為簡約——愛波斯坦的〈簡約法律的力量〉》,載《環球法律評論》2005年第2期,第243-251頁;
《中國法學期刊與法學研究》,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期,第16-17頁;
《司法中的法律論證資源辨析:在“充分”上追問——基於一份終審裁定書》,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期,第103-128頁;
《西方法學理論的“中國表達”》,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1期,第35-48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5期,第16-29頁)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從“歷史”到“當下”》,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第24-36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4年第10期,第22-34頁;部分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6期,第49-51頁)
“Historicist Approach to Legal Transplantation and Social Consensus Build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3,2004, pp.152-159.
《法學“科學主義”的困境——法學知識如何成為法律實踐的組成部分》,載《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第27-38頁;
《村學鄉學——一種鄉村制度的話語構建》,載《天涯》2002年第6期,第44-48頁;
《現代性觀念與現代法治——一個診斷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3期,第3-15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2年第11期,第33-45頁)
《走進現實的法律生活——評〈送法下鄉〉》,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第114-123頁;
《重讀奧斯丁的〈法理學的範圍〉》,載《環球法律評論》2002年第1期,第122-127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7期,第31-39頁。)
《西方法學中的“解構”運動》,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5期,530-553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2年第3期,第2-25頁;部分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1期,第68頁)
《“法律審判”背後的譜系》,載《天涯》2001年第5期,第174-179頁;z
《法律科學?》,載《天涯》2000年第4期,第27-31頁;
《新書簡評:〈中國法律教育之路〉》,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2期,第252-254頁;
《法理學的基本使命與作用》,載《法學》2000年第2期,第4-6頁;(全文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0年第5期,第15-16頁;部分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3年第3期,第58頁)
《中國“法”概念理論與現代法治觀念的關係》,載《清華法治論衡》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0-86頁;
《憲法修改與憲法解釋的有益平衡》,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5期,第158-159頁;
《法治·分權·法律現代性的困惑》,載《比較法研究》1999年第2期,第292-297頁;
《法律解釋·法律民主》,載《天涯》1999年第4期,第37-41頁;
《解讀本土法律文化——評蘇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載《二十一世紀》(香港)1999年第2期,第72-74頁;
《美國人手裏的牛津大學法理學教鞭——德沃金的法理學革命》,載《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3期,第331-335頁;
《法律解釋中的“大眾話語”與“精英話語”——法律現代性引出的一個問題》,載《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1期,第31-47頁;
《梳理法律的核心要素》,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德沃金的“理論爭論”説》,載《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3期,第22-31頁;
《解讀“法律爭議”——德沃金法理學的一個視角》,載《中山大學學報》(增刊)1997年第1期,第116-121頁;
《法律的不確定性——美國現實主義法學述評》,載《中山大學學報》(增刊)1996年,第198-202頁;
《哈特法律概念理論的模式建構及其歷史定位》,載《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4期,第337-350頁;
《哈特司法理論評析》,載《學術研究》1996年第2期,第33-36頁;
《“法不禁止便自由”的重新審視》,載《法律科學》1995年第5期,第8-12頁;
《法律“強制力”觀念的弱化——當代西方法理學的本體論變革》,載《外國法譯評》1995年第3期,第17-27頁;
《產權在交易中的促進作用——經濟分析法學關注的一個焦點》,載《中山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第39-44頁;
《疑難案件中法律適用的理論與實踐》,載《比較法研究》1994年第3期,第307-317頁;
《論身份性法律規範》,載《學術研究》1993年第5期,第68-73頁;
《略論法律適用中的疑難案件》,載《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第61-65頁;
《阿爾諾的法律確證理論》,載《外國法譯評》1993年第3期;
《描述性的法律概念和解釋性的法律概念——哈特和德沃金的法律概念理論之爭》,載《中外法學》1992年第3期,第17-23頁;
《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和我國司法解釋方法比較》,《比較法研究》1989年第2期,第37-42頁。

劉星主要著作

《法理學的範圍》(譯著,[英]約翰·奧斯丁著,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商務印書館2022年版;
《西窗法雨》(著作,精裝修訂版),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
《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實踐中展開》(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法律是什麼》(專著,增訂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法律是什麼》(專著,精裝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法律的隱喻》(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法的歷史實踐:從康熙到路易十四》(專著,修訂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
《法理學導論:實踐的思維演繹》(著作,修訂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司法的邏輯:實踐中的方法與公正》(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古律尋義》(著作),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法學閲讀》(著作,精裝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法理學的範圍》(譯著,[英]約翰·奧斯丁著,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法學知識如何實踐》(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西方法律思想導論——傳説與學説》(專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國法律思想導論:故事與觀念》(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有產階級的法律》(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一種歷史實踐——近現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法理學導論》(著作,法學新階梯叢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法學作業》(著作),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簡約法律的力量》(譯著,[美]理查德·A·愛波斯坦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語境中的法學與法律》(論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律是什麼》(專著,中青年法學文庫叢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劉星科研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法律與文學’的意義——以中國基層司法實踐為中心”(13BFX014)(2013)(主持)2013年-2016年(已結項)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近現代中西法概念理論比較研究”( 02BFX003)(主持)2002年-2005年(已結項)
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重點項目,“司法方法與司法公正”(2005SFB1002)(主持)2005年-2007年(已結項)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法律與文學:可能性及其研究視角”(14JHQ008)(主持)2014年-2016年(已結項)

劉星專欄報刊

“法律閲讀”·《文匯報》2001年
“史案新説”·《法制日報》1999年-2000年
“古律尋義”·《南方週末》1997年-1998年
“西窗法雨”·《南方週末》1996年-1997年
“打官司秘笈”·《南方週末》1995年-1996年 [8] 

劉星主要隨筆

“民國法學家的‘一種生活’及其法學”,《書城》2005年第8期;
“律師閲讀什麼?”,《中國律師》2005年第8期;
“法學家在近現代”,《書城》2005年第3期,第62-63頁;
“從《水滸》的翻譯看”,《清華法治論衡》第四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政法實踐的故事”,《南方週末》2004年4月1日D30版;
“漂亮的書”,《南方週末》2004年5月13日D30版;
“意識形態的分裂”,《法學家茶座》2004年第6期;
“有產階級的法律”,《法學家茶座》2003年第5期;
“小額官司”,《中山大學法律評論》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公民,你有沉默權——域外沉默權一瞥”,《南風窗》1999年第9期;
“讀‘聽來的故事’”,《廣州文藝》1999年第6期。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