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揆一

鎖定
劉揆一 (1878年12月3日一1950年11月1日),字霖生,湖南省湘潭縣人,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八斗衝 [3]  ,中國民主革命家。
早年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春自費留學日本,與黃興參加“拒俄義勇隊”。同年末回湘,與黃興等籌組華興會,任副會長。1907年初加入同盟會,並長期代行總理職務,維護孫中山威信和會眾團結。武昌起義後,主張“化除畛域,共建新猷”。1912年8月,任袁世凱政府工商總長,聲明脱離同盟會,另組“相友會”。後因工商部私借外債,受攻擊辭職。在天津創辦《公民報》,揭露袁世凱復闢帝制以及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等陰謀,被日租界當局查封。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四年,國會解散後回湘。後赴廣州參與北伐革命,大革命失敗,閉户著書。1932年赴南京,先後任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纂修和行政院顧問。1934年發表《救國方略之我見》,主張恢復孫中山三大政策,被解職,隱居洪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 [2] 
中文名
劉揆一
別    名
劉霖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8年12月3日 [3] 
逝世日期
1950年11月1日
畢業院校
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
職    業
民主革命家
主要成就
策劃長沙起義
出生地
湘潭縣白石鋪八斗衝 [3] 
代表作品
《黃興傳記》《救國方略之我見》
祖    籍
湖南省衡陽府衡山縣

目錄

劉揆一生平概述

劉揆一,字霖生,原籍湖南衡山,1878年12月3日(清光緒四年十一月初十)生。其父劉方堯務農,太平天國時被徵募為湘軍鄉勇,後充湘潭縣知事公署刑房差役,稱籍湘潭。由於職務關係,他和會黨常有接觸,同情他們“反清復明”的宗旨。劉揆一也因此和哥老會早有交往。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在湘潭附近活動的哥老會首領馬福益遭清政府搜捕。劉揆一奉父命向馬報信,馬得免於難,二人從此建立了友誼。劉也因而成為以後華興會、同盟會和會黨之間的一個聯繫人。
劉揆一 劉揆一
劉揆一幼年入私塾,後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1903年春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在這裏與黃興結識,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進行反清活動,並一起參加留日學生反對沙皇俄國侵佔我東北三省而組織的“拒俄義勇隊”(以後改組為“軍國民教育會”),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
同年6月,軍國民教育會推舉黃興等人回國運動起義。黃與劉揆一商量進行辦法,劉説:“種族革命,固非運動軍學界不為功,而欲收發難速效,則宜採用哥老會黨。以彼輩本為反對滿清而早有團結,且其執法好義……足為吾輩革命所取法。”並且介紹了馬福益的情況。黃興認為言之有理,當即決定由劉揆一與馬聯絡,相約三個月後會於長沙。
黃興、劉揆一相繼回國後,11月4日在長沙發起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決定採取“雄據一省與各省紛起”的方針,首先在湖南發動起義。為了便於聯絡會黨,又建立了外圍組織同仇會,邀馬福益等會黨頭目參加。1904年春,劉揆一、黃興與馬福益在湘潭秘密會晤,共同制定了發動長沙起義的計劃。他們決定11月16日(陰曆十月初十)西太后七十歲生日那天,在長沙祝壽會場安放炸彈炸死到場的文武官員,乘機攻佔長沙。起義主力為省城武備學堂學生中的華興會員及其聯絡的軍隊,同時發動各地會黨分五路響應。會後,劉揆一到醴陵淥江中學擔任監督,暗中負責調度會黨及聯絡軍隊。他和黃興等人還變賣家產,充作這次起義活動的經費。他們仿照日本軍制,將會黨編成革命軍旅,黃興以同仇會的會長兼任大將;劉揆一為中將,掌理陸軍事務;馬福益為少將,掌理會黨事務。
9月24日(農曆八月十五日),瀏陽普集市例開牛馬交易大會,參加者達數萬人,半數是哥老會員。哥老會把這天作為拜盟宣誓的日子。同仇會選定這一天為馬福益舉行少將授予儀式,由劉揆一代表黃興給馬長槍二十支,手槍四十支,馬四十匹,並監督宣誓。“儀式莊嚴,觀者如堵”,“自是哥老會相繼入會者,不下十萬人”,革命聲勢大振。
正當起義準備工作積極進行的時候,不幸因事機不密,為湘撫陸元鼎偵知。黃興和劉揆一被通緝,11月初相繼逃亡上海,馬福益亦逃往廣西。起義未經發動,即遭失敗。黃、劉抵滬後,在英租界餘慶裏十二號華興會秘密聯絡機關,重新聚集黨人,共謀再舉。不料11月19日在上海發生了萬福華槍擊廣西巡撫王之春事件,餘慶裏機關遭破壞,黃、劉又被迫離滬,亡命日本。
1905年7月,孫中山由歐洲到日本,在東京與黃興會晤。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他們都認為有必要將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聯合起來。但東京的華興會成員對合並有不同看法,黃興在7月29日邀集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人商談,劉“主張不入孫會”。由於意見不能統一,最後決定入會與否,聽任個人自由。劉揆一因持異議,同盟會成立時沒有參加,直至1907年1月他才加入。2月,他代理東京本部執行部庶務幹事。同年,孫中山與黃興先後到安南(今越南)組織中國南方的武裝起義,劉以庶務幹事代行總理職務,留駐東京,直到辛亥革命。其主要工作是籌劃會務,發展會員,為前方武裝起義調遣人員和購運槍械等。
這時,同盟會領導渙散,內部幾次發生分裂,劉揆一為顧全大局,做了一些排難解紛的工作。1907年6月,章炳麟、張繼等人在東京就孫中山離日前接受日人贈款及潮、惠起義失敗等事攻擊孫,要求劉召開會議罷免孫的總理職務,改選黃興繼任。劉揆一認為,孫中山“留給《民報》社維持費二千元,餘悉以供潮惠黨軍急需,誠非得已”,而且孫、黃當時正籌劃在廣東發動新的起義,“萬一因‘總理’二字而有誤會,使黨軍前途頓生阻力,非獨陷害孫、黃二公,實不啻全體黨員之自殺”。因而力排眾議,沒有同意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接着劉師培又提議改組同盟會本部,援引日本社會黨員北輝次郎、和田三郎充本部幹事,劉揆一又予以制止。面對同盟會東京本部日益嚴重的混亂狀況和倒孫風潮,劉揆一曾寫信給馮自由、胡漢民,請他們勸孫中山向本部引咎道歉,遭孫拒絕。這時,黃興也給劉揆一等人寫信,解釋經費的用途,維護孫中山的威信,同時拒任同盟會總理,倒孫風潮才暫平息。1909年9月,因經費問題陶成章聯合李燮和等人發表“七省同盟會員匿名書”,列舉孫中山“罪狀”,進行攻擊。11月,劉揆一和黃興、譚人鳳聯合致函李燮和,逐條為孫中山申辯,又以同盟會庶務名義,發表致各報社通函,否認陶等人函件的效力,使陶等人謀劃未能得逞。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劉揆一從日本回國。10月28日,黃興由上海趕到漢口,親赴前線督師,劉也到漢口前線任督戰員。
武昌起義後,同盟會中不少人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同盟會的任務已完成。劉揆一也提出“自今以後,務皆以提倡共和民國政體、組織中華民國政黨為共同統一之宗旨”,主張把同盟會和各立憲派組織的名義“一律取消,化除畛域,共建新猷”。1912年3月,同盟會轉變為公開的、以從事議會政治為目的的“政黨”,劉為十干事之一。同盟會閣員與袁系閣員一起,組成了民國第一任以唐紹儀為總理的“混合內閣”。袁世凱就任臨時總統後,公然違背《臨時約法》,破壞內閣制度。宋教仁為了堅持政黨內閣的主張,辭去農林總長職,同盟會其他閣員也一齊退出內閣。劉揆一不同意這種做法,8月2日,他接受袁世凱的任命,當了陸徵祥內閣的工商總長。為了不受同盟會關於會員不得參加非政黨內閣的決定約束,他在8月8日登報脱離同盟會。啓事稱“此次置身國務員中,雖實行個人主張,亦以國勢所趨,別有苦意。惟格於黨議,只得自請脱黨”。25日,同盟會改名國民黨,9月,陸徵祥辭職。國民黨推舉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組閣,以全體閣員加入國民黨為條件,力圖組成國民黨的“政黨內閣”,劉揆一繼續留任工商總長。他又表示“我本系老同盟,若全體加入,我自然復黨”。
1913年3月,袁世凱指使人暗殺了宋教仁,劉揆一南下上海弔唁,遭孫中山、黃興及其他國民黨員冷遇。返京後他另組“相友會”,表示不與國民黨合作。後來由於內閣改組,又因工商部私借外債受到攻擊,7月,袁世凱準他辭去工商總長職。
1915年12月,護國戰爭在雲南發動,全國紛起討袁,劉揆一也響應參加。1916年初,他在天津創辦《公民日報》,刊登反帝制的言論。3月,報館因此被查封。
同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劉揆一曾一度擔任國會議員,到1918年國會解散。此後便沒有固定職務,
五四運動前後,劉揆一賦閒家中,但接觸了進步書刊,同情學生的革命行動和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為留法勤工儉學籌集過經費。北伐戰爭前夕,他曾赴廣州投入革命洪流,和國民黨及共產黨領導人都有接觸和往來。大革命失敗後,他思想彷徨,莫知所從,寓居北京,閉門著書,1929年出版了《黃興傳記》,記述了黃興革命活動的歷史。1932年他到南京,受聘為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纂修。
1933年,蔣介石邀請一些名流、學者參加政府工作,劉揆一被聘任行政院顧問。“九一八”以後,他不滿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常寫詩詞加以諷刺。1934年,他在天津《大公報》上發表《救國方略之我見》,主張恢復“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挽救民族危亡。這引起蔣介石的反感,不久即被解除顧問職務。從此,他隱退家園,和國民黨軍政人員絕少往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聘為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
1950年11月1日,劉揆一在湘潭病故。 [1] 
參考資料
  • 1.    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中華民國史 人物傳·第四卷:中華書局,2011:2197-2201
  • 2.    禹舜 主編.湖南百科全書:嶽麓書社,1999:870
  • 3.    劉揆一  .湖南省檔案局[引用日期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