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徽原理

鎖定
劉徽原理,中國魏晉數學家劉徽為了證明陽馬、鱉腝體積公式,從而建立整個多面體體積理論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邪解塹堵,其一為陽馬,一為鱉腝。 [1] 
中文名
劉徽原理
提出者
劉徽
提出時期
魏晉時期
目    的
證明陽馬、鱉腝體積公式

劉徽原理理論基礎

陽馬居二,鱉腝居一,不易之率也。”即在一個塹堵中,恆有VY∶VB=2∶1。它是劉徽的多面體體積理論的基礎。

劉徽原理證明過程

中國傳統數學最重要的著作《九章算術》提出的陽馬(直角四稜錐)體積公式:與鱉腝(四面皆是勾股形的四面體)的體積公式:都是正確的,其中a、b、h分別是它們的寬、長、高。在劉徽之前,人們是取a=b=h=1尺的情形用棊驗法證明的。劉徽指出,在a≠b≠h的情況下,“鱉腝殊形,陽馬異體。然陽馬異體,則不可純合,不純合,則難為之矣”,無法應用棊驗法,因而提出了這個原理。顯然,只要證明了它,由於已知塹堵體積公式:則《九章算術》提出的陽馬、鱉腝的體積公式的正確性是不言而喻的。劉徽採用無窮小分割方法和極限思想證明這個原理。他説:設為陽馬為分內,鱉腝為分外。棊雖或隨修短廣狹,猶有此分常率知,殊形異體,亦同也者,以此而已。其使廣、袤、高各二尺,用塹堵、鱉腝之棊各二,皆用赤棊。又使陽馬之廣、袤、高各二尺,用立方之棊一,塹堵、陽馬之棊各二,皆用黑棊。
棊之赤、黑,接為塹堵,廣、袤、高各二尺。於是中攽其廣、袤,又中分其高。令赤、黑塹堵各自適當一方,高一尺、方一尺,每二分鱉腝,則一陽馬也。其餘兩端各積本體,合成一方焉。是為別種而方者率居三,通其體而方者率居一。雖方隨棊改,而固有常然之勢也。按餘數具而可知者有一、二分之別,即一、二之為率定矣。其於理也豈虛矣。若為數而窮之,置餘廣、袤、高之數各半之,則四分之三又可知也。半之彌少,其餘彌細。至細曰微,微則無形。由是言之,安取餘哉;數而求窮之者,謂以情推,不用籌算。鱉腝之物,不同器用,陽馬之形,或隨修短廣狹。然不有鱉腝,無以審陽馬之數,不有陽馬,無以知錐亭之類,功實之主也。劉徽可能受手頭“棊”的限制,仍然使用長、寬、高各一尺的“棊”。然而,他説“方隨棊改,而固有常然之勢”,可見他的分割拼合方式及其結論對任何尺寸的“棊”都是適用的。
因此這裏可按一般情形解釋。劉徽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平分由陽馬、鱉腝組成的塹堵,那麼陽馬分成1個立方體Ⅰ,2個小塹堵Ⅱ、Ⅲ和2個小陽馬Ⅳ、Ⅴ;鱉腝分成2個小塹堵Ⅱ′、Ⅲ′,2個小鱉腝Ⅳ′、Ⅴ′。它們可以拼合成4個全等的小長方體Ⅰ,Ⅱ–Ⅱ′,Ⅲ–Ⅲ′,Ⅳ–Ⅳ′–Ⅴ–Ⅴ′。顯然,在前3個小長方體即原塹堵的中,屬於陽馬的和屬於鱉腝的體積之比是2∶1。而在第4個小長方體,即原塹堵的中,尚未知,然而構成它的2個小塹堵與原塹堵完全相似,可以重複剛才的分割,則可以證明在其中的中,兩者的體積之比仍是2∶1,而在原塹堵的中仍未知。這種分割拼合可以繼續下去,未知的屬於陽馬的和屬於鱉腝的體積之比的部分越來越小,第n次分割拼合,連同前面的分割拼合,可以證明在原塹堵的中兩者的體積之比是2∶1,而在中仍未知。無限地進行下去,最後必定達到兩者體積之比仍未知的部分為“無形”的地步,即這就在整個塹堵中證明了VY∶VB=2∶1。完成了證明(見圖)。劉徽進而指出:“不有鱉腝,無以審陽馬之數。
不有陽馬,無以知錐亭之類,功實之主也。”這個結論與現代數學的體積理論完全一致。劉徽將多面體分割成有限個長方體、塹堵、陽馬、鱉腝,求其體積之和,解決多面體問題,從而將多面體理論建立在無窮小分割基礎之上。現代數學大師C.F.高斯、D.希爾伯特等在19世紀才考慮了同類的問題,這就是希爾伯特第三問題的核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