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家鐸

(原成都理工大學校長)

鎖定
劉家鐸,男,漢族,1949年8月生,北京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常委、副書記。近年來,劉家鐸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英國、法國、美國等知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關係;在現代沉積學和海洋鑽探領域,與法國多所大學和研究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其論文曾4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
中文名
劉家鐸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北京
出生日期
1949年8月
畢業院校
成都地質學院

劉家鐸個人簡介

劉家鐸1981年獲成都地質學院碩士學位,1988年獲法國里昂克洛德貝爾鈉大學博士學位。1992年12月晉升為教授,1996年1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委會委員,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四川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成都市專家聯合會理事。1989年任成都地質 學院研究生處副處長,1992年任院長助理,1993年任成都理工學院副院長,1998年任成都理工學院院長,2001年任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2002年3月調任西南石油學院副院長,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

劉家鐸個人貢獻

劉家鐸 劉家鐸
他長期與法國合作,從事現代沉積學和海洋鑽探領域的研究。其論文曾4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與法國里昂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圖盧茲理工學院和圖盧茲遙感發展中心保持着緊密的學術聯繫。多年來在含油氣盆地分析、巖相古地理和石油儲層地質等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其“海拉爾沉積盆地分析及油氣勘探”研究項目,1992年度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95年,在完成勝利油田“東營凹陷通61斷塊沙二段構造儲層精細模型研究”課題中,在複雜新油藏的綜合調整挖潛提高採收率方面取得了1.263億元的經濟效益。該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獲1997年度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是四川省科技成果獎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組評審委員會委員,是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學和石油地質學領域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是四川省礦業專家,是成都市第十二屆、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多年來,在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方面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在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領域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投資,為節約能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礦產資源評價方面發展了新理論、新技術,取得了突出成績。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劉家鐸教授已完成國家“八五”攻關項目5項,完成國家攀登計劃1項,完成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及協作項目7項。正在承擔國家和部、省協作項目6項。出版專著3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劉家鐸 劉家鐸
多年來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教書育人,勤勤懇懇,無私奉獻,在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上取得了突出成績,已培養博士5名、碩士5名,正在培養博士生12名、碩士生2名。1991年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碩士畢業生”稱號,1993年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6年獲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被評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是四川省科技成果獎國土資源學科組評審委員會副組長、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學和石油地質學領域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四川省礦業專家、成都市第十二屆、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兼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委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委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學專委會委員、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四川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十分重視學科建設,長期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潛心進行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突出。

劉家鐸教書育人

在教書育人方面,已培養10名博士生和10名碩士生,正在培養6名博士生和4名碩士生。曾獲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是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劉家鐸科學研究

在科學研究方面,對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和礦產資源勘查有深入的研究,完成國家“八五”攻關項目5項、國家攀登計劃1項、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及協作項目7項,在研國家和部、省協作項目6項,為節約能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含油氣盆地分析、巖相古地理、石油儲層地質和區域成礦學等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出版專著3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是《沉積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石油實驗地質》、《古地理學報》、《沉積與特提斯地質》和《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等核心期刊的編委。

劉家鐸所獲成就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研人員,在“海拉爾沉積盆地分析及油氣勘探” 項目研究中,1992年度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在“東營凹陷通61斷塊沙二段構造儲層精細模型研究”項目研究中,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了1.26億元的經濟效益,1997年度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在“揚子地台西南緣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項目中,系統地研究了該區域基底演化與成礦、岩漿活動、峨眉火成岩省及其成礦效應等重大地質問題,提出了主攻礦牀類型和找礦方向,進行了成礦遠景預測,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4年度獲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近年來,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英國、法國、美國等知名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關係;在現代沉積學和海洋鑽探領域,與法國多所大學和研究中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其論文曾4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