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家村

(山東青島市樓山街道下轄村)

鎖定
劉家村為一地名,在我國山東省、湖南省、雲南省以及陝西省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村莊,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村莊存在差別。村辦企業在安順路、瑞金路、重慶路兩側,屬青島市城鄉結合部,為工業倉儲區,是發展倉儲物流業的黃金地段。劉家村分為新舊兩村。 新村位於湘潭路西段北側,與老村相距2公里。進出市區的公路幹線重慶路從中通過,膠濟鐵路貨場樓山站即在該村轄內。
中文名
劉家村
總收入
2.55億元
類    型
地名
地    區
山東省

劉家村概況

山東省青島市樓山街道辦事處劉家村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樓山街道辦事處劉家村位置
劉家村分為新舊兩村。 新村位於湘潭路西段北側,與老村相距2公里。進出市區的公路幹線重慶路從中通過,膠濟鐵路貨場樓山站即在該村轄內。該村距青島港18公里, 距青島國際機場5公里,與國有大型企業青鋼集團、青島石油化工廠、一汽青島汽車製造廠等毗鄰。村辦企業在安順路、瑞金路、重慶路兩側,屬青島市城鄉結合部,為工業倉儲區,是發展倉儲物流業的黃金地段。
該村居民95%以上為劉姓,還有江、胡、李、袁、國等姓氏。據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先人系濟南德州東關人,明永樂初移居宋哥莊,現繁衍至22代。民國初,稱劉家宋哥莊。建國後改稱劉家村,設村委會、黨委,歸青島市李滄區樓山街道辦事處管轄。至2000年末,全村居民1426户、4328人。
2000年, 劉家企業集團公司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 總產值2.66億元, 總收入2.55億元,人均分配6253元,利税2356萬元。1994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1997年被評為山東省安全文明村,1999年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範調解委員會。

劉家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 全村360户,1800人,耕地面積3200畝,人均1.77畝。海灘鹽鹼地無甜水, 坡地乾旱缺水,糧食畝產不足200公斤。50年代,村莊築海壩防海潮取得政府支持, 周邊20餘個村莊支援出工,築起兩道南至樓山、北至女姑山共計5公里長的防潮沙堤。又組織村民修台田、植樹造林、壓沙治鹼,使近千畝海灘鹽鹼地有了收穫。 1956年挖水井18眼,購置16台水車、4台汽油水泵,平整土地,糧食每畝單產達到300公斤,蔬菜單產達到3000公斤,得到嶗山郊區委表彰。
1961年至1978年,該村為青島市蔬菜專業隊,有三分之二的土地種植蔬菜。先後投資近百萬元建成農田水利網站,建成水庫兩座,儲水量5萬立方米,大型蓄水井1口,深機井21眼,磚砌深井8眼,水渠5000米,管道3000米,又新上農用變壓器160千伏安,深井潛水泵26台, 大型水泵4台。為使蔬菜提早上市,自1973年開始,投資20餘萬元新上60畝蔬菜保護地育苗栽培技術,蔬菜單產過萬斤,蔬菜的“五定”計劃超額完成,糧食產量也突破千斤大關,受到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青島市授予“保護地栽培先進單位” 稱號。1978年全村固定資產46萬元,全年總收入123.5萬元,人均分配174元,上交税金1.3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成立農業專業隊經營部分零星糧田,原10個生產隊和一個農業科技隊專種蔬菜,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縮小村企職工和種地村民之間的收入差別,採取以工補農的方式調動村民的種地積極性,村委按蔬菜的產量產值比例進行補助。實行蔬菜保護栽培提早上市和延遲栽培,蔬菜單產超過一萬公斤,產值單產達到8000元。
第二產業 高級社初期辦起磚、瓦窯廠各一處,紡繩廠一處,全部手工製作,從業人員160人。 1961年從徐家村析出後,利用農閒季節做點裝卸運輸等零工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先後投資1800餘萬元建成鍍鋅廠、鋸木廠、拔絲廠、 鉚焊隊、衝壓電器廠、梳棉廠、防腐材料廠、建築工程隊等,安置職工620人。青島乙炔氣廠、防腐材料廠、經編廠也相繼建成投產。1989年又投資約1000萬元修建鐵路貨場。1994年建成青島久昌軋鋼有限公司,規模年產10萬噸,投產時正趕上鋼材市場落入低谷,旋即下馬。1995年至2000年六年間投資4600萬元建成六條箱板紙生產線, 產量5萬噸,產值1.2億元。又組建鑫達包裝廠,投資240萬元進行箱板紙深加工,年生產能力600萬平方米。至2000年,全村從業人員1800名。
同時,村委大力扶持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目前共有個體私營企業30餘户。
第三產業 1961年辦起磨坊、代銷商店、修車鋪、縫紉店、保健站、理髮店等,以服務於村民,經濟效益甚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與台商合資辦起長橋商店、副食品店、安順酒家,同時在遵義路、瑞金路建設商業網點房,有10餘家業户租賃經營。又在瑞金路與重慶路交匯處建起兩處加油站。1993年投資60萬元在重慶路口建起豪園大酒店,並在重慶路北段建洗車場,內有機械化自動洗車線3條,高壓洗車線10條,後因政策調整下馬。下馬後,該村又投資60萬元將其改建成汽車修理廠、停車場。鐵路貨場也進行服務延伸,購置裝載機4台、運輸載重車16輛,使運輸能力達到200萬噸。到2000年,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60人,實現總收入6000萬元,創利税400萬元。

劉家村社會進步

該村居民歷代靠種地、捕魚、曬鹽、紡繩為生,因生計艱難,闖關東和移居他鄉者有100多人。 青島建置後,村中部分青壯年進市做工,農田部分改種蔬菜,豐年勉強餬口,歉年外出討飯者有20餘户50餘人。
文教科技 建國前,該村文化教育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僅為40%。建國後,該村利用劉氏祠堂辦起小學初級班,村辦夜校對成年人實行掃除文盲教育。1954年改辦劉家完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以上。隨着村辦工業的發展,村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成了突出問題。1985年聘請青島49中教師辦起速成補習班學習機械原理,同時聘請青鋼工程師講授機械知識,聘請青島氧氣廠工程師傳授化工知識。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村裏委託青島建工學院進行代培,派四名高中生進建築大專班學習,並鼓勵村民參加社會辦的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班。村裏規定,凡經考試合格領取結業或畢業證書者,其學費、培訓費全部由村報銷;對本村村民子女考取中專以上院校的分別給予獎勵,其中大本獎1000元,大專獎800元,中專獎500元,現分別增加到大專2000元、大本3000元。目前,村民考取各種專業技術職稱的17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5人;全村考入中專172人,大專39人,本科22人,研究生2人。
人民生活 建國前, 年人均口糧不足100公斤,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村民生活不斷提高, 1953年糧食統購統銷時基本户户有餘糧,人均收入100元。1978年人均口糧170公斤,人均收入174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90%以上村民已住上樓房,人均居住面積27平方米。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90部,摩托車360餘輛,程控電話800餘部,彩電、微波爐、電飯煲、熱水器等家用電器普及,有的家庭已安裝了空調,購買了電腦。
村莊建設 舊劉家村位於膠州灣東岸的沖積低窪地中, 海拔高度僅為6.0米,街道破爛不堪。村東距居民住宅50米處即是膠濟鐵路,村南一片澇窪地,村西三個蓮花灣以自然溝聯通,村北一片墓地。村民住房均為土木石結構,無一處瓦房,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村民逐漸住上瓦房。1958年後,市區工業北移,周邊建起了工廠,修築了公路,普遍高於村民住房,使該村形成盆地,加之工業污染加劇,居住環境日趨惡化。1985年,政府停止審批村民建房宅基地指標,提出近限遠遷的方案。經過周密調研,反覆徵求意見,選定市規劃的東南渠小區,計劃用10年時間在安家埠前營建樓房。採取民辦村助的方式,村民只負擔樓房建設的直接費用,村集體負擔購地費用和給排水、 電、道路、電話預留線、有線電視配套費。1987年試建,1988竣工6座樓96户。二、三期工程相繼於1990年和1992年竣工,四期工程於1996年竣工,基本完成村民搬遷工作。現已建成居民樓46座,安排村民1312户,人均住房面積27.2平方米。小區中物業管理、 社區服務一應俱全,人均綠地10平方米,三季有花,道路硬化率100%,1997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單位、文明村(居)示範稱號。
集體福利 1980年實行村民退休制度,男60歲、女50歲享受退休待遇。開始發放退休金時男性每月20元,女性16元,以後逐年增加,到1997年共調整了11次,男性每月180元, 女性160元。同年又為村民投入社會養老統籌保險260萬元,按政策規定比例投保。1998年退休村民社會統籌退休金每人每月240元,2000年增加到每人每月270元。自2001年1月起村委又為每人補助30元,達到300元。
村民子女免費入托兒所、幼兒園及村辦小學。1996年民辦學校上交後,子女入托費由其家長所在企業按市裏有關規定報銷。對獨生子女保險集體統一負擔,投保期至16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民應承擔的交費事項全部由村集體負擔,對原退職幹部實行補貼制度。 村保健站有8名醫護人員,設心電圖室、理療室、注射室、觀察治療室、牙科等。還投資60萬元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設圖書室、棋牌室、麻將室、娛樂室等,定期舉辦書法展。

劉家村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 1949年10月劉自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黨員。1950年成立黨支部,劉自立任第一任支部書記。1956年高級社成立後任副書記,分管副業生產。1961年由徐家村析出後,劉世嘉任村支部書記,劉自立、劉世經任副書記 (兼大隊長) 。多年來,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連續10年被市、區評為蔬菜生產先進單位、 糧食生產過千斤關大隊, 獲先進黨支部稱號。1985年劉世瑞任黨支部書記。198 6年成立黨總支, 劉世瑞任總支書記,下設青島乙炔氣廠支部、老年支部和村公司支部。1994年組建村黨委,劉德傳任黨委書記,下設5個支部,全村黨員135名。村黨總支、黨委歷年被市委、區委授予先進稱號。1996年被中共青島市委評為紅旗村黨委, 被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評為農村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1997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 1949年成立劉家村農民協會。1961年劉世經任劉家生產大隊大隊長,劉自立、劉作哲任副大隊長。1963年劉世忠任副大隊長。1968年成立劉家村革委會, 劉世加任主任,劉世經、劉世德任副主任。1979年建大隊管委會,選舉產生9名成員,劉世經任大隊長,副大隊長劉世珍、劉世繡、劉世瑞。1984年11月改建村委會,村委成員5名, 村主任劉世森、副主任劉作溪。1985年2月村委會由劉軍任主任。1987年7月第二屆村委會換屆, 劉軍任主任,劉太遠任副主任至第五屆。1999年3月第六屆村委會換屆,劉德傳任主任,劉軍任副主任。自1980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20年被評為市模範村委會。

劉家村人物簡介

劉和公 劉氏十世祖,太學士。清同治年間,地方豪強圈佔劉家村土地,霸佔海灘,不準劉家人趕海捕魚、曬鹽。劉和公18歲進京告御狀勝訴,使被佔土地歸還,海灘劃定界址,南至樓山頂,北至女站山,東至圈兒港,西至蝦子灘,劉家村擁有使用管理權。
張靜源(1901~1933) 原名張守仁,化名舒實夫,博興縣人。1927年春被聘任為宋哥莊小學校長,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宋哥莊小學支部書記,負責滄口、李村一帶的組織工作。1933年10月12日被混入黨內的敵人殺害。
劉世仁(1923~1951) 解放前參加革命,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
劉自立(1903~1976) 劉家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上任之初倡議築海壩、防海潮,消除了村莊的歷史大患。 1956年與徐家村合併成立航空高級農業合作社任副書記,1961年3月與徐家村分離後任劉家村副書記。
劉世嘉(1926~1989) 解放後在區政府任財糧助理員,合作化後任副社長兼副書記,1961~1977年任劉家村黨支部書記,後調公社任民政辦公室主任。
劉世瑞 1940年生,合作化時期任生產隊會計,1976年任第二生產隊隊長,1979年任劉家大隊副大隊長,1980年任大隊長,1981年任副書記,1985年~1989年任劉家村黨總支書記,1989年~1995年任劉家村黨委副書記,1996年後為劉家企業集團公司顧問。
劉世森 1948年生, 1974年部隊退役後任第八生產隊隊長, 1976年任副書記,197 7年任劉家村黨支部書記,1985年1月調鄉政府任經委主任,現任李滄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劉德傳 1957年生,中專學歷,高級經濟師。1979年部隊退役後任劉家村農業科技隊會計、技術員,1985年任劉家村黨支部委員,1986年任劉家村黨總支副書記、工貿公司副經理兼青島乙炔氣廠黨支部書記。1987年至1988年任劉家村黨總支副書記、工貿公司總經理兼青島乙炔氣廠支部書記、廠長,1989年至1993年任劉家村黨總支書記、 工貿公司總經理, 1994年至今任劉家村黨委書記、劉家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199 9年3月當選村委會主任。1997年4月被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 97年被評為第三屆青島市十大傑出青年, 並被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3年獲青島市鄉鎮企業家稱號,1996年被評為青島市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入選青島市第七屆黨代會代表、青島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
劉庫 1958年生,中專學歷,經濟師。1978年任劉家村會計,1979年任村民兵連連長,1982年任村黨支部委員,1985年任劉家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1986年任黨總支副書記, 1987年7月當選村委會主任,1994年組建村黨委,任黨委副書記,19 99年3月任村委會副主任。1997年、1998年連續二年被評為青島市農村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

劉家村大事記

1902年,趕海歸來的村民劉可在橋下避雨被德國侵略軍槍殺。
1925年,青島地下共產黨領導人張靜源任徐家小學校長,辦農工夜校,本村20多人蔘加聽課,並參加其領導的1925年4月19日青島日本紗廠工人大罷工。
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 村長劉濤遠因拒絕為日偽帶路尋找八路軍和抗日遊擊隊慘遭槍殺;本村先後有20餘人進市區散傳單、貼標語,阻擊日軍進山掃蕩,牽制日軍增兵膠東,有7人犧牲。
1948年7月,因颱風影響發生海嘯,淹沒農田2000餘畝,石家村被淹。
1949年6月, 解放軍解放青島,該村位於蔣軍防線前沿陣地,村民在逃亡路上遭蔣軍炮擊,亡一人,傷二人。
1951年,劉家村倡議修築海壩防止海潮災害,鄰近23個村莊出工築起兩道堤防。
1953年,22户村民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5年,全村成立了六個初級社,是年冬合併為高級社。
1956年3月, 與徐家村合併成立航空高級農業合作社,全社1126户、5200人,耕地5700畝,實行二級核算,劉世誥任黨支部書記。
8月,受颱風暴雨影響發生海嘯,4000多人蔘加防潮搶險獲得成功,雖內澇較重,但海潮無損。
是年,建成磚瓦窯場、紡繩廠,全部手工製作。
1958年,撤銷雙埠鄉,改建愛國(仙家寨)人民公社,合作社改為劉家大隊。
是年,城市市政、工業建設劃撥徵用耕地2500餘畝。
1959年,大隊上160千伏安變壓器一台,部分村民安裝電燈。
是年,有線廣播普及到户。
1961年3月,該村從徐家村析出。
是年,生產救災取得明顯效果。
1962年,蔬菜生產獲市級先進單位。
是年,擴建紡繩廠,新上合股機。
1963年,糧食畝產首破千斤大關,獲嶗山縣表彰。
是年,修焦蘭水庫。
1964年,為樓山火車站組建60人的亦工亦農裝卸隊,承擔樓山火車站貨場裝卸工作。
1965年,修當門蓄水井和八畝地水庫。
是年,投資20萬元建成劉家民辦小學新校舍。
1974年,投資10萬元上蔬菜保護地栽培温室,塑料大棚已達40餘畝。
1978年,投資100萬元建滄口鍍鋅廠。
1979年,選舉產生劉家大隊管委會。
1980年,投資40萬元建鋸木廠,投資30萬元建拔絲廠。
是年,組建滄建公司第二施工隊,投資40萬元購置設施,資質三級。
是年,投資40萬元組建鉚焊隊,分別進駐青島鋼廠和石油化工廠現場制安設備。
是年,實行村民退休制度。
1981年,投資60萬元開發燈圈產品和繼容電器。
1982年,改建棉麻廠,投資100萬元新上清花機一台、梳棉機11台,年加工能力1萬擔。
是年,自來水入户,結束了飲用井水的歷史。
1983年,劉家村防腐材料廠獲鐵道部產品優質獎,並確定為鐵道部客車金屬防腐定點生產廠家。
是年,液化氣站建成,結束了村民燒草燒煤的歷史。
是年,擴建膠濟鐵路複線及樓山站,徵用該村320畝耕地。
1984年,申請新建青島乙炔氣廠。翌年7月開工建設,1986年9月13日投產,總投資360萬元。
9月18日,因受九號颱風影響,暴雨成災,村內積水達1米深,400餘户村民被淹。
是年,投資80萬元建成年產50萬米的滄口經編廠。
1987年,投資100萬元建成防腐材料福利廠,年產防腐材料2萬噸。
8月,新村址選在湘潭路北側,異地新建村莊居民樓。
1988年, 建設乙炔氣廠二期工程,為設備填平補齊投資200萬元,屆時氣瓶總量達8000瓶。
年底,在新村址建成居民樓6座,安置居民96户。
1989年, 投資300萬元建成1100米鐵路專用線,劉家鐵路聯用貨場11月28日竣工通車,年吞吐能力為200萬噸。 1990年,新村二期建設工程竣工,新建3座居民樓,60户居民遷入新居。
1992年,投資160萬元在重慶北路與瑞金路交匯處建加油站,11月28日投入營業。
是年,居民新村建設三期工程竣工,建成14座居民樓,270户居民遷入新居。
是年, 投資200萬元為鐵路貨場購入裝載機和大型貨運汽車,為客户實現一條龍服務。
1994年,投資1800萬元建成年產10萬噸軋鋼廠。
1995年,投資260萬元建成年產1萬噸造紙廠。
1996年,完成造紙廠續建工程,投資200萬元建成年產0.5萬噸瓦楞紙線。
是年,村民搬遷三期工程竣工。至此已建46座居民樓。
是年,村民辦小學轉為公辦小學。
1997年,投資120萬元建成恆豐包裝廠。
是年,造紙廠投資600萬元,進行二期工程建設,購置2400紙機兩台,年產達到2萬噸。
1998年, 軋鋼廠下馬。投資600萬元,利用此廠房新上2640、2400紙機兩台,年生產能力2.5萬噸。
2000年,組建鑫達包裝廠,投資240萬元,年產600萬平方米。
是年,實施重慶路加油站改建工程,投資200萬元,新上自動加油機16台。
2001年,投資4000萬元擴建造紙廠,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