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家店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下轄村)

鎖定
劉家店村隸屬山東省濟南萊蕪楊莊鎮,位於萊蕪區中心以西21公里,楊莊鎮中心以西1公里處。東鄰譚家莊村,西鄰鞏家莊村,南隔一條“龍灣溝”與李家堂村接壤,向北3公里處為陳家樓。耕地745畝,876人。
中文名
劉家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
地理位置
萊蕪區中心以西21公里,楊莊鎮中心以西1公里處
電話區號
053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76 人

劉家店村簡介

據早年村裏廟前的碑文載:“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離城四十五里,水南劉家店。”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續修萊蕪縣誌》萊蕪縣全圖標註:“劉家店”。據《劉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劉姓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為劉家莊。後劉姓開一客店,眾稱劉家店,久成村名。全村共8姓,以劉、李、亓為多姓。
民國初期屬湧泉鄉管轄;建國初屬張公鄉;1958年屬楊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楊莊辦事處;現為楊莊鎮管轄。
該村1955年成立互助組;1957年入初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為行政村,下設3個生產隊,後又分為6個生產隊;1978年改為6個生產組。
該村土地肥沃,地下水源充足,灌溉極為方便。村北150米處,有一長方形池塘,南北長110米,東西寬55米,深2米。村民稱之為“北大荒”,據説古人稱之為“響場”,如今成了養魚的魚塘。該村因水土條件好,交通方便,故而成為楊莊鎮糧食及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之一。村中富户較多,人稱楊莊鎮富裕村。
解放前,村裏劉姓許多户,以幹皮匠修鞋為生。他們借春冬兩閒季節,擔起挑子赴沂源縣的魯村、南麻等地,出攤修補鞋,並做皮製品掙錢。後來,李姓也有十幾户做皮革製作,他們做的皮製品(牛鞭、馬鞭)遠銷外地。昔日的劉家店人做生意往往外出幾百裏,改革開放後,他們把工廠辦到了家門口。1978年以來,有十幾户村民,在原生產隊搞加工業的基礎上,繼續搞加工業掙大錢。他們自籌資金,興辦水泥紙袋加工廠,生產的水泥袋銷往濟南、泰安、肥城、萊蕪等地,帶動了全村人致富。幾年下來,全村萬元、數萬元乃至十幾萬元户逐年增多,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現今,隨着經濟的發展,資金的雄厚,村民敢想、敢幹,開始興辦較大的企業。致富帶頭人李安培,加大投入,購機器,建廠房,以自己的經濟實力,辦起了聚丙烯塑料紡織廠,僅工人就有50餘名。生產工序從造粒、拔絲到紡織成品,“一條龍”的生產線,由於產品質量好,暢銷外地,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1990年前,村民以種糧為主,糧食產量很高,年畝產量在1噸以上。1978年一年交納公糧有8萬餘斤。1997年後,村內種植業結構有所改變。
1974年,濟南市糧食加工廠的12名知識青年來劉家店插隊落户,同時該廠幫助劉家店實現了電氣化,結束了全村點燈用煤油、澆灌用柴油機的歷史。
劉家店人尊崇文化,重視教育。1934年,村裏的文化人劉俊元,在自己的家中辦私塾一處,招收學生14名,開設“四書”、“五經”等課程。1944年至1945年間,村裏開始興辦新式教育,成立了初級小學,當時為半工半讀學校。教師王秀珍(侯家窪村人)邊教書邊宣傳革命。解放後,村內小學曾三次遷校址。1994年9月村辦小學撤銷,併入楊莊中心小學。教育的不斷髮展.使村民的文化素質得以提高。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考出大學專科以上的學生30多名。
在戰爭年代,劉家店村有許多村民,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革命。他們在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對敵鬥爭。1946年加入黨組織的有6人,他們是:劉培亭、高長德、劉俊新、劉俊棟、劉俊木、亓福聖。同年,為了有力打擊反動勢力,成立了民兵組織及自衞團。1949年12月正式成立了村黨支部,成員有:劉培亭(書記)、高長德、劉俊鴻、劉培增、劉俊棟、劉金沂、亓豐年。第一個黨支部建立後,黨組織不斷髮展壯大。現今,村裏擁有黨員36名。黨員們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發揮先鋒作用,帶領全村人,向致富之路大步邁進。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電信事業給劉家店人架起了通往致富道路的橋樑。為使土產品及加工業產品快速推銷,不出家門就能用電話與客户聯繫,如今全村有60%以上的農户,安裝了程控電話,給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劉家店人勤勞、勇敢,致富意識超前。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為搞活經濟,方便交通,一條通往鎮政府駐地的大道修得寬闊平展。在鎮政府及村委的策劃下,舊村改建已經展開。從2001年春天開始,不足一年的時間,全村就有40户村民蓋起了新式住房,同時修正規街道一條。
劉家店村,是一座有悠久歷史且在發生着巨大變化的村莊,它的明天會更美好。

劉家店村響場名字的由來

傳説從前村裏有户姓孟的財主,日子過得紅火無比,他家為了做好每年的麥場,特僱工挖了這個大坑塘,並有奇妙的佈置。先在坑底間隔埋上木樁(與坑周圍地面持平);再在木樁頂端鋪木板,用釘子釘牢固,無數塊木板鋪蓋坑面;然後把木板底下的木樁間掛上無數鈴鐺。每逢打麥時,再在騾馬脖子上拴上鈴鐺,套上騾馬拉碌碡,在木板場上軋麥。碌碡轉動發出的聲晌、騾馬脖上的鈴聲、木板下的鈴聲,交織在一起,奏着豐收的“交響”。這便是古人的“響場”之説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