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克強

(革命家)

鎖定
劉克強(1915~1938),一名艾力,河南省偃師市申陽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抗大一分校、新四軍四師十一旅、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等部隊的政治指導員、党支書,黨總支書記、組織股長等職務。1947年7月,擔任豫皖蘇軍區獨立旅三十五團二營政治教導員,在參加解放周口的戰鬥中,7月23日於商水縣鄧城鎮對敵作戰中英勇犧牲。時年三十二歲。 [1] 
中文名
劉克強
別    名
艾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47年7月23日
畢業院校
陝北公學
出生地
河南省偃師市申陽村
親    屬
劉道安

劉克強人物生平

劉克強1915年生於河南省偃師市申陽村,祖父劉深林,精於農作,父親劉學詩,叔父劉學易,畢業於懷慶府高等農桑學堂,是早年同盟會成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反袁”鬥爭,劉克強的大哥劉瀟然,二哥劉道安都對革命作出過貢獻。劉克強6歲喪母,9歲喪父,家景不支,直到11歲才上小學,讀了一年又回家,時斷時續地念私塾,1930年考入收費較低的縣職業學校,因成績優良,兩年後,被學校錄用為助理員,半工半讀。1933年春,祖父不幸辭世,兩個哥哥又在外求學,無人主持家計,克強只好棄學回家,主持一家老小的生計。七七事變後,在兄長的影響下,他積極參加慰問抗日將士、募捐等活動。並以“抗日救亡,保家衞國”自勵。
1937年冬,考入國民黨十五軍幹訓班,該班系中共地下黨負責創辦的抗日干部訓練機構。經過學習和鍛鍊,他1938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3月,日軍進犯豫西,幹訓班西遷寶雞。這時,國民黨掀起了“限共、溶共、反共”浪潮,一時烏雲壓頂,幹訓班進步師生受到迫害。劉克強偕同學數人,8月中旬投奔革命根據地陝北。入陝北公學學習。是年冬,黨中央決定延安抗大總校組織一分校,到華北敵後開展工作,劉克強作為陝北公學的學員骨幹,被選送到延安。翌年元月,隨羅瑞卿部東渡黃河,挺進晉察冀邊區。5月被派到一分校一總隊政治部工作,12月任總隊副政治指導員。
1940年冬,劉克強隨黃克誠部到達淮北,被任為新四軍四支隊六旅十七團直屬隊政治指導員。團長劉子仁系未經改造的舊軍官,所部由地方雜牌武裝改編而成,人員複雜。劉克強始終保持着高度警惕,同時,以戰士素質較好的機槍排為重點,做耐心細緻的政治工作,提高他們擁護共產黨,堅決抗戰到底的思想。劉克強平易近人,與戰士同吃、同住、同操練,被戰士視為知己。5月的一天夜裏,劉子仁與日偽分子勾結,發動暴亂,捕殺我黨派去的幹部。劉克強臨危不懼,沉着機智地率領機槍排邊打邊撤,乘夜色突圍,安全地回到旅主力所在地,受到部隊首長的表揚。1941年,劉克強任十一旅幹部訓練班黨支部書記。次年5月,調旅政治部組織科工作。1943年1月,升任組織股長、黨總支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區日益擴大,劉克強調淮北軍分區總隊任政治處組織股長、黨總支書記。1946年12月豫皖蘇軍區成立,劉克強任軍區獨立旅教導隊黨支部書記。1947年3月任三十五團政治處組織股長,黨總支書記,繼兼二營教導員。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豫皖蘇軍區部隊積極配合作戰,劉克強不顧身體有病,毅然抱病參戰。7月22日夜,獨立旅三十五團在周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外圍聚殲商水縣鄧城鎮的國民黨駐軍,劉克強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 [1]  [2] 

劉克強後世紀念

抗戰勝利了!新中國也成立了!可惜劉克強同志遺體的下落卻成了一個“謎”。當年解放周口攻打鄧城鎮,戰鬥中克強同志壯烈犧牲,戰鬥仍繼續進行。我軍和當地幹羣把克強同志遺體鄭重安葬,僅在墳前插了一個木牌子,上寫“豫、皖、蘇軍區三十五團艾力同志之墓”,我軍挺進大別山之後,村民害怕匪軍挖墓,把牌子拔出輾轉收藏。解放後,墓牌子也找不到了,墓中烈士誰也不知道名字叫什麼,商水縣鄧城鎮政府只有稱其為無名烈士墓,每年清明節組織祭掃紀念。幾十年過去了,劉克強同志的家人到處尋覓,不知他死葬在什麼地方。
直到1985年,克強同志的親屬,才在鄧城鎮幹羣的幫助下,找到了烈士犧牲的地點。尋覓過程中,鄧城鎮郊區一位副鄉長趙奇太同志幫了大忙。趙副鄉長五十多歲,復員軍人,對當年的戰鬥生活很熟。他説:這個鄧城鎮,解放前為清平鄉,是國民黨的一箇中心據點,有兩道城牆,兩重城門,暗堡很多,反動武裝也很頑固。雖然正面作戰不堪一擊,但他們地形熟,暗中搞破壞,卻構成嚴重障礙。所以,當年我軍攻打商水和周口必須對這些外圍敵人首先掃清,因而攻打鄧城鎮,就成了周口戰役的前奏。有一個老農叫李光恩,65歲,他説:那一仗我在場,解放軍打得很乾脆,國民黨匪軍頂不住就轉入地下,槍聲一直不絕。大概是上午十點多鐘,解放軍在一個幹部帶領下,衝進十字街口搜索殘敵,剛到一家小店門口,突然一陣槍響,從寨牆暗洞裏射出一串子彈,那位幹部大喊注意敵人,便捂着肚子倒下了。戰士們氣紅了眼,幾挺機槍把寨牆穿透了一個象篩子那樣大的洞。由於無力搶救,那位幹部犧牲了。我們用擔架把他抬到一家店鋪內,部隊在鎮上買了一口好棺材,死者身上蓋有緞子被面,留下的有手槍和皮公文包。裝殮以後,幹部戰士都來燒紙哭祭。部隊委託民工在東寨門外挖了墓,下午四五點鐘安葬後,部隊立即集合攻打周口去了。五十多歲的李世海,也是現場目睹者之一。當時他也曾幫助安葬,只知道犧牲的是位營長,不知道叫什麼名字。解放後每年清明,商水縣鄧城鎮商水師範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要給學生講這位無名烈士愛兵愛民的故事。劉克強烈士的墓在大沙河邊,有位作家題詩讚揚:“躍馬烽火去匆匆,忠魂一曲譜鄧城;千里尋覓豪情在,盡付沙河浪濤聲。”
戰鬥場面和安葬烈士的具體過程,經過整理後寄給克強同志的胞弟劉洪陽同志,同時也寄給當年克強同志的上級——豫皖蘇軍區獨立旅三十五團政治處主任李亞明同志。李亞明同志認真回憶後,確認這就是克強同志的犧牲地點,因為當年他曾親自趕往現場並處理後事。李亞明同志對劉克強同志作出了很高評價。他指出:艾力同志(即劉克強烈士)是個優秀的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工作辛勤努力,生活艱苦樸素,待人和藹、誠懇,平易近人,學習上勤奮刻苦,政治涵養很好,在全營幹部戰士中威信很高,在全團幹部中給人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同志,他的犧牲,為全團同志震驚,痛惜失去了一個好同志,他犧牲時年方32歲,正是鍛鍊成材為黨多作貢獻的時候,實屬可惜,令人懷念。艾力同志犧牲,呼吸停止時,我親眼看到二營很多同志頓時掉下熱淚,現想起,仍歷歷在目,使人難過。
劉洪陽同志對三哥的犧牲情況經李亞明同志核實後,積極同河南省民政廳、商水縣武裝部以及克強同志生前所在部隊聯繫,取得了統一認識。克強同志當年所屬部隊三十五團,全國解放後編為一九五團,現屬西藏軍區一五九團。把這些情況上報省軍區政治部,政治部立即撰寫了碑文,連同1000元現金,寄給商水縣人民武裝部。商水縣委和縣人武部,鑑於這一革命烈士墓“長期無名今有名”的曲折經歷,決定破例修墓並豎立一座紀念碑。1990年清明節,隆重進行了揭碑典禮。
劉克強同志的夫人閆松娥,從1937年送夫踏上革命征途,盼到解放,只是盼回一份烈士證書,更為傷心的是一直查不到丈夫犧牲的地點。直到1983年閆松娥病逝,仍然不知丈夫葬埋何處。1990年,由克強同志的兒子劉健宇和女兒劉湧湘護送,把克強同志夫人的骨灰盒送往商水縣鄧城鎮,葬於劉克強烈士的墓旁。當天,商水縣四大班子領導和鄧城鎮幹羣、師生在烈士墓前萬人肅立,劉克強同志的壯麗人生和夫人含辛茹苦支持丈夫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感人事蹟,成為教育後人的寶貴教材。劉克強烈士革命風骨,千古留香。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偃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偃師文史資料 第19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偃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2007:30-36
  • 2.    偃師縣誌編纂委員會.偃師縣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87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