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道安

(鄭州市委原副書記)

鎖定
劉道安(1905—1950),1905年出生於洛陽偃師邙嶺鄉申陽村,193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早期中共偃師地下黨領導人之一。1937年10月至1948年12月先後任中共偃師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中共豫西地委書記、鄭州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等職,為長期堅持地下黨的工作和開闢豫西解放區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1] 
中文名
劉道安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洛陽偃師邙嶺鄉申陽村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50年9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劉道安人物經歷

劉道安的父親劉學詩,是早期同盟會成員,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和反袁稱帝鬥爭。劉道安自幼從父親那裏得到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啓蒙,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薰陶。當國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時,他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曙光,於1927年初參加了國民黨左派,任偃師縣黨部宣傳部部長。在這期間,他深入宣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大力提倡婦女放足,移風易俗,深入田間地頭和羣眾一起參加勞動。他把村塾改造為申陽小學,在全縣率先實行男女生同校,使申陽村在全縣開了風氣之先,在當時影響極大。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劉道安為了追求光明,探索新的道路,毅然脱離了國民黨,到省城開封尋找中國共產黨組織。1934年3月,劉道安在開封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黨內機密文件的保管和油印工作。身負黨的機要工作重任,他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警惕性,兢兢業業,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1935年1月,劉道安被國民黨反動派追捕,轉移到北平,考入東北大學,當選為學生會代表。1936年3月,他擔任共產黨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北平西北區區隊長,積極組織和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運動中,劉道安始終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在天安門廣場與反動軍警的英雄搏鬥中,左臂受了傷,被同學們譽為“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先鋒”。
1937年“七七”事變後,劉道安回到家鄉工作,擔任中共偃師縣委書記和偃師、鞏縣、登封中心縣委書記。當時,偃師縣雖然已有秘密黨組織,但黨員數量不足20人。由於白色恐怖,黨員都是單線聯繫。劉道安一方面嚴格遵守秘密環境下黨的紀律守則,一方面遵照黨中央關於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建立黨組織的指示精神,慎重而又積極地發展黨員,組建農村黨組織。在劉道安的大力工作下,1938年6月,偃師全縣已成立了50多個鄉村黨支部,黨員人數已達800多名,成為當時各縣黨組織中黨員人數最多的縣份。偃師縣委向延安、竹溝先後輸送了大批黨員及進步學生、教師,這些人後來都成長為抗日救國和解放戰爭的骨幹力量。由於劉道安建黨工作和抗日救亡組織工作成績突出,河南省委特別給予其嘉獎,獎發為期一年的《新華日報》一份,這在當時已是很高的榮譽。
1938年7月,劉道安調任中共豫東南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939年任陝縣地委書記、豫東地委書記。在豫東他組織和領導了一支抗日武裝,活躍在蘇魯豫皖邊區一帶,後編入新四軍第四師。
1940年6月,劉道安作為河南省的七大代表之一,奉命到延安學習,為黨的七大召開做準備工作。到達延安後,他先後受到毛主席和陳雲同志的接見,並向他們彙報河南黨的工作情況。在延安學習期間,劉道安積極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並總結了河南黨的工作。
1946年11月至1948年6月,劉道安先後擔任中共豫西工委副書記、中共太嶽五地委書記,為恢復和發展豫西地方的黨組織做出了貢獻。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劉道安調任中共鄭州市委第一副書記兼任組織部部長、鄭州市總工會主席。剛剛解放的鄭州,貧窮落後,百廢待興,劉道安肩負着新政權組織建設的重任,工作繁忙,日夜操勞。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政治環境和白色恐怖下工作,他的身體積勞成疾,病倒後躺在病牀上,仍念念不忘工會工作和鄭州職工羣眾的生活。
1950年9月,劉道安逝世後,中央組織部將其遺體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並在墓誌中讚揚他:“對黨忠實,積極負責,作風正派,生活樸實”。 [1] 

劉道安人物評價

在劉道安16年的革命生涯裏,他經歷了多個工作崗位,為黨做了大量的工作,足跡遍佈中原大地,可以説是“黨指揮到哪裏,就到哪裏,從不討價還價”的典範。劉道安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鞠躬盡瘁、忠貞不渝的一生,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