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作、評論要有專業技藝和認知做支撐

鎖定
《創作、評論要有專業技藝和認知做支撐》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 美術報》 [1] 
作品名稱
創作、評論要有專業技藝和認知做支撐 [1]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美術報 [1] 

目錄

創作、評論要有專業技藝和認知做支撐作品原文

經常會聽到一些創作者、評論者,在創作、評論作品時,總愛引用日本書家良寬的那句話:“最不喜歡書家的字、廚師的菜與詩人的詩”,乍聽上去,感覺此人必定有着極深的功力、極好的品味,也一定是個不入時俗的世外高人。但可笑的是,倘若繼續瞭解下去,就會發現往往引用這段話的人,其自身水平大都不怎樣,甚至不入流、完全外行,引用良寬的話無外乎拉大旗作虎皮,成為他們的一個託詞,為自己幼稚低能的表現而進行遮羞的理由和手段罷了。
殊不知,良寬是一位高僧大德,有着深厚的修養,且極其靈敏、聰慧,年輕時曾受過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對四書五經及老莊哲學等十分熟悉、精通。而在書法上,其曾深入系統地學習過“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懷素、黃庭堅等中國古代大家的草書,以及歐陽詢父子的楷書,同時又受日本小野道風書法的影響,並深得假名書法的精髓。就是説,良寬其實在書法上有着紮實的基本功,是一個非常有書法造詣的人,絕非一些人所認為的“純靠自性書寫”“一任天真”,更非不重視、不理會筆墨的技法技巧,而是將其自然地、悄無聲息地化解在了日常的書寫、創作之中。換句話講,良寬的書法,實際上經歷過從有法、得法到變法的系列演化過程,最終才到了看似“無法”或者叫“大師無技巧”的階段和境界。所以他才有底氣、有資格説出所謂不喜歡書家字的話。
這一點就像當年韓愈罵王羲之書法為“俗書趁姿媚”,米芾罵顏真卿、柳公權的真書為“俗品”“醜怪惡札之祖”,朱熹罵蘇軾、黃庭堅把字給“胡亂寫壞了”,傅山罵趙孟頫書法“如徐偃王之無骨”“軟美媚俗,熟媚綽約,自是賤態”……但我們應該清楚的是,無論是韓愈、米芾,還是朱熹、傅山,都絕不是等閒無能之輩,相反,他們同被罵者一樣,都有大才,也都是開宗立派式的人物,都具有非凡的文藝修養和創作功力。他們並非在胡罵、亂罵,以此來貶低對方、抬高自己,而是在自身已經具備足夠功力,並基本認清,或完全掌握了前賢優劣勢的情況下才發出批評的,才發表自己看法的,倘若換做別人那樣做,就未必合適,甚至會有刁鑽狂妄之嫌了。
這也使筆者想到了五四時期,以胡適、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派”曾大力提倡白話文、打倒孔家店,並將他們看成是反傳統的代表,卻很少有人知道,無論是胡適還是魯迅,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們之所以提倡白話文,之所以在當時表現出所謂反傳統的行為,是有特殊歷史背景與客觀原因的,其主要目的其實是為了儘快衝破當時的封建藩籬、祛除當時的一些封建糟粕,是為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更好普及,為了及早開啓和提高普通民眾的智慧、素質才“有意”進行的,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他們真正厭惡或完全摒棄傳統,相反,一些時候他們自己也依然會研究傳統,依然會用文言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文言文來寫作、交流,尤其是魯迅,他自己也認為用文言有時比用白話更有意思,表達得更順暢、更省力,這也是他在其白話文中經常會參以文言的重要原因。
以上説那麼多,其實想告訴大家的是:一、精彩的創作、深入的評論、激烈的批評,都需要有專業的技藝和寬厚深刻的認知來做支撐,也需要在一定的前提與背景下進行,否則很難有效開展。二、不管是文藝創作,還是評論,都是有專業門檻的,而且門檻很高,雖然藝術各門類之間的確存在某些相通的地方,但也並非隨隨便便就能從事和介入的,尤其涉及到本體創作與評論的時候,冒充內行或專家,肯定是不行的,也終會露餡兒、出局。所以這也是筆者一直以來比較反對某些人輕言跨界、跨學科、跨領域等的原因,除非你真正具備了豐厚的學養、過人的稟賦,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否則隔行如隔山,真的很難輕易打通和把握。
但類似現象卻在藝術圈,特別是書畫圈異常普遍。很多功底尚淺,甚至完全零基礎、野狐禪的人,卻常常冒充起所謂的書畫家,四處跑場子、走穴,做出一些騙吃騙喝騙錢等的行為。還有很多眼界很低、學養睏乏的人,尤其是一些經常弄虛作假、無品德、不專業的畫販子與半吊子的策展人,總喜歡冒充起專業的評論家品頭論足,發表種種“歪理邪説”,也經常會拿良寬等人所説的一些話來忽悠,甚至詆譭、嘲笑專業創作、專業藝術家,以此來襯托自己,來顯示自己看似不俗,實則低下的水平和眼界,且大都心懷鬼胎、裝腔作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