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剝蝕

(漢語詞語)

鎖定
剝蝕指古代碑刻年久、風化,使有剝落。拼音:bō shí
土壤剝蝕(soil denudation),指的是巖體或土體在風化作用下被破壞並經水力、風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運的侵蝕過程,侵蝕與風化作用密切相關,風化使岩石鬆解,剝蝕蝕去和搬走風化的產物,為岩石進一步接受風化創造條件,故常將兩者聯合使用,稱風化剝蝕。
中文名
剝蝕
外文名
denudation
拼    音
bō shí
考    證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近義詞
風化、侵蝕
反義詞
沉積

剝蝕出處與詳解

指古代碑刻等年久、風化,使有剝落。 [1] 
1、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2、《老殘遊記》第二回:“下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3、丁玲 《松子》:“走過石板橋,向北繞一段路,就看見一堵剝蝕得很利害的紅牆了。”

剝蝕剝蝕作用

剝蝕作用包括風化作用(weathering)、塊體移動(mass movement)、侵蝕作用以及搬運作用transportation(被移動的物質成為“搬運物[load]”)。

剝蝕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2]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剝蝕塊體移動

板塊移動指地面上風化了的岩層、巖體、岩屑或土體,在重力(即地心引力)作用下,並在一定水分的參與下,發生不同形式、不同速度的位置下移,形成一系列獨特的重力面貌。

剝蝕侵蝕作用

剝蝕作用就是指各種運動的介質在其運動過程中,使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其產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是陸地上的一種常見的、重要的地質作用,它塑造了地表千姿百態的地貌形態,同時又是地表物質遷移的重要動力。由於產生剝蝕作用的營力特點不同,剝蝕作用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風等的剝蝕作用。剝蝕作用按方式有機械、化學和生物剝蝕作用三種。

剝蝕搬運作用

搬運作用是由各種外營力風化和侵蝕形成的破碎物質在各種介質中進行遷移的過程。搬運作用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剝蝕形成

各種地質營力,如風化、流水、冰川、風力、波浪等對地表進行破壞,在作用過程中將破壞的產物搬離原地的作用,逐漸夷平隆起的地表。

剝蝕特點

剝蝕作用總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質不斷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為止。接着剝蝕作用而出現的為沉積作用deposition,結果是令地面物質增加。
剝蝕作用的速度,與該地氣候、地形及地址有關,一般在炎熱乾旱的低地最慢,而在寒冷潮濕有冰川的高低最為快。

剝蝕土壤剝蝕

土壤剝蝕(soil denudation),指的是巖體或土體在風化作用下被破壞並經水力、風力、冰川、波浪、海流等搬運的侵蝕過程,侵蝕與風化作用密切相關,風化使岩石鬆解,剝蝕蝕去和搬走風化的產物,為岩石進一步接受風化創造條件,故常將兩者聯合使用,稱風化剝蝕。 [3] 

剝蝕剝蝕平原

剝蝕平原(plain of denudation)是指地殼在長期穩定的條件下,由多種外力剝蝕作用所形成的平地。是一種非構造平原。這類平原根據外力剝蝕作用的成因,可分為海蝕平原、河流侵蝕平原、準平原、風蝕平原、冰蝕平原、溶蝕平原等。在上述這些平原地區,地殼上升幅度不大,上升速度也很微弱。這類平原的範圍較一般的平原為小。

剝蝕剝蝕地貌

剝蝕地貌是由剝蝕作用塑造形成的地貌。剝蝕作用就是將風化產物從它們生成的地方剝離開來的現象。剝蝕作用的動力是由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水、海水和風的運動所引起的。不同的動力產生不同的剝蝕作用,並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剝蝕作用不僅破壞地表面的岩石,而且改造了地表形態。原來的起伏山地,經長期風化作用後,可以變為波狀起伏的丘陵,甚至被夷平為準平原 [4] 
參考資料
  • 1.    路麗梅、王羣會.辭海: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12-01
  • 2.    (蘇)В.А.柯夫達.中國之土壤與自然條件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03-01
  • 3.    雷廷武,張晴雯,閆麗娟.細溝侵蝕物理模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05-01
  • 4.    張善雲,黃天鶚.九寨溝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