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剎那

(何向陽著詩集)

鎖定
《剎那》是當代作家何向陽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1] 
該書是作者在病痛和死亡的掙扎中創作的生命之詩和自我救贖之詩。詩人對身體、疾病和靈魂的凝視勾勒出陰鬱的病中“風景”,通過多重對話艱難重拾個人主體性,同時懷着“愛”與責任竭力追尋心靈自贖,汲取“反抗絕望”的力量。詩集以記錄生命瞬間所感的短詩為主,藴藉着豐饒廣闊的餘情,是百年“小詩”傳統延長線上的作品。作者試圖超越個體疾病經驗的私人性,觀照人類羣體的生存和命運,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意識。 [2] 
作品名稱
剎那
作    者
何向陽
文學體裁
詩集
首版時間
2021年8月
字    數
20000

剎那內容簡介

《剎那》是何向陽的第三部詩集,收錄了108首短詩。這些詩歌寫於2016年,真實記錄了作者生命中最艱難與晦暗的一段時光,母親離世,自己與父親雙雙遭遇病痛,在這樣陰霾的時刻,是這些詩句如一隻只援手帶來了拯救,見證了尋找與重生。除詩歌外,詩集還收入作者的35幅攝影作品,每一幅攝影作品也都是詩人創作這部詩集時身處的環境以及那段艱難時光的藝術寫照和縮影。在詩集的後記中,她講述了這些詩句是如何來到了自己的生命裏:“我從未在一部作品中這樣直接、開放、斷然,從未這樣從身體到心靈到靈魂全然打開,釋放本心。這部以斷句面目呈現的詩集之於我個人的價值超出一切文字,這可能也是生命的隱喻。畢竟,藏在評論之後的文字多思、猶豫、沉鬱而懷疑,當生命中的一些事物猝不及防,推至面前時,你所能使出的應對可能只會是詩。” [3] 

剎那作品鑑賞

剎那主題思想

言説身體痛楚和疾病感受是該書的重要主題。病中的身體被放大,不僅意味着疼痛變得比以往更清晰,還包括詩人感知世界的五官更加敏感。一方面,身體終於在漫長人生中短暫的“剎那”被置於無上位置,“身體從不撒謊/它一筆一劃記錄下憂傷”,這些“憂傷”是早已在身體上存在但從未受到充分重視的符號,當病魔再次降臨,“第一刀四十三歲落於子宮/第二刀四十五歲落於腹部/第三刀四十九歲結印左乳”,病痛記憶迅速復活,身體在七年間所經受的折磨一同襲來,進一步激發詩人對當下疾病帶給身體完整性損害的可能性的擔憂。在“請握住我的手/還有臂膀/再請握住我的乳房/請問它是否像今夜皎潔的月亮”中,詩人急迫地試圖藉助外界對自己身體進行判斷,她懷着仍像“皎潔的月亮”那樣美麗、無暇的期望,意圖撫去身體創傷的印記。另一方面,詩人以敏鋭的感官來感知自己的“病”,“靜謐時我聽到血液在脈管中流淌的響聲”“沉在我血液裏的鹽粒”“它的血液裏流着黃金”等詩句調動聽覺、味覺、視覺潛入血管中研判生命狀態。“血液”是詩集中重要而特殊的意象,它兼具“生命”和“死亡”這一對截然對立的隱喻意義,呈現着詩人審視自我之病時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持續跌宕起伏的心境變化。 [2] 
除了書寫個人病痛體驗,還有不少作品吐露着詩人對親人的懷戀和牽掛。她無法將剛剛海葬的母親從心頭拂去,心懷千言萬語欲與母親訴説,卻又不知從何説起,是“想説給你的話愈多/就愈是沉默”的欲説還休,是“我已經寫了這麼多/但還沒有寫出/最想寫的那句/我已寫了那麼多/但還沒有寫出/你”的辭不達意,“你”是寫不盡的,對“你”的傾訴永遠無法完成,詩人對母親濃郁真摯的感情終歸無言成為遺憾。但在一瞬間,她似乎看到了母親,“停在半路的雨/海面上的微熹/山坡漫步的薄霧/田野中疾走的/你”,母親自在徜徉於山水處、煙雨中,在自然之美中縱情,自由祥和的生活狀態令詩人感到安慰;她似乎又真實感受到母親,“我熱愛白皚皚積雪之上的那簇火焰/猶如你冰涼的手上仍存的那種温暖”,看到山頂積雪時聯想到母親手掌的温度,軀體融入自然的母親已經與世間萬物連接到一起,母親在某種意義上實現永生。 [2] 
遭受病痛折磨的父親寄託着詩人的另一份牽掛。詩人此時處境與父親相似,但她從未忘懷父親的疼痛,也不曾迴避對父親的惦念,“旨在救助遠方苦難/而對親人的疼痛置若罔聞/應不是真正的慈善”,詩人生髮對“善”的再認識,刻意泯滅個人心性而裝扮成心懷遠方的偽慈善家無異於情感作秀,所謂“大愛”從不區分空間距離的遠近和時間的時效性,對親人之愛與博愛並不相悖。“那個仍在此岸與彼岸間奮力泅渡的人”是在生與死間徘徊掙扎的父親,她直言對父親的感情——“我深深地愛着”,她相信父親正以“奮力泅渡”的姿態與死亡搏鬥,但同樣作為一個泅渡者,她自顧不暇,無法伸手救助竭力掙扎的父親帶給她沉重的無力感。 [2] 

剎那藝術特點

對話性是“反抗絕望”之詩的重要特徵,對話主體和對話對象的設定本身藴含着濃厚的哲學意味。“我”和“你”是頻繁出現的詩歌主體,作為“從身體到心靈到靈魂全然打開,釋放本心”的作品,“我”的聲音中躍現着作家主體,詩人以“我”直陳情感,同時展開“超我”與“本我”的對話,袒露靈魂深處。第二人稱“你”承載了豐厚內涵,一方面,“你”是“我”凝視下的他者,不僅僅包含母親、父親、愛人等實指,還有“我”執着追尋的藝術之神、詩歌之神、命運之神等作為精神寄託的抽象之物;另一方面,“你”是“我”潛在的對話對象,兩者間隱含超我(“我”)對本我(“你”)的審視,“你”在大部分詩作實際上是超我視角下的“我”,也就是説,“你”作為詩歌主體也是詩人與自我對話的一種形式。 [2] 
《剎那》的108首詩中,兩行的詩作有61首,三行的詩作22首,四行的有10首,一行的有7首,最長的七行詩只有一首,全集將“短”的思路一以貫之。詩集更具冒險精神之處在於,所有詩作都沒有設定詩題,僅以單獨成頁的方式來區分每一首獨立的詩,在這種看似“潦草”的形式下,詩歌的開放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詩意完全敞開,對詩人和讀者來説都意味着更開闊、自由的空間。短詩的形式難以支撐詩人的複雜思考建構或情感流變,卻便於表達情緒與温度。在諸多短詩中,“剎那”間的感悟演化為種種圖景、動作、心境的勾勒與速寫,這些帶有不同情緒與温度的短詩交匯營造出詩集的複雜織體,令人想起古詩十九首中與之相似的整體與連通感。例如,許多短詩圍繞自我對病痛的抵抗歷程展開,簡樸的詩句下常常隱藏着張力:“我日夜躺在這裏/看月亮如何從圓滿變成了一半”,病牀上對月亮的觀察伴隨時間日復一日地流逝,作者有意迴避書寫病牀上的無聊與痛苦,試圖在“疾病王國”中尋找詩性。隨之連讀或對讀會發現,詩篇還出現了這樣一些詩句:“給你我胸中之血/給你我暮中之光”“一條路的盡頭/另一條路緩慢地開端”“一個修行的人在林中緩緩前行”“把玫瑰寫在額上/你就能在地獄中穿行”……病牀上的細緻觀察,向神明嘔心瀝血的祈求語調,修行者的漫漫長途,詩句邏輯演變如意識流的跳動,精神的審視與場景形象塑造並行齊出。對現實凝重與苦痛的抗衡抽象化作“修行”的詩境,保持平和心態的詩人逐漸發現了一條充滿希望的內在探尋之路,得以直面命運,獲得重生,詩句也被賦予了沖淡而隱忍的力量:“我獨步銀河/為的是濺起星星/照亮這段最暗的旅程”。 [2]  [4] 
詩集中的35幅攝影作品同樣不可忽視,它們作為詩情的延宕與詩歌互文。大多數攝影作品以水為媒,構圖中注重光影和線條的融合,以明暗交錯、破碎斑駁、彎折扭曲的紋路展現水的不同形態——冰凍的水、渾濁的水、沉靜的水,容納樓宇倒影的水、波紋投射在屋頂的水……盡顯水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千姿百態的水紋呈映着詩人的心靈鏡像,水看似柔弱,實際上堅韌超拔,在多種形態中始終保持着水的本體或者還原為水的可能,象喻着歷經苦痛而堅守本心的自我和始終不滅的希望。大地上的枯藤敗草是攝影作品中另外一類重要意象,北方冬天的植物呈現出枯槁凋零的死亡之貌,但這僅僅是短暫的休眠,待到春天便迎來複活和新生,正如病痛於詩人的生命一樣。可以看到,詩人在病中凝視自然萬物時,不自覺地將它們與自身生命狀態聯通,以自然風景來言説個體的生命體悟,攝影作品不單單是一時的簡單“風景”,作為詩人心像的外化躍現着頑強不滅的生命韌性。 [2] 

剎那作品影響

相關活動
2021年9月12日,《剎那》在北京庫布里克書店首發,詩人歐陽江河,詩人、翻譯家樹才,評論家、《文藝報》主編梁鴻鷹,評論家王幹出席活動並展開對談。 [3] 
榮譽表彰
2021年10月13日,《剎那》入圍華文好書2021年9月人氣榜。 [5] 

剎那作品評價

詩人歐陽江河:“剎那”作為詩集的名字藴含着深刻的內涵,何向陽想要在這部詩集裏抓住和表達的東西,是在嘗試將中國古典詩歌中“萬古愁”的傳統與瞬間、剎那產生銜接,將時間、空間上的個人歷史和大歷史進行銜接。這些詩是從何向陽自己的精神裏,從她的經歷、病痛,她和死亡的距離裏面生長出來的,爆發出來的,它是一個生命到這個時候只能這樣,就像貝多芬所寫的,“非如此不可嗎?”“非如此不可!”更重要的是,何向陽在寫作中達成了寫作和生活的一體化,這是極其難得的。
詩人、翻譯家樹才:《剎那》這部詩集重提了關於“短詩的美學”,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是關於短詩的傳統,這和漢字本身具有一種圖畫的凝聚性,圖畫的擴散性,圖畫的啓示性是息息相關的。一個詩歌從根本上説它是短的不能再短的這個短,它是沉默。它最終是歸於寂寞、歸於寂靜的一種聲音,詩歌最重要的聲音恰恰是它沒有發聲。而短詩並不意味着其中內容強度的減弱,恰恰相反,詩集的強度是來自於詩人的心的長度,她這個心通過語言找到了她前所未有的身體,那個身體恰恰又是她現實的作為肉體的身體,遭遇特殊的時光、特殊的困境,給了她啓示。所以也許這樣的詩集,本身就幫助詩人渡過艱難時光,同時又幫助她打開另外一個生命時光,也就是説詩真的是能夠改變詩人。
評論家梁鴻鷹:這是一部向無盡的生活之難之苦之美説話的書。這些詩裏有禪,有神,有對萬物對不喜不慮不憂不懼,這不簡單是種情懷向度,有對寬恕的迴避,有對復仇的退讓,有對今日所思的虔誠,只因詩人心裏有星光,從不忽略供養自己的靈魂,因而説這也是一部靈魂之書,產生自生命最為難與最侷促之時。
評論家、作家王幹:何向陽的詩歌捕捉到了生命的“剎那”,寫出了“靈魂的形狀”。喧鬧的詩歌都是泡沫,只有沉入到你的靈魂深處,只有沉入到你生命的痛處,只有捕捉到你生命的剎那的時候,我們才會出現真正的能夠感染人的靈魂,能夠穿透人的靈魂的詩歌。所以向陽的詩歌是寫了靈魂的形狀,同時它也是穿透了靈魂。 [3] 

剎那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剎那》
2021年8月
浙江文藝出版社
978-7-5339-6531-0 [1] 

剎那作者簡介

何向陽,詩人、作家、批評家。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六、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曾出版詩集《青衿》《錦瑟》,散文集《思遠道》《夢與馬》,長篇散文《自巴顏喀拉》《鏡中水未逝》,理論集《朝聖的故事或在路上》《彼黍》《夏娃備案》《立虹為記》《似你所見》,專著《人格論》等。曾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上海文學獎等。作品譯為英、俄、韓、西班牙文。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