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頜間銀魚

鎖定
前頜間銀魚(學名:Hemisalanx prognathus)是銀魚科、銀魚屬魚類。體細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尖,平扁,頭寬約為頭高1/2.吻尖長,呈三角形,吻長為眼徑2倍。眼中大,位於頭前半部。眼間隔寬平,約為眼徑1倍多。口大,前位。齒尖細,前上頜骨齒4~5個;犁骨和舌上無齒。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細長,排列較密,相互覆疊。體無鱗,雄魚臀鰭基部上方有膜狀鱗1行。無側線。背鰭後位,起點距胸鰭基約為距尾鰭基的2倍。脂鰭小,始於臀鰭基末端後上方。臀鰭基較長。胸鰭低位,肌肉基不顯著。體透明。腹部兩側自胸鰭下方至臀鰭基末端各有1行黑色小點,其後合為1行延伸至尾柄後下方。吻端、下頜前端和胸鰭、尾鰭上均散具小黑點。尾鰭淺黑色,餘鰭淺色。
前頜間銀魚棲息於近海沿岸水域的上層,生殖季節作短距離洄游,到河口產卵繁殖產卵後親魚死亡。受精卵由徑流帶到口門內外一帶水域孵化,仔魚和幼魚在海中生長髮育,翌年又來河口產卵。年復一年地重複這個過程。在海中的索食情況不清楚。來長江口產卵的親魚,經解剖檢查腸管內含物得知其食物成分有小蝦、橈足類和魚苗。分佈中國和朝鮮半島西部沿岸。在中國產於黃、渤海和東海北部沿岸。此外,浙江甬江、飛雲江和鰲江,山東小清河和遼寧鴨綠江等江河的河口亦有分佈。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noodlegfish
別    名
麪條魚
面魚
雷魚
中文學名
前頜間銀魚
拉丁學名
Salanx prognath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鮭形目
銀魚科
間銀魚屬
前頜間銀魚
亞    種
[2] 
分佈區域
海水、淡水、半鹹水
命名者及年代
Regan,1908
同義學名
Hemisalanx prognathusRegan,1908

前頜間銀魚形態特徵

前頜間銀魚成魚

背鰭2,11~13;臀鰭3,23~28;胸鰭9;腹鰭7。鰓耙2~3+8~10。脊椎骨68~72。體長為體高10.9~14.9倍,為頭長6.1~7.0倍。頭長為吻長2.4~3.0倍,為眼徑5.9·6.7倍,為眼間隔4.5·5.7倍。 [3] 
前頜間銀魚
前頜間銀魚(5張)
雌雄個體大小顯著,雌性較大,體長般115~156毫米、體重一般3.4~7.1克;雄性較小,體長一般111~134毫米/體重股2.4~4.3克。 [4]  體細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尖,平扁,頭寬約為頭高1/2.吻尖長,呈三角形,吻長為眼徑2倍。眼中大,位於頭前半部。眼間隔寬平,約為眼徑1倍多。口大,前位,上、下頜約等長,下頜前端中央具1肉質突起。上頜骨後端不伸達眼前緣下方。齒尖細,前上頜骨齒4~5個;上頜骨齒12~14個;下頜骨齒約10個,近聯合處具犬齒1對,前端肉質突起無齒;齶骨齒1行;犁骨和舌上無齒。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細長,排列較密,相互覆疊。 [3] 
體無鱗,雄魚臀鰭基部上方有膜狀鱗1行。無側線。背鰭後位,起點距胸鰭基約為距尾鰭基的2倍。脂鰭小,始於臀鰭基末端後上方。臀鰭基較長,始於背鰭第二至第三鰭條(♂)或第三至第四鰭條(♀)下方,雄魚第四至第十九鰭條褶皺成波浪形。胸鰭低位,肌肉基不顯著;雄魚上部第一至第三鰭條延長,約等於吻後頭長;雌魚上部鰭條不延長,約為吻後頭長之半。腹鰭小,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尖形。 [3] 
體透明。腹部兩側自胸鰭下方至臀鰭基末端各有1行黑色小點,其後合為1行延伸至尾柄後下方。吻端、下頜前端和胸鰭、尾鰭上均散具小黑點。尾鰭淺黑色,餘鰭淺色。 [3] 

前頜間銀魚幼魚

初孵仔魚體長3.00毫米,頭部向前突出並向下彎曲,口窩特別明顯,卵黃囊細長,前部膨大,後部尖細,呈胡羅卜形。卵黃顆粒較粗。聽囊內具半規管。肛前距2.46毫米,佔體長的82%。眼上有少量黑色素分佈。肌節50+18對。5天后仔魚體長4.5毫米,口已形成,卵黃囊大部分被吸收。11天后仔魚體長5.8毫米,卵黃囊全部被吸收,腸管已通。14天后仔魚全長6.2~6.4毫米,口全開,能攝食,鰭褶尚未分化成背鰭、臀鱗、腹鰭和尾鰭,但胸鰭健壯,有游泳能力。在天然水域採得的仔魚體長10.0毫米。肛前距7.8毫米,古體長的78%。腹部肛後鰭膜上出現臀鰭原基,有5個點狀黑色素細胞,脊椎末端下方的鰭膜上出現彈性絲。腹部肛前鰭膜上有16個呈等距排列的點狀黑色素細胞。肌節50+20對。 [4] 

前頜間銀魚近種區別

該種與短吻間銀魚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近似,後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及其附屬水體如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等,長江口偶有所見,數量不多。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前頜間銀魚脊椎68~72,下頜鈍圓(左右下頜骨交角約70°),臀鰭起點與背鰭第2~3鰭條基部相對;短吻間銀魚脊椎74~76,下頜尖鋭(左右下頜骨交角約30°),臀鰭起點與背鰭第4~7鰭條基部相對。 [4] 

前頜間銀魚生活習性

前頜間銀魚棲息於近海沿岸水域的上層,生殖季節作短距離洄游,到河口產卵繁殖產卵後親魚死亡。受精卵由徑流帶到口門內外一帶水域孵化,仔魚和幼魚在海中生長髮育,翌年又來河口產卵。年復一年地重複這個過程。 [4] 
前頜間銀魚在海中的生長情況還未作調查。就長江口而言,2~3月漁獲羣體(即繁殖羣體)體長為111~156毫米,體重為2.4~7.1克。4月底至5月中甸在九段沙、團結沙、牛皮礁等鹹淡水水域捕到的稚魚,全長已從初孵時的3.133毫米長到8.1~10.3毫米,生長頗為快速。產卵後,親魚極度消瘦,漁民稱之為“魚骨頭”。4月下旬在漁獲物中經常出現許多死去已久、白色不透明的雄性個體漁汛期過後發現在定置張網中甚至拖起的鐵錨上附着許多死銀魚,説明產卵後不久雄性大部分就死了,雌性亦隨後消亡,壽命僅為一年。 [4] 
在海中的索食情況不清楚。來長江口產卵的親魚,經解剖檢查腸管內含物得知其食物成分有小蝦、橈足類和魚苗。 [4] 

前頜間銀魚分佈範圍

分佈中國和朝鮮半島西部沿岸。在中國產於黃、渤海和東海北部沿岸。此外,浙江甬江、飛雲江和鰲江,山東小清河和遼寧鴨綠江等江河的河口亦有分佈。 [4] 

前頜間銀魚繁殖方式

前頜間銀魚的產卵季節在3月中旬到4月底,4月中旬為產卵盛期。產卵場分佈在中國崇明島南沿、長興島和橫沙島的南北沿,向西到南通一帶,常熟滸浦至白茆口以及張家港市(前稱沙洲縣)七幹河和太字港一帶江段,北支從海門青龍港到啓東三和港也有產卵場。產卵場的水深一般10~15米,最深處可達30米。底質大多為沙泥,深水處部分底質為油泥。開始產卵時表層水温在8℃左右,產卵盛期水温可達18℃。產卵場的鹽度變化很大,根據1963年3月所測小潮時為0.10~0.20‰,大潮達8.00~10.00‰。 [4] 
親魚來到長江口時,性腺已發育到Ⅳ期。精巢右葉發達,左葉退化;卵巢左葉長於右葉。成熟係數雄性2.4.3,平均3.6,雌性17.2~33.3,平均25.5。懷卵量3174~9445粒,平均6757粒成熟卵球形,無色透明,黏性,卵徑0.80~0.95毫米,卵膜上有花紋狀的絲狀體,受精卵遇水後絲狀體在卵的一端成為一束,另一端則散開,以此粘附於其他物體上。親魚在不同江段水流上層產卵,一次產出。產卵時,雄性尾部靠臀鰭基部的膜狀鱗片吸附於雌性尾部以利受精結羣成團地進行產卵。 [4] 
受精卵孵化時間的長短與水温有關,水温10.5~13℃時第一批仔魚出膜需308小時,11.2~14.4℃時需216小時,14.2~18.4℃時需151小時,17~21℃時只需136小時。 [4] 

前頜間銀魚主要價值

主要漁具有挑網、愣網、密網和深水網前頜間銀魚曾經是中國長江下游傳統性經濟魚類,是長江五大漁業對象之一。 [3]  肉味鮮美,屬名貴水產品,可鮮食,做湯及配以輔料炒食,味均佳。以魚體完整、透明、大小均勻、無雜質為優。多曬製成銀魚乾,其以乾爽色白、大小整齊、無雜質無異味者為上品。營養價值高,每100克幹品中含蛋白質72.1克,脂肪13克,鈣761毫克,磷1154毫克,鐵7.5毫克,維生素B10.03毫克,維生素B20.23毫克,維生素PP3.9毫克。鮮品多為散裝出售,塑料袋裝0.5千克的凍鮮銀魚和0.25千克的真空包裝鮮銀魚也受歡迎。 [5] 
參考資料
  • 1.    鄒國華,郭志傑,葉維均主編,常見水產品實用圖譜,海洋出版社,2008.06,第231頁
  • 2.    Salanx prognathus (Regan, 190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5]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221-222頁
  • 4.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166-168頁
  • 5.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