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陸盆地

鎖定
前陸盆地是指位於造山帶前緣和相鄰克拉通之間的狹長沉積帶。因此,可將它與傳統大地構造理論中的邊緣凹陷、山前凹陷和前淵等術語等同起來。
經典的前陸盆地概念是指位於造山帶前緣和相鄰克拉通之間的狹長沉積帶。因此,可將它與傳統大地構造理論中的邊緣凹陷、山前凹陷和前淵等術語等同起來。Decelles(1996)提出前陸盆地系統的概念,他認為傳統的前陸盆地概念主要側重於對前淵帶的沉積,很少注意前陸隆起和隆後盆地的沉積,而後兩個沉積帶對造山作用和盆地演化同樣提供重要信息。
中文名
前陸盆地
外文名
fore-land basin
學    科
沉積學
分    類
周緣前陸盆地弧後前陸盆地
位    置
造山帶前緣和相鄰克拉通之間
構造樣式
楔頂帶、前淵帶、前隆帶和後隆帶

前陸盆地盆地概念

前陸(foreland),又稱前地,在一般地質學中是指在其他陸地前緣或與其毗鄰的陸地,它們之間存在自然地理關係。而構造地質學中的前陸是Suess(1909)創造的,用以表達後陸朝着前陸運動的想法,前陸是指與造山帶毗鄰的穩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的邊緣地區,此定義為後來的地質學家所引用和發展。Stille(1936)給前陸下的定義是指“不再受阿爾卑斯褶皺作用的大地構造單元,至多不過發生日爾曼型變形的地區”;Hills(1940)對前陸的定義為“地槽沉積物變形時向着它運動的穩定地塊”;Horberg等(1949)描述前陸是“在一系列逆掩斷片前面的地區”;Eardley(1951)將前陸定義為“在阿爾卑斯,大量的複雜褶皺的地槽沉積物及侵入岩被向北推動了數英里。運動所指向的、北面的穩定陸地,就叫前陸”。Eardley的定義已很接近現今前陸的概念,也是板塊構造學説誕生之前被普遍接受的前陸概念。確切地説,前陸是指與造山帶(或活動帶)相毗鄰的、穩定的大陸部分,造山帶的岩石向其逆衝或逆掩。也就是説,大家普遍都有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即前陸是穩定區(克拉通區)和活動區(地槽或造山帶)之間的過渡帶。 [1] 
經典的前陸盆地概念是指位於造山帶前緣和相鄰克拉通之間的狹長沉積帶。因此,可將它與傳統大地構造理論中的邊緣凹陷、山前凹陷和前淵等術語等同起來。Decelles(1996)提出前陸盆地系統的概念,他認為傳統的前陸盆地概念主要側重於對前淵帶的沉積,很少注意前陸隆起和隆後盆地的沉積,而後兩個沉積帶對造山作用和盆地演化同樣提供重要信息。其次,造山帶推覆前陸的楔形沉積與前淵沉積相連,也應屬於前陸盆地的組成單元。前陸盆地應包含以下幾個特徵:
(1)位於造山帶前展布的不對稱箕狀坳陷,受擠壓作用形成的褶皺-逆掩斷層帶控制。
(2)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往往位於活動帶地槽和穩定帶地台之間,即處於通常所説的一個特定時期的被動大陸邊緣上。
(3)在空間上一般具有性質不同的三種結構位於造山帶一側,以發育沖斷褶皺或薄皮構造為特徵的活動翼即緊鄰逆掩斷層帶或位於逆衝帶下盤的深坳陷或深盆地連接深盆區及向克拉通方向延伸的前陸斜坡及隆起。
(4)沉降曲線具有緩、陡兩段,即表現出其沉降速度早期緩慢,晚期較快的特徵。沉降速率一般比裂谷和克拉通盆地大,沉降中心和邊緣尖滅線,隨着盆地的演化和發展往往向克拉通方向遷移。
(5)一般為陸源碎屑充填的海盆或內陸盆地,缺乏海相碳酸鹽巖沉積。
(6)熱流值低,一般為冷盆。
(7)缺乏區域性火山活動盆地形成演化,與鄰近海洋閉合和造山帶形成密切相關。
(8)構造樣式主要為薄皮逆衝斷層,被動雙重構造,往克拉通方向發育背沖和對沖的基底捲入型逆衝斷層。
(9)往往在前陸盆地前緣發育前緣隆起,並在前緣隆起靠近克拉通一側發育次要的類前陸盆地。

前陸盆地構造樣式

圖1 圖1
前陸盆地呈不對稱的楔形,向造山帶和克拉通方向尖滅,這是從荷載中心到邊緣隆起沉積速率逐漸降低的反映。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可以分為4個帶(圖1)。
地表可確定的 沖斷帶的 前鋒構成 了前陸盆 地結構系 統的內邊界,即圖2中的地貌前緣(TF),但是真正的造山帶前鋒(OWF)在盆地深部,位於 TF界線向前陸盆地內部的一定距離上。整個前陸盆地可以被分為四個次一級構造帶:楔頂帶(wedgetop)、前淵帶(foredeep)、前隆帶(forebulge)和後隆帶(backbulge)。楔頂帶沉積物積聚在造山楔前鋒區段的頂部,粒度較粗,發育構造不整合和強烈遞進變形構造(同生斷層)是其主要的特徵。前淵沉降帶沉積物顯示了典型的前陸盆地的特徵,向(被埋藏)褶皺 -沖斷帶前鋒,沉積物厚度增加。前隆帶是一個有限的沉積物聚集帶或潛在的撓曲上隆剝蝕帶。後隆帶由潛在的撓曲沉降的進一步加寬的帶組成,沉積物厚度有限。 [2] 

前陸盆地楔頂帶

圖2 前陸盆地 圖2 前陸盆地
聚積在造山楔頂部的沉積單元。在地表環境中,這個沉積帶包含了最粗粒的礦物,通常是沖積或河成的沉積物;在水下環境中,楔頂沉積典型的包含有重力流和細粒的席狀沉積物。楔頂沉積向克拉通方向尖滅,可以有幾十公里長,平行於區域性的構造運移方向。
楔頂帶主要的判別標誌是廣泛出現的漸變不整合面和不同類型的生長構造,例如生長褶皺、斷層、遞變的輻射狀劈理。這表明楔頂沉積帶在同造山期和近同造山期的隆升面和沉降面上聚積、變形。

前陸盆地前淵帶

它是在造山楔頂部前緣與前隆之間的沉積單元。發育有向克拉通方向尖滅的楔形沉積物,是前陸盆地研究的焦點,它通常寬100—300km,厚2—8km。大量研究表明,地表的前淵沉積帶的沉積物來自縱向和橫向沖積或河成的沉積系統。
水下的前淵產生於淺湖泊、海洋的沉積系統,可以是三角洲、淺海陸棚或濁積扇。周緣前陸盆地的前淵沉積帶包含早期深海復理石沉積,晚期陸相、淺海相的磨拉石沉積兩階段,這反映周緣前陸盆地早期的海溝環境,演變為晚期的淺海或陸相環境。

前陸盆地前隆帶

前淵靠近克拉通一側撓曲抬升的沉積區域。因為它是上升的地形,前隆帶通常被認為沒有沉積或侵蝕的,總的不整合面已用來描述隨時間變化的層位。主要的不整合面產生於前隆的遷移過程,包括不整合面上前淵地層向克拉通方向的漸進超覆,靠近前淵側的前隆上地層斷裂的增多,以及先期存在的區域性低角度(<1°)地層剖面。

前陸盆地後隆帶

聚積在前隆和克拉通之間的沉積單元,大部分的沉積物來自造山帶。在水下環境中,克拉通和碳酸鹽台地的物質補給也是明顯的。後隆沉積帶的沉積系統主要是淺海相和陸相,沉積物通常是細粒的,因為離主要物源區-造山帶較遠。 [3] 

前陸盆地分類

介於克拉通造山帶前緣的沉積盆地,又稱山前坳陷或前淵。前陸是指克拉通與冒地斜相鄰的部分。
(1)周緣前陸盆地,緊靠在大陸碰撞所產生的造山帶外側,在向下撓曲的陸殼之上形成沉積盆地。與A型俯衝作用有關,形成於造山帶前緣的俯衝板塊之上,是大陸碰撞及其以後由於板塊自身重力作用造成的內俯衝而形成的岩石圈撓曲盆地。它可以在弧-陸碰撞期間在弧前發展起來,是由俯衝帶雜巖體及殘留在消減板塊邊緣沉積楔形體演化而成,即形成於大陸殼表面向下拖曳與碰撞造山縫合線帶相接之處,此時蛇綠岩縫合線帶比岩基巖牆帶和火山岩更靠近盆地。
如中國天山北麓山前坳陷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恆河盆地和阿爾卑斯山北麓磨拉石盆地。
(2)弧後前陸盆地,發育在岩漿弧之後,常與B型俯衝有關(見俯衝作用),當斷層片疊覆於陸殼上形成荷載時,區域性的均衡沉降產生前淵,聚集大量來自前陸和後陸方向的沉積物,如加拿大阿爾伯達盆地。
另外,據劉和甫(1995)結合中國西北部盆地演化特徵,補充提出了再生前陸盆地和分割前陸盆地兩種類型。
(3)再生前陸盆地,中國有些地區的造山作用於同時代的俯衝作用,和碰撞作用無關,這些造山帶常被解釋為陸內造山帶,與這些造山帶相關的盆地稱為山前盆地。
該類盆地常與古特提斯構造階段造山帶在新特提斯構造階段的再活動有關,且沉積樣式、構造樣式、沉降特徵及油氣系統等方面均與前陸盆地相似,因此作為前陸盆地的新類型稱為再生前陸盆地。如新近紀再造山作用形成的天山山前盆地。
(4)分割前陸盆地,基底捲入前陸變形,隆起的基底將前陸盆地分割成孤立的小盆地。根據基底隆起方向與造山帶走向可分為兩類:與造山帶近正交分割的前陸盆地和與造山帶近平行分割的前陸盆地。 [3] 

前陸盆地形成機制

1、控制前陸盆地形成機制的主控因素
周緣前陸盆地 周緣前陸盆地
前陸盆地是擠壓體制的產物,是岩石圈受外力作用而發生扭曲所形成的盆地。大陸岩石圈的扭曲作用的研究大多是在碰撞造山帶(如喜馬拉雅造山帶與前陸盆地、阿爾卑斯造山帶與前陸盆地)進行的,研究表明橫穿造山帶和前陸盆地的地球物理場剖面均出現明顯的梯度帶變化,都發現了莫霍面有相似的突然變陡的現象,如重力異常在沖斷帶一側為正異常、等值線密集,向克拉通方向逐漸變為負異常、等值線稀疏;磁異常等值線圖、大地電磁測深也反映出相似變化,這些現象表明由於地貌負載造山帶,從而產生質量過剩,前陸盆地質量不足的情況。因此,經典的前陸盆地動力學模式認為,盆地的沉降主要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區域上的構造擠壓應力;二是地貌負載作用,包括相鄰造山帶的推覆負載及盆地內的沉積物和水體。僅地貌負載有時也不足以造成板塊的扭曲而形成前陸盆地,許多學者先後注意到,不少前陸盆地中前淵帶的沉降幅度遠比所預計的由地貌負載及沉積負載作用所產生的沉降更大更廣。Roydan(1989)結合地球物理及模擬數據認為,在周緣前陸盆地中,引起岩石圈扭曲沉降的作用還有俯衝負載作用。而Mitrovica等(1989)和Gurnis(1992)則先後證明,在弧背前陸盆地中,動力板塊負載作用也對岩石圈的撓曲升降有影響。Decdlles(1996)對上述3種作用機制與岩石圈扭曲作用的關係進行了總結,指出3種力對岩石圈扭曲作用的影響不同,但有時表現為相互干擾,並減弱了地貌負載所導致的盆地沉降幅度;此外推覆作用的推進可使推覆體前淵不斷抬升,同時3種負載作用也可使推覆體向下沉降,使得推覆體可能表現為總體下降至水下,形成盆地,並接受沉積,表現為楔頂沉積帶。 [3] 
弧後前陸盆地 弧後前陸盆地
2、前陸盆地形成模式
(1)前陸盆地連續形成和波浪式發展模式
Price(1973)在分析逆衝巖席運移所引起的均衡反應後,提出了前淵連續形成和推移發展的概念。在此基礎上,Gretener(1979)從造山帶逆衝推覆作用提出了前陸盆地連續形成和波浪式發展模式,並認為:①前陸盆地的彎曲下沉主要與造山帶的逆衝推覆構造負載有關,逆衝推覆的構造負載不僅造成了持續的異常壓力帶,而且也將引起地殼的均衡反應;②隨着逆衝推覆體向前的推進和擴展,構造負載也將隨之向前推移;③地殼對地面負載的增加和減少具敏感的反應,表現為均衡沉降和隆起,而且這種反應在地質上是瞬時的,並具間歇性發展的特點。
(2)前陸盆地穩態發展模式
Covey(1986)從前陸盆地沉降與沉積作用的關係提出了前陸盆地的穩態發展模式,解釋了台灣前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並認為造山帶與前陸盆地是一個動力系統,二者受均衡作用的調節;造山帶逆衝推覆作用控制了前陸盆地的沉降,提供沉積物源,同時造山帶橫向遷移可引起盆地近端抬升、侵蝕和盆地遠端的沉降。一旦造山帶達到穩定狀態,構造負載保持不變,盆地生長的構造動力也就不再發生作用。
(3)彈性流變模式和粘彈性流變模式
隨着岩石圈流變系統研究的不斷髮展,人們開始注意到前陸盆地沉降及沉積充填與岩石圈流變特徵性相關。Flemings和Jordan(1981,1990)用彈性流變模式模擬了岩石圈隨負載作用而發生的變形、盆地沉降和沉積演化,成功解釋了北美落基山前陸盆地沉積和構造演化。他們把前陸盆地的構造概括為,前陸褶皺沖斷帶的沖斷→平靜→新沖斷→新平靜→的交替過程。這一構造過程直接控制了前陸盆地的形成與演化。他們認為通過前陸盆地沉積記錄和沉積體分佈可以確定沖斷運動的時間和解釋岩石圈彈性流變。而Beaumont和Quinlan(1984,1988)則用粘彈性流變模式證明了岩石圈應力鬆弛是導致沉積相帶和前陸隆起遷移的主要因素。Tankard(1986)將前陸盆地粘彈性流變形分為3個階段,即撓曲變形階段→粘彈性變形階段→新的撓曲變形階段,並解釋了阿巴拉契亞前陸盆地與科迪勒拉前陸盆地的構造沉積演化。以上兩個模式的區別在於,在粘彈性流變模式中,沖斷負載期間(岩石圈假定為剛性),盆地寬而淺,沖斷帶與前隆之間的距離較大;在平靜期,岩石圈鬆弛導致鄰近逆沖斷裂處發生沉降,前隆向逆沖斷裂遷移,盆地變窄。而在彈性流變模式中,在變形開始時,盆地變窄,前隆和沉積相帶向逆沖斷裂遷移;在變形停止後,盆地變寬,前隆和沉積相帶向遠離逆沖斷裂方向遷移。
(4)前陸盆地系統形成機制模式
Giles等(1995)對前陸盆地中的動力學作用與盆地可容納空間變化的關係進行了歸納,提出了與前陸盆地系統這一概念相對應的成因機制模式。該模式的作用過程大致表現為:在前陸盆地演化階段,推覆負載起決定性作用。緊鄰造山帶的岩石圈發生強烈撓曲沉降形成前淵帶,而在前緣隆起和隆後地區,岩石圈撓曲作用十分微弱;隨着盆地內大量沉積物的注入和水體的負載作用共同對盆地的發展產生影響,使岩石圈的撓曲向克拉通方向發展;由於地殼的均衡作用,在遠離推覆體的前緣隆起帶抬升,將前淵帶與隆後盆地分隔開來。
(5)前陸盆地形成過程的數字模擬
近年來,以Allen教授為代表的研究小組開展了對前陸盆地形成過程的數字模擬的研究。Sinclair和Allen等(1992)採用了沖斷楔形體推進速率、沖斷體表面坡度、沉積物搬運係數、彈性厚度Te和撓曲波長等參數對前陸盆地的成因機制和前陸盆地地層格架進行了數字模擬。Crampton和Allen等(1995)採用了沖斷體前緣推進速率、剝蝕係數、彈性厚度和地層上超速率等參數對前緣隆起的遷移進行了數字模擬。Li和Allen根據前陸盆地沉積記錄對晚三疊世龍門山沖斷體前緣推進速率進行了模擬和計算。
上述前陸盆地沉積構造演化模式提出:一方面顯示前陸盆地沉降和沉積演化與毗鄰造山帶逆衝推覆構造負載密切相關,可以根據前陸盆地充填地層推斷毗鄰造山帶變形的歷史;另一方面也顯示前陸盆地的複雜性和特殊性,尚不能用單一模式概括所有的前陸盆地隨構造負載作用而發生的變形、沉降和沉積演化。儘管如此,上述研究已大大提高了對前陸盆地的認識,開拓了研究思路。值得提出的是,上述研究均肯定了構造作用在前陸盆地演化中的中心地位,前陸盆地沉積作用是對造山帶構造作用的響應。造山帶每次擠壓逆衝均導致相應的前陸盆地沉降和沉積物充填,並直接控制前陸盆地沉積響應;造山帶週期性逆衝推覆事件在前陸盆地中可造成幕式沉積作用,活動期和相對靜止期不僅在剖面上顯示粗碎屑沉積楔的週期性出現,同時在橫向上顯示沉積體系配置型式和古流向體系的根本改組。因此,構造地層分析是前陸盆地分析的基本內容,主要研究前陸盆地中構造對沉積的控制作用和沉積對構造的響應這兩個相互制約、相互關聯的領域。

前陸盆地演化和階段

1、前陸盆地的沉積演化
前陸盆地地層的幾何形態是楔形的,厚的部分靠近造山體,薄的部分在向前陸板塊上尖滅。這是從荷載中心到邊緣隆起沉降速率逐漸降低的反映。特徵是年輕的地層普遍超覆到前陸之上,大多數前陸盆地的地震剖面證明了這種簡單幾何形態的存在,如南美南部的麥哲倫盆地。前陸盆地的演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具有遞進式的演變特徵。
沉積中心和地層羽狀薄邊尖滅的移動顯示了分佈載荷的活動性和岩石圈響應的變化,前陸盆地整體的動態演化,隨着造山帶的隆升,地形載荷不斷加大,地形撓曲逐漸明顯,隨着造山帶前緣推覆向前陸推進,盆地的沉降中心和前陸隆起逐步向克拉通方向遷移,形成遞進式沉積演化序列。
控制盆地中沉積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造山帶的抬升、剝蝕和大陸岩石圈的撓曲沉降速率。已識別出的典型前陸盆地沉積也均指該地帶的沉積,如瑞士磨拉石盆地、台灣前陸盆地以及我國的龍門山前陸盆地。通常認為前陸盆地的充填包括巨厚的海相至陸相沉積物,一般為陸源碎屑岩,缺乏碳酸鹽巖沉積。充填序列可分為下部巖系和上部巖系。
2、前陸盆地的沉積演化階段
Allen和Homewood(1986)明確地將前陸盆地劃分為3個沉積演化階段:欠補償、補償和過補償充填階段。
(1)欠補償階段:推覆體遠低於海平面,加載於極薄的大陸邊緣的外緣之下,形成一個深而窄的盆地,沉積速率遠小於盆地下降速率,沉積物為陸源泥和遠洋物質。
(2)補償階段:推覆體向前推進並出露水面,向盆地提供豐富的物源,使盆地內沉積速率近於沉降速率,沉積物為一套巨厚的陸源碎屑復理石型堆積;
(3)過補償階段:大陸匯聚作用進一步加強,推覆體向更老、更厚、更剛性的地區推進,盆地內的沉積速率遠大於岩石圈的撓曲下沉速度,盆內處於過補償狀態,來自造山帶的沉積物開始越過前陸隆起向隆後盆地遷移,並過渡為陸相磨拉石沉積,在前陸隆起帶可形成不整合界面。
Crampton和Allen(1995)進一步將前陸盆地演化劃分為兩個階段和兩種不同的沉積類型,及欠補償前陸盆地和過補償前陸盆地。 [3] 

前陸盆地分佈

前陸盆地總體的分佈

前陸盆地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決定了其分佈必然與造山帶相伴生,可以説只要有造山帶的地方就有前陸盆地分佈和發育。典型的弧後前陸盆地和周緣前陸盆地與地球上兩種俯衝造山帶相鄰,即A型俯衝造山帶和B型造山帶。
全球範圍內的前陸盆地主要分佈在如下幾個帶:烏拉爾古生代造山帶、阿巴拉契亞古生代造山帶、特提斯造山帶和環太平洋造山帶。
世界上典型的前陸盆地有:烏拉爾前陸盆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北緣的磨拉石盆地,北美科迪勒拉體系東側的加拿大西部盆地和落基山盆地,美國東部逆掩斷層帶西側的阿巴拉契亞盆地,南部奧啓塔山北側的一系列盆地,阿拉斯加北坡前陸盆地,東委內瑞拉盆地,中國台灣西部前陸盆地,以及喜馬拉雅體系南側的印度-西瓦利克盆地等。
從時間上看,世界上典型的前陸盆地已確認的最早的是在寒武紀,最晚是在新近紀。其展布方向也多種多樣,有SN向的、EW向的、NW向的,但不同方向的盆地總是平行於不同地史時期造山帶的展布方向。

前陸盆地我國的分佈

我國的前陸盆地主要分佈在如下幾個地區: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前緣、塔西南崑崙山前緣、準噶爾盆地南緣、準噶爾盆地東部博格達山前緣、賀蘭山-六盤山前緣、龍門山前緣、哀牢山山前、南華北盆地南部秦嶺和大別山前緣等。
我國認識上比較一致的前陸盆地主要有:庫車前陸盆地、塔西南前陸盆地、準噶爾盆地南緣前陸盆地、博格達山前緣前陸盆地、鄂爾多斯西緣前陸盆地、龍門山前陸盆地、南華北盆地南部前陸盆地、楚雄前陸盆地等。從時間上看,我國主要前陸盆地最早的是志留紀,最晚是新近紀。其展布方向主要為NWW-NW向和NNE-NE向,但不同方向的盆地總是同地質歷史不同時期造山帶的展布方向相平行。 [3] 

前陸盆地分佈規律

(1)油氣圍繞生烴中心呈環狀分佈
生烴中心控制着油氣藏的分佈,油氣圍繞生烴中心呈環狀分佈。
(2)外環油內環氣
圍繞生烴中心,油氣分佈具有內環為氣藏而外環為油藏的特點。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石油生成早而天然氣生成晚,另一方面是天然氣易於散失難於長距離運移成藏所致。不過褶皺沖斷帶一側構造活動強烈,早期形成的油藏往往被破壞,併發育一系列的油氣苗。這就使得在靠近造山帶一側以氣田為主,而油田則離造山帶有一定的距離。在西加盆地、庫車坳陷這種油氣田分佈規律尤為明顯。
(3)油氣富集程度差異大
前陸盆地不同構造單元油氣富集程度差異較大。褶皺沖斷帶一般是油氣最富集的地區,大中型油氣田主要分佈在這個構造帶,斜坡帶及前隆油氣富集程度較差。造成油氣富集程度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運移通道,沖斷帶斷裂發育並具多期活動,油氣排運充分且充注效率高。
(4)不同構造單元都有不同的油氣藏類型
褶皺沖斷帶以背斜構造油氣藏圈閉為主,前淵坳陷存在深盆緻密砂岩圈閉,前陸斜坡帶主要為地層及巖性油氣藏,而前緣隆起發育披覆背斜、斷塊及斷背油氣藏。
(5)具有多套含油層系
前陸盆地擁有兩類油源層系供油,油源基礎良好。每類油源層序的多套生儲蓋組合決定了盆地內有多套含油氣層系。前陸盆地發育的後期往往出現蒸發巖沉積,膏鹽或膏泥岩形成優質的區域性封蓋層,對構造活動強烈的前陸盆地的油氣保存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6)天然氣藏存在異常壓力
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的天然氣藏多具有異常高壓的特點,如克拉2大氣田、川西侏羅系紅層中的超壓氣田等,這些不含烴源巖的上部超壓體系主要分佈在近造山帶一側,其成因與構造擠壓有關。而含有成熟至過成熟烴源巖的深部超壓體系也逐漸被揭示,如庫車坳陷的三疊-侏羅系、川西上三疊統的須家河組等都存在異常高壓,深部超壓體系不僅為油氣運移提供了動力,同時也決定了油氣週期性脈衝式滑斷裂垂向排烴的持點,這也從側面反映,斷裂帶周圍油氣富集的原因。
然而在典型前陸盆地卻發現低壓的深盆緻密砂岩氣藏,如西加、沃希託前陸盆地等,對這種特殊氣藏的成因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動力氣藏,有的認為是靜態氣藏。
(7)趨於生氣盆地
無論是前前陸期的被動陸緣階段還是前陸階段,在其每個演化階段都不同程度的發育煤系地層,為天然氣的生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我國西北地區的侏羅系普遍為煤系地層,更加夯實了天然氣生成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前陸盆地烴源巖的熱演化程度普遍較高,達到成熟-過成熟階段,前淵深坳陷多數已進入生氣窗。所以前陸盆地趨於生氣盆地。如西加盆地的深盆緻密砂岩氣藏,阿科馬盆地未見理想的工業油流而主要產氣,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的天然氣資源尤為豐富,“九五”期間發現了許多大中型甚至超大型天然氣藏。總之,前陸盆地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盆地類型。其油源是基礎,不僅自身具有油源,更為重要的它會聚或吸取了廣大被動陸緣地層中巨量的油氣資源;前陸盆地的地温梯度雖然低,但前陸階段的逆衝掩覆及巨厚的堆積使烴源巖迅速深埋,足以克服低地温梯度的缺陷,同時烴源巖的快速生烴也避免了漫長生烴過程中的油氣散失;沖斷帶多期的斷裂活動,不僅是油氣運移的通道,同時也形成斷層相關褶皺構造,為油氣的聚集創造,良好的構造圈閉條件,也改善了儲層的物性條件。擠壓撓曲形成的佔前陸盆地面積大部分的前陸斜坡為油氣的側向運移奠定了構造環境,在該帶形成一系列巖性或地層油氣藏;前陸盆地晚期階段的蒸發巖沉積無疑是區域性的優質封蓋層。 [4] 
參考資料
  • 1.    吳疆.前陸盆地研究現狀及主要進展[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3.
  • 2.    李思田.沉積盆地分析基礎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3.    王成善,李祥輝.沉積盆地分析原理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4.    於福生,漆家福,陳書平.前陸盆地與造山帶耦合過程及其對含油氣系統的控制作用研 究進展[J].四川地質學報,20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