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毛天胡荽

鎖定
刺毛天胡荽(Hydrocotyle setulosa Hayata)是五加科天胡荽屬多年生草本,節上生根。莖匍匐,嫩枝直立,有柔毛。葉柄長約2釐米,有向下反曲的柔毛;葉片腎形至心形,長10毫米,寬13毫米,7裂,裂片鈍,傘形花序單生,花序梗長2—3釐米,有向下反曲的柔毛,花多數,花柄短,長1毫米,密集成頭狀。果實心形或圓形,長1毫米,寬1.5毫米,兩側扁壓,兩面有稜。產自我國台灣。
中文名
刺毛天胡荽
拉丁學名
Hydrocotyle setulosa Hayata [2] 
別    名
天胡萎
地光錢草
遍地錦
變地錦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傘形目
五加科
天胡荽屬
刺毛天胡荽
分佈區域
我國台灣。

刺毛天胡荽形態特徵

闊圓形,彼此貼近,邊緣有圓鋸齒,表面密被細剛毛,背面被柔毛或長刺毛;托葉闊圓形,全緣或2裂,膜質。傘形花序單生,花序梗長2-3釐米,有向下反曲的柔毛,花多數,花柄短,長1毫米,密集成頭狀。果實心形或圓形,長1毫米,寬1.5毫米,兩側扁壓,兩面有稜。 [1] 
草本,高17-35釐米,匍匐莖細小,近無毛,節上生根。莖細弱,被褐色柔毛。
腎形,長2-4釐米,寬4.5-7.5釐米,5淺裂至基部的1/3-1/2,中間裂片略呈三角形,基部闊1-1.8釐米,頂端鈍或漸尖,兩側裂片幾乎成水平開展,邊緣有鋸齒,齒端有短刺毛,基部彎缺處開展呈弧形,兩面疏生柔毛;掌狀葉脈5條,自基部伸達頂端;葉柄長3-18釐米,被紫褐色柔毛;托葉卵形,膜質,有紫紅色斑紋。
傘形花序單生於枝條上部各節,與葉對生,花序梗細弱,長於葉柄;每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集成球形;花綠白色,花瓣卵形,中間有1條不明顯的脈,花柱向外傾斜或反曲。
果實心狀圓形,長1.6-2毫米,寬2-2.1毫米,兩側扁壓,中稜及側稜隆起,幼時表面草綠色,成熟後紫紅色至紫黑色;果柄長約1毫米。花果期7-8月。

刺毛天胡荽生長環境

生長於濕潤的路旁、草地、溝邊及林下。

刺毛天胡荽分佈範圍

分佈於遼寧、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產自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1] 

刺毛天胡荽主要價值

刺毛天胡荽食用

全棵植物都可以吃。
製成生菜或加鹽醃漬成醬菜。

刺毛天胡荽藥用

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小兒胎熱,喉痛,目翳,黃疸,赤白痢,疔瘡,跌打瘀腫。

刺毛天胡荽生物學特性

刺毛天胡荽生長特性

以越年的匍匐莖和種子繁殖。3月份在草坪萌發以前越冬的老根和匍匐莖開始萌芽,莖細長而匍匐和草坪匍匐莖交織混生。節間的長度常與草坪的密度相關,草坪密茂節間就長,節節長根。葉互生,圓形或腎形,不裂或5—7掌狀淺裂,葉柄的長度也常和草坪的厚度有關,葉面始終在草坪之上。4月中旬即有傘形花序腋生,有小花10—20朵,花梗近等長,均生於花軸的頂端,略呈球狀,花白色。隨匍匐莖生長,每葉均有1花序梗,其長度也與草坪的密度厚度有關.花序始終與草坪等高。天胡荽的年生長量約有30—50葉。5月下旬即有種子成熟,直至11月均有種子陸續落地。果實成熟時兩瓣分離,僅其上端連着中軸而成為2個分果,屬雙懸果,雙懸果腎形,懸果片近半圓形,長約1.3毫米,寬1.1毫米,兩側扁,背面拱圓,背上有l條縱向細脊稜,兩側面中各有1條縱向弧形脊稜,果實頂端鈍尖,果皮淡黃色或黃綠色,表面平滑無毛,密佈紅色斑點,接合面平直。果內含種子1粒。種子成熟後入土休眠,休眠期長短不一,實生苗於3月中、下旬出現,出苗高峯期4—5月.第二小高峯在9月份。

刺毛天胡荽化學成份

全草含黃酮類成分: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異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3-O-β-D-(6-咖啡酰半乳糖甙)(quercetin-3-O-β)(6-caffeoygalactoside)。又含木質體成分,左旋芝麻素(sesamin)和鼠體成分:豆甾醇(stigmasterol)。不含香豆精(coutnarin)。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