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分層教學模式

鎖定
分層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羣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羣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中文名
分層教學模式
外文名
Stratified teaching model
別    名
分組教學
能力分組
類    別
教學模式

目錄

分層教學模式主要分類

班內分層目標教學模式
(又稱“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教學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學中,從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具體做法:①瞭解差異,分類建組。②針對差異,分類目標。③面向全體,因材施教。④階段考查,分類考核。⑤發展性評價,不斷提高。
分層走班模式
根據學校進行的主要文化課摸底結果,按照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三個或四個層次,組成新的教學集體(暫稱之為A、B、C、D教學班)。“走班”並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學習這些文化課的時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課。“走班”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的、大範圍的分層。它的特點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又滿足了“學優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
能力目標分層監測模式
知識與能力的分層教學由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相應的學習層次,然後根據努力的情況及後續學習的現狀,再進行學期末的層次調整。這一形式參照了國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在認識社會及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條件與階段目標科學地聯繫在一起,更有利於學科知識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上,此模式同時配合有“分層測試卡”(即分層目標練習冊),由於“分層測試卡”是在承認人的發展有差異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多層次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應有的肯定。實施這一評價手段,對測試內容應當重在對當堂所學內容的檢測(只要認真聽就可達標),注意對學生新舊知識結構的有機結合的檢驗,較高層次的學生則側重於創造能力和檢測(要求動腦筋,有創新精神)。
“個別化”學習的模式
“個別化”學習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分層。它基於網絡的“個別化”教學,關鍵是設計適合各類學生,又方便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訓練材料及考評資料等素材。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循序漸進的分層學習,每達到一個目標就自動進入下一個知識模塊。由於計算機數據庫儲存了大量的教學信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教學進度,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課堂教學的“分層互動”模式
“分層互動”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這裏的“分層”是一種隱性的分層,首先,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按照心理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羣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於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
定向培養目標分層模式
這種模式多限於職業教育。指按照學生的畢業去向分層分班教學。具體做法是:入學時進行摸底調查,既瞭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又瞭解學生對就業與升學的選擇,在尊重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同時,也反饋學生自身的學業情況,正確定位。然後,以學生的基礎和發展為依據,分成兩個層次,升學班與就業班。兩個班的主要文化課安排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只是教學的目標和知識的難度有區別,升學班更注重應試能力的訓練,就業班則突出文化知識與職業實踐的結合。當二年級學生參加水平測試併合格後,學校又給學生提供第2次選擇,升學班進一步強化文化課與主要專業課,而就業班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主。
分層依據:以美國部分州為例,主要依據智力測驗分數、學習成就、教師意見和家長意見決定分層。  分層範圍:通常在主要科目實行分層,如數學、英語、科學、社會。
分層管理:一般實行彈性機制,分層不是固定的,每學期或每學年要進行調整,層次變化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如進步顯著就可以上調,學習吃力則可以下調。
因為是按照科目分組,實際上所有科目都在A組或所有科目都在D組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層次的組中學習。

分層教學模式優點

第一、 充分照顧了學生的發展差異,能夠因材施教。
第二、 消除了智力歧視,易被學生接受。
第三、 分層次教學內含的競爭機制,使得學生在不斷流通的過程中,接受挑戰,實現跨越,從而易形成生動活潑、互幫、互助、互趕的教學局面,形成多向互動的課堂教學局面,而且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提高了學生學習成績。
缺點:課外小組活動未落實,課內討論把控不好會導致學生華而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