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仁趕分社

(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鎖定
安仁趕分社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郴州安仁縣申報,遺產編號Ⅷ-12。
2014年11月,農曆二十四節氣“安仁趕分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 
中文名
安仁趕分社
所屬地區
湖南郴州安仁縣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單位
郴州市安仁縣

安仁趕分社由來

安仁趕分社,是以祭祀藥王神農為傳統、以中草藥交易為主體的歲時商貿集會。安仁絕大部分鄉鎮都設有神農廟。安仁“趕分社”,最早是源自於“炎帝神農”在安仁“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的傳説。 [5] 
相傳炎帝神農氏帶8名隨從到安仁境內嘗百草,治百病,教化百姓農耕。後人為紀念神農氏等9仙,在豪山冷水石山處建了一庵取名為“九龍庵”,把神農野炊過的地方取名為“香火堂”,洗過藥的池叫“藥湖”。後唐(923—936)時,在宜陽河與永樂江匯合彼岸山清水秀,風景優雅的香草坪(今縣城處)建有一廟,供人祭祀神農氏,人們習俗“擇社日祭神以祈谷”,朝拜者絡繹不絕,先有捧售香燭、紙錢者,繼而交易草藥、藤索、鋤柄、斗笠等等,規模越來越大,漸漸發展到農副土特產交易。宋鹹平五年(1002),徙縣治於此,始定每年“春分”、“春社”(一年12個月,農曆劃分為24個節氣,約15天為一節。選擇春分節前三天和後三天為社日也稱春社舉行祭祀活動,俗稱“趕分社”)節日在縣城南門洲“趕分社”,為期7至10天,以草藥最具特色,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河南、新疆、內蒙古等10多個省市近100縣的藥商每年來安仁“趕分社”時,上市集散草藥超過萬擔,人們配好草藥帶回,輔以豬腳炆之,食後下田開耕,既壯身強骨,又祛寒除病,相沿至今。 [2] 

安仁趕分社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安仁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安仁趕分社”保護單位資格 [3] 

安仁趕分社發展

安仁“趕分社”興於唐,盛於宋。這裏唐代設鎮,後唐置坊,宋代建縣。據清同治《安仁縣誌》卷二“地域篇•沿革”載:自宋鹹平五年(1002),安仁遷縣治於香草坪,便於縣城興建了“神農殿”,知縣正式定每年“分社節”在縣城“神農殿”祭祀炎帝神農,使每年“分社節”雲集縣城“趕分社”的人越發多了起來。每年“分社節”,必須在縣城“神農殿”前祀神農,讀祭文,唱社戲,舞龍舞獅,放篝火,求藥王神農賜福禳災,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於是,男女老少爭先恐後“趕分社”的傳統習俗一直延綿千年。 [5] 
安仁自古山川秀麗,景色宜人。安仁縣委、縣政府以安仁趕分社為契機,弘揚神農藥文化,打造藥產業。 [2] 

安仁趕分社榮譽表彰

2023年4月12日,安仁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安仁趕分社”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鄉村振興品牌節上獲“鄉村振興賦能計劃——文化振興典型案例”殊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