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函三堂

鎖定
函三堂,位於莆田秀嶼區笏石鎮大丘村境內,始建於明代中後期,有400多年的歷史。一根橫跨於大門前方的橫樑可以見證它的歷史,其陰面刻着“明始祖仕文公世祖進士授兵刑二部郎中升廣東瓊州知府文華公祠內喜捐石料全付”等字樣,雖然歷經風雨滄桑數百年,仍清晰可見,完整無損。 根據函三堂管委會負責人林阿祥介紹,清光緒七年,即1881年,里人秀才林文明主持修葺擴建函三堂,並留下其手書的“聖學統宗”匾額。解放後,函三堂一度被生產隊挪作糧站的一個倉庫。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當地一些熱心人的爭取下,函三堂重新對外開放。2003年,村裏重組了董事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該古建築進行了修葺,並增建了兩層護厝,重置了氣派的院門,恢復了函三堂古色古香的風貌。 [1] 
中文名
函三堂
地理位置
莆田秀嶼區笏石鎮大丘村境內 [1] 

函三堂宮廟簡介

函三堂,背靠秀麗的笏石山,面朝巍峨的五候山,民居散落於周圍,儼然似眾星捧月般,給這座恢宏的古建築增添肅穆、莊嚴之感。

函三堂歷史由來

史載,函三堂始建於明代中後期,即十六世紀末,。堂內主祀着三一教主林龍江神像,陪祀着還有泰山大將卓晚春文昌帝君、關聖大帝等,分前後殿和左右兩邊供奉着。由於“周圍信眾時常前來許願而得償者居多”,故信徒眾多,常年香火鼎盛,影響方圓數百里,是莆田為數不多的一所著名的三教祠

函三堂建築特點

縱觀函三堂的建築主體為前後殿配以右廂房護厝,廟舍儼然,規劃完整。大殿前後殿之間隔着一個,全部為磚石木混結構。大殿開着三個大門,正門階進對面築有一高台神龕,上懸匾額,邊配對聯。右側闢有廂房, 長3.8米,寬2.18米,亦分前後進殿。從大殿邊門進入廂房,有一個天井,為前廂房,後面闢為櫥房。天井下面有一口古石井,井台石窟為一整塊花崗岩打磨鑽孔而成。因時代久遠,井台石窟被繩子磨成光滑細亮。橫亙於前後廂房之間有一神龕,供着泰山大將守護着古井,據説此井只能由男人從中打水,女性若是從中取水,便會惹災上身之説。故而每當有廟會時,櫥婦們就是再忙,也要請男人前來為她們幫忙取水,方可無恙,形成一個奇特的民俗。
細看函三堂建築結構為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廟宇特色。無論是石柱、屋脊、歇山檐、台階、大門等,都保存着古色古香的興化廟宇建築雄姿。而廊檐、樑柱、檐桁、枋額、脊樑等,或雕刻着吉祥的花鳥禽獸,或繪畫着鮮豔的梅蘭菊竹,或質樸的松鶴延年等,這些壁畫或木雕或鎦金或上漆,把整個函三堂裏外裝飾得富麗堂皇,氣勢恢宏。
可以見證函三堂建築歷史的是一根橫跨於大門前方的橫樑,其陰面刻着“明始祖仕文公世祖進士授兵刑二部郎中升廣東瓊州知府文華公祠內喜捐石料全付”等字樣,歷經風雨滄桑數百年,仍清晰可見,完整無損。歷經數次重修而遺留下來的還有一些古石座、古井窟、古磚瓦、古圖案等,依稀從中可以見證這座在沿海影響頗廣的古建築歷史的久遠和豐厚的人文景觀。
函三堂屢建屢毀屢修。佔地規模和建築方格是清光緒七年,即1881年,里人秀才林文明主持修葺擴建而成的。並留有其手書“聖學統宗”的匾額,其佈局統一,字形飽滿,字體遒勁,耐人尋味。同時並列懸掛於大殿上匾額還有“義博雲天”、“道紹三尼”、“中悟羣迷”等,都是善男信女們得靈還願所表達的心意,從另一側面上反映了該廟堂的神明遠播。

函三堂古往今來

解放後,函三堂一度被生產隊挪作糧站的一個倉庫,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民俗文化的盛興,經過一些熱心人的爭取重新得以對外開放。2003年,村裏重組了董事會,經過兩年的努力,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該古建築進行了修葺,並增建了兩層護厝,重置了氣派的院門,粉涮了大殿前方的“仙蹟”,恢復了函三堂古色古香的風貌,被確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令人稱奇的是大門對面保存着一堵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牌坊,上面兩座徽派建築風格的小塔屋,仍保留完好。據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函三堂建築時代久遠,為徽派建築風格,融入興化民居特色,牌坊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更為傳奇的是牌坊中原來有一處“仙腳跡”,無論春夏秋冬季,還是風霜雨雪天,“仙腳跡”均清晰可見,為該堂的一大奇觀,箇中原因,成為未解之迷。可惜在最後一次修繕中,這一“仙蹟”被無知的泥工匠抹涮於石灰粉塵中,把迷底掩藏於歷史的深處。
修葺一新的函三堂被開闢為大丘村老年人休閒娛樂中心。村中舉凡有廟會、祈年、謝恩、杜戲、電影下鄉等活動,都在這裏舉行,發揮着鞏固村級文化陣地和穩定農村安定穩定的新作用,並賦予了保護信俗文化遺產的新內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