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

鎖定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是2012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怡。
中文名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
作    者
劉怡 [1] 
出版社
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9月1日
頁    數
273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7307100681, 9787307100688
類    型
人文社科
語    種
簡體中文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內容簡介

日本海軍專注戰列艦建造、忽視輔助艦艇發展的痼疾依舊難改,具備綜合作戰能力的新型輕巡洋艦“阿賀野”級直到1940年才開工首艦,是以17艘舊式水雷戰隊旗艦作為此際聯合艦隊僅有的輕巡洋艦,不得不再度披掛上陣,擔當從反潛哨戒到人員運輸在內的一系列任務。而它們設計功能單一、反潛及防空能力薄弱的缺陷也在實戰中一一暴露出來,最終除改為人操魚雷母艦的“北上”號倖存到戰敗外,其餘悉數被盟軍飛機與潛艇擊沉。
劉怡所著的《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一書,展現的即是這17艘水雷戰隊旗艦從設計到終局的整個艦史。名為艦史,實際也包括了戰史與相關人物的介紹,目的在於見微知著,將舊日本海軍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的戰略失誤及其暴露過程濃縮於一型軍艦的沉浮中。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具體生動地講述了日本輕巡洋艦部隊從建軍到覆滅的全過程。日本海軍在1917年首度引入1914年英國建成的林仙級輕巡洋艦這一新型艦種,建造了兩艘帶有試驗性質的天龍級輕巡洋艦日本海軍以天龍級為基礎在1920—1925年間建成了三級14艘5500噸級輕巡洋艦;加上1艘試驗型輕巡洋艦夕張,這17艘軍艦構成了日本輕巡洋艦部隊的主力。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又建造了幾艘輕巡洋艦,到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海軍的全部輕巡洋艦兵力為20艘。在戰爭後期又將幾艘新建成的輕巡洋艦投入戰場,但其設計目標在航空時代已經過時;日軍輕巡洋艦絕大多數在美軍空中打擊下被摧毀。或被美艦擊沉。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圖書目錄

第一章水雷戰隊旗艦的誕生
第二章5500噸級輕巡洋艦
第三章“海軍假日”前期的日本中型巡洋艦
第四章從倫敦條約到中日戰爭
第五章太平洋戰爭前的水雷戰隊旗艦
第六章美日開戰之初的舊式輕巡洋艦
第七章“被漸減”的輕巡洋艦
第八章戰略僵局的結束
第九章潛航獵殺
第十章老艦的結局

出沒風波里: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戰史序言

巡洋艦(Cruiser)這一艦種在日本海軍中的濫觴,可以追溯到明治初年的“日進”艦。這艘1500噸級的荷蘭追機帆軍艦曾經參與1874年入侵台灣的行動,並於1884年定籍為日本第一艘“巡洋艦”。此後直到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海軍編成內的巡洋艦逐步發展為三個級別——排水量7000噸以上者為一等巡洋艦,它們安裝與戰列艦相仿的8—14英寸大口徑主炮,平時以2—4艘編為一個戰隊,執行偵察和快速襲擊任務,戰時則參與艦隊決戰。這種一等巡洋艦,包含有當時的裝甲巡洋艦(Armoted Cruiser)與後來的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至於排水量3500=7000噸者則為二等巡洋艦,3500噸以下者為三等巡洋艦,它們通常只安裝6英寸以下的主炮和魚雷兵器,以4艘編為一個戰隊,伴隨戰列艦執行偵察、接觸、打掃戰場等輔助任務,很少單獨行動。這種二等和三等巡洋艦,在當時多為防護巡洋艦(Protected Cruiser)或無防護巡洋艦(Unprotected Cruiser)。
這種分類方法,應該説反映了日本海軍的戰術思想和規模限度:由於戰列艦數量不足,在歐洲海軍中通常只擔當偵察分隊或外遣部隊旗艦的一等巡洋艦也須參與艦隊決戰;而二等和三等巡洋艦亦不像英德等國的同類艦那樣承擔護航、破交任務,而是作為戰列艦隊的前衞。“一切為戰列艦決戰服務”,這就是此際日本海軍的核心戰術思想。是以用於巡洋艦建造的預算,也更多傾注於可以參與決戰的一等巡洋艦,二三等巡洋艦的發展卻相當滯後。1910年完工的二等巡洋艦“利根”號,在技術上不過與甲午戰爭時的“吉野”號(注:英制)齊平;而一戰爆發前建成的3艘4500噸級新巡洋艦“築摩”號、“矢矧”號與“平户”號雖然達到了同期英國“城鎮”級(Town class)巡洋艦的水平,卻面臨着新型驅逐艦在火力和航速上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英國於1912年開始建造劃時代的“林仙”級(Arethusa class)巡洋艦。它的噸位介於大型防護巡洋艦和小型偵察巡洋艦之間,安裝與驅逐艦相仿的動力系統,航速近30節。首尾各安裝一門中口徑主炮,兩舷加裝速射炮和魚雷發射管,防護則參照裝甲巡洋艦,在水線附近設置一條狹窄的垂直裝甲帶,機艙上方另有水平防護。依這一思路設計的新艦噸位、火力和航速相對均衡,既能統率驅逐艦、擔當分隊旗艦,又可前出哨戒、成為戰列艦耳目,後來習稱的輕巡洋艦(Light Cruiser),即自“林仙”級而始。列強海軍在一戰爆發後建造的新型巡洋艦,也多少帶有“林仙”級的特徵。
唯獨日本海軍依舊獨闢蹊徑——在日本人看來,將防護巡洋艦與偵察巡洋艦合二為一併無必要。蓋因新型驅逐艦及其魚雷兵器(日文漢字寫作‘冰雷”)威力已日益彰顯,尤其是對戰列艦威脅甚大,為保證決戰勝算,可以考慮將驅逐艦編成的“水雷戰隊”加入主戰部隊。為指揮水雷戰隊,需要建造一種專用的水雷戰隊旗艦,噸位只須比驅逐艦稍大,設計上優先保證航速;而過去的偵察巡洋艦則可仿照“林仙”級予以放大,兼顧魚雷戰能力與火炮威力。是以“林仙”級問世之後,日本海軍對其的模仿僅限於設計一種7100噸級大型偵察巡洋艦(後來的“古鷹”級重巡洋艦),同時卻在“八八艦隊建造案”中列入了多達16艘的水雷戰隊旗艦,gg2艘3500噸級小型巡洋艦與14艘5500噸級中型巡洋艦。
作為第一型專門設計的水雷戰隊旗艦,1917年開工的“天龍”級小巡在功能上相當於英、.意等國的驅逐領艦(Flotilla leader),它的艦體是“峯風”級一等驅逐艦的放大,船體中心線上佈置有4門人工裝填的“三年”式5.5英寸主炮,同時安裝2座三聯裝21英寸旋轉式魚雷發射管,最大航速可達33節。而1918年之後陸續開工的14艘5500噸級中型巡洋艦為了對抗美國的“奧馬哈”級(Omaha class)高速輕巡洋艦,將5.5英寸主炮的數量增加到7門,設計航速高達36節。第一批次的5艘“球磨”級安裝8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第二批次的6艘“長良”級將魚雷兵裝升級為8具24英寸魚雷發射管,並且在完工時就安裝有航空設備;最後完工的3艘“川內”級將部分鍋爐改為煤油混燒,因此擁有4個煙囱。在“川內”級開工的同時,還建造了帶有試驗性質的3000噸級小型巡洋艦“夕張”號,其戰鬥力可一與5500噸級中型巡洋艦相當。
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署之後,2艘“天龍”級、14艘5500噸級和一艘“夕張”號就成為了日本海軍在“海軍假日”期間的輕巡洋艦陣容。艦政本部除相繼為其加裝航空設備和水上偵察機外,還費盡心機研製出威力強大的“九三”式氧氣魚雷,改裝到包括“川內”級在內的數艘軍艦上。但歸根結底,這批水雷戰隊旗艦乃是一種極端化的功能型軍艦,設計目標和用兵思路極不均衡。它們能發揮效用僅僅依賴於一個前提,即未來海戰是按日本人設想的戰列艦對決的方式來進行;而當1930年代中期之後空中和水下威脅對海戰的干預作用愈發顯著之際,這些“超級魚雷艇”卻因佈局和性能的天然缺陷,難以進行改造,迅速落伍淘汰。
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這批艦齡約20年的老艦已經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然而日本海軍專注戰列艦建造、忽視輔助艦艇發展的痼疾依舊難改,具備綜合作戰能力的新型輕巡洋艦“阿賀野”級直到1940年才開工首艦,是以17艘舊式水雷戰隊旗艦作為此際聯合艦隊僅有的輕巡洋艦,不得不再度披掛上陣,擔當從反潛哨戒到人員運輸在內的一系列任務。而它們設計功能單一、反潛及防空能力薄弱的缺陷也在實戰中一一暴露出來,最終除改為人操魚雷母艦的“北上”號倖存到戰敗外,其餘悉數被盟軍飛機與潛艇擊沉。
《出沒風波里》一書,展現的即是這17艘水雷戰隊旗艦從設計到終局的整個艦史。名為艦史,實際也包括了戰史與相關人物的介紹,目的在於見微知著,將舊日本海軍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的戰略失誤及其暴露過程濃縮於一型軍艦的沉浮中。“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此之謂也。
劉怡
2012年4月於北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