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凝固蛋白原

鎖定
凝固蛋白原,亞洲鱟血細胞溶解物先經CM-SepharoseCL-6B分級洗脱,再經Dextran-SepharoseCL-6B親和層析純化凝固蛋白原。用此法純化的凝固蛋白原免疫家兔產生抗血清,並用火箭免疫電泳法測定鱟血細胞溶解物與內毒素反應後的凝固蛋白原殘餘量,根據殘餘凝固蛋白原量與參加反應內毒素量呈負相關關係,建立了定量測定內毒素的火箭免疫電泳鱟試驗法。
中文名
凝固蛋白原
方    法
功能測定法、物理化學測定法、免疫學方法
所屬學科
生物

目錄

凝固蛋白原基本介紹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原第一類方法是一種功能測定法,所形成的纖維蛋白,又可再分為測重法,酚試劑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測氮法、濁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時間法等。這類方法的優點是測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又稱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protein),故特異性較好。方法可簡可繁,常規使用中,多采用較簡便的VonClauss法。根據這種方法設計的商品藥盒(kit),已在一些國家廣泛使用。據1975年美國CAP的調查,1939個臨牀化驗室中,用此法者佔1824家,即94%用了本法,其中Tan等採用了速率法。這類方法中由Ratnoff和Menzzie改良的酚試劑比色法,其曾被提出作為參考方法。近幾年來,不少文獻推薦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為纖維蛋白原標準的定值方法。這類方法的缺點是,從理論上講,有兩方面可引起誤差。一是所析出並測定的是纖維蛋白而非纖維蛋白原。已知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時會從α和β肽鏈上分別切下兩個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這樣纖維蛋白實際上比纖維蛋白原的質量少了10%。二是已知纖維蛋白一旦形成,就會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纖溶因子,這樣又會增加所測纖維蛋白原的量。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獲取纖維蛋白和洗滌(擠壓)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時,不僅比較麻煩而且也難以完全徹底,會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類方法(物理化學測定法)在我國應用最廣。這類方法又可分為鹽析法(包括用亞硫酸鈉、硫酸銨或氯化鈉鹽析,用蛋白質顯色或比濁法測定),熱變性沉澱法和電泳法等幾種。這類方法都比較簡單、快速,尤其適於急診檢驗,但缺點是本法的特異性不強。所測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產物和/或其它蛋白。而電泳法又太繁瑣,不適於常規工作。
第三類方法(免疫學方法),是將純纖維蛋白原作為抗原免疫動物,製成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然後用免疫膠乳、被動血凝或反向血凝、單向免疫擴散、火箭電泳以及ELISA等方法測定。優點是大部分方法簡便,但缺點是所測的不僅是可凝固的纖維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產物(因為它們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礙性纖維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穀氨酸γ位未羧化的無功能的纖維蛋白原,又稱缺維生素K引起的蛋白質,PIVKA)。但免疫法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用來測定PIVKA。如果一個患者總纖維蛋白原(用免疫學測定結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纖維蛋白原卻明顯減少,即可判斷為存在PIVKA。肝病、維生素K缺乏等均可導致PIVKA升高,有臨牀診斷價值。總的説來,免疫學方法用於臨牀常規實驗室仍存在一定問題。

凝固蛋白原結論

國內引進很多自動血凝分析儀,這些儀器在測PT時往往同時報告纖維蛋白原。其原理和理論根據是:當PT測定完成時,全部纖維蛋白原均變成纖維蛋白(相當於Clauss法血漿中加入了凝血酶),其形成的濁度與纖維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不需另加任何試劑,即可由濁度直接推算出纖維蛋白原的含量。故本法又稱為PT導出(或衍生)纖維蛋白原測定法,簡稱PT-Der法。關於本法的可靠性,國外不少研究者已作過比較,總的情況是:此法精密度相當高,當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在正常範圍時,PT-Der法與經典的Clauss法無顯著差異或略高於Clauss法;但當纖維蛋白原減低時,PT-Der法往往偏高(p<0.001),故此法用於纖維蛋白原含量減低者應慎重.國內目前採用此法者已逾來逾多。由於不斷有文獻報道,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的變化不僅與凝血障礙、出血、DIC、應激(因為它也是一種急性期蛋白)有關,而且與冠心病,心肌梗塞有關,因此臨牀上倍受重視。不僅工作量增大而且對方法準確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至今WHO、ICSH和NCCLS仍未明確提出一個纖維蛋白原的標準化或推薦方法,供臨牀常規使用。但作為方法標準化的第一步,纖維蛋白的標準已經有國際參考製品;另外用於標準品的標化也有一個推薦方法。以下重點介紹這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