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家村

(山東省膠州市洋河鎮冷家村)

鎖定
鎮政府駐地,北距洋河0.51公里,南有名山西石,東有歷史名山艾山。明初立村
中文名
冷家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膠州市洋河鎮
人口數量
2000餘人
鎮政府駐地,北距洋河0.51公里,南有名山西石,東有歷史名山艾山。明初立村
鎮內艾山是膠州市唯一高山。《膠州志》記載:“艾山……雙峯聳秀,黛色慾滴,西巔有碧霞宮,東阿有大王殿,殿前銀杏十圍。山東西兩峯起立,名東西‘石耳’”。突兀的石耳,分列艾山主峯東西兩側,石質石色均與山異,故曰“爭奇”,又稱“獻奇”。清代譽為“石耳爭奇”,時為“膠州八景”之一。當地民間廣為流傳一段有關艾山的神話傳説。當年二郎擔山填海時,路經此地,放下擔子,少憩道旁,扁擔正好壓在山尖上。二郎稱道:“好一個艾(礙)山。”於是為山留名。今艾山山峯一分為二,傳説就是二郎擔山留下的扁擔痕跡,而東、西石耳,則是擔子漏下的石渣。“西石”昔有廟宇,名天德庵,青瓦綠樹,幽靜異常,古樸石梯,直抵山下。尤其是掩映鐘樓的古梨樹,老幹合圍,純花如雪。可惜建築與樹木失於維護,今僅存石鑿鐘樓四壁及峭壁上的懸空磚砌神龕。昔日鑿在石頂陡崖上供攀登用的腳窩(當地羣眾稱為“閻王鼻子”),雖經長期風雨剝蝕,仍可辨認。
艾山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具有一億兩千萬年的地質史,是火山岩石的典型分佈區。東石、西石為流紋火山角礫岩,系出露的火山管頸出露存留物,是中國少有的地質現象和標準剖面,被稱為“國寶”。2001年,被山東省批准為“地質遺蹟省級自然保護區”。
艾山還是膠州一帶道教重要傳教地。自古以來,艾山廟宇神像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艾山附近的羣位於膠州市洋河鎮的艾山東石眾自發到廟中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今廟會規模逐年增加,有時還有茂腔和秧歌表演,吸引許多附近村民和外地遊客前來觀賞。
石耳爭奇
清·周於智
序 治南艾山,秀拔為諸山冠,東西五里許,起兩山峯,對峙若耳,東耳勢危神聳,色微赤,如鬼斧初削,丹霞乍染。西耳嶙峋刻露,幽峭青蒼,別開生面!觀者並驚其奇,莫能軒輊雲。
雙峯屹立峭凌雲,拄笏城南翠色分。
石耳不須飛瀑洗,猿啼鶴唳夜深聞。
冷家村歷史名人:
冷延樞,字仲辰,號二艾山人,清早期膠州人。雍正癸卯(1723年)拔貢,官棲霞教諭。擅丹青。著有《瑞芝堂詩草》等,《山左詩抄》選其《秋夜思鄉》一首。
冷文煒,字彤章,號艾西,冷廷樞之子,清早期膠州人。乾隆九年(1744)副貢生,官皋蘭知縣,工書法,名重一時,初學《聖教序》,後學《天冠山》,得其要旨。曾任西寧縣知事。善行草書,瀟灑遒勁。與同時人明福所作之畫齊名,人以“冷字明畫”稱之。其子紘玉、繡瑞能傳其家學。有行書軸等傳世。
冷紘玉,名芝嚴,號紘玉,以號行,清中早期膠州人,文煒之子。乾隆43年進士,有《研經堂詩》等傳世。有書名,其字婉轉秀麗,頗有乃父之風。
冷繡瑞,字麟紱,號龍友、軼園,清早期膠州人,冷文煒之子。曾任長蘆、海豐場鹽課大使。工詩,擅行草書。《山左詩抄》載其詩。有行書軸等傳世,字跡秀麗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