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壓

鎖定
冷壓加工的實質是利用金屬塑性變形的特點,使工件表面的微觀凸峯不斷被壓平。凸峯下的金屬不僅下壓,而且還要從凸峯兩側的凹谷擠出,這樣可使微觀不平度減小,從而獲得小的表面粗糙度
中文名
冷壓
外文名
cold pressing
冷壓形式
表面滾壓、表面擠壓加工等
適用材料
聚碳酸脂、聚丙烯等
方    法
在模腔內施高壓制成密實模壓坯料
性    能
提高拉伸強度與彈性模量

冷壓技術介紹

熱塑性塑料在常温(或稍高温)下模壓成型的方法。根據材料特性進行模壓時,不是採用加熱模具,而是將物料在常温放入模腔,施加高壓制成密實的模壓坯料。脱模後再進一步熱處理或化學處理得到最終產品。冷壓成型時,塑料的大分子沿主應變方向,使拉伸強度彈性模量大幅度提高,橫向強度降低。增加保壓時間(15~30s)和提高成型温度可減小由於塑料粘彈性帶來的形變回復。適於冷壓成型的塑料有聚碳酸脂(PC)、聚丙烯(PP)、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 [1] 

冷壓過程

18-1—18-2
18-1—18-2(2張)
冷壓操作要求一台帶有固定裝置特殊冷壓壓力機,如圖18-1所示。使用這個(典型)工作方法,工件(型腔坯料)被固定在精確定型的固定圈中。這有助於控制金屬流動和保證有利的顆粒結構。與偶爾才用一次的所謂的自由冷壓相比,模箍中坯體的密封度有助於冷壓成型的精度。從圖18-1可以很明顯的知道,很容易從模箍中移走冷壓後的坯料。通過在工件下面放置調節塊,然後用兩塊平行件向下冷壓擠壓模箍,就可移出冷壓好的零件。現代冷壓加工都裝備了底部頂出杆,如圖18-2所示的冷壓固定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冷壓好的模腔坯料從模箍中被頂出,模箍牢固地固定在機牀底座上。 [2] 

冷壓加工的形式

1.表面滾壓加工
滾壓加工的基本形式是用滾珠式或滾輪式工具進行滾壓。滾珠或滾輪在壓力的作用下壓向工件表層金屬。
圖4-19是滾壓外圓的示意圖。在加工時滾珠(滾輪)隨工件旋轉,並沿軸向走刀,逐步對整個表面進行加工。圖4-19a所示為單滾珠滾壓工具,滾珠靠彈簧的壓力壓向工件表面,滾珠軸承支承滾珠並隨滾珠轉動。利用彈簧的壓縮比可以調整壓力的大小,並且起緩衝作用。圖4-19b是用硬質合金滾輪滾壓外圓,其效果較好。
圖4-20為滾壓內孔用的雙滾珠內圓滾壓工具,它裝在鏜杆的方槽中。滾珠由兩個軸承支承着,利用中間彈簧可以自由浮動。這種工具可根據孔徑的大小進行調整,改變中間頂杆的長度即可。
滾壓工具對工件所施的力有剛性和彈性兩種形式。剛性的結構比較簡單。彈性的結構則較複雜,但工作時不受機牀運動精度的影響。
滾壓加工的精度可達6~8級,表面粗糙度值為Ra0.4~0.1μm。表面耐磨性疲勞強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產率很高,這是高質量表面加工的有效方法。
2.表面冷作強化
冷作強化加工是利用高速轉盤上的鋼球對工件表面連續衝擊,鋼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表層金屬受到衝壓,從而使表面硬化。應用這種方法對曲軸軸頸的圓角、連桿孔進行強化後,表面粗糙度值可達Ra0.2μm,冷硬層深度為0.4~0.6mm,表面硬度可提高20%,從而增加耐磨性,疲勞極限也增加(15~30)%。
圖4-19—4-21
圖4-19—4-21(3張)
此外,對工件表面進行噴丸處理,也是冷作強化加工方法之一,如曲軸軸頸的噴丸處理,在國外也有研究。
3.表面擠壓加工
表面擠壓加工是用一定尺寸的工具通過被加工孔,依靠塑性變形使孔的直徑擴大,並使孔的表層金屬強化。圖4-21示出擠壓孔的工具,圖4-21a為推擠式,圖4-21b為拉擠式。此外,也有用精密彈珠通過內孔進行擠壓的。孔經過擠壓加工後,表面粗糙度值可達Ra0.4-0.1μm,精度可達7~9級,並可消除孔的錐度及橢圓度,而且可對較硬的鋼材及經過熱處理的孔進行光整加工。擠壓的生產率很高,設備簡單,經濟性好。其缺點是對薄壁零件擠壓容易引起變形。 [3] 

冷壓加工過程優點

冷壓過程是把一個硬化、拋光的冷壓沖模高壓慢速地壓入一個退火、軟工具鋼模具坯料。基本思路是外部形狀(也就是衝孔)比相應的型腔內部形狀更容易加工,有更高的精度。
當正確應用時,冷壓比其他的加工方法,如機加工、電火花加工(EDM)、電鑄澆鑄等有如下的優勢:
①節省時間和成本,尤其是在生產幾個相同的型腔時;
②高精度;
③多腔應用的高重複能力;
④表面質量(不用拋光)高;
⑤無間斷鋼顆粒結構導致模具壽命較長。
因為有了這些優勢,冷壓成功地用於如下領域:
①塑料工業中,特別是多腔注射模和較大單腔注射模;
②橡膠工業中,擠壓模;
③玻璃工業中,製造玻璃模具和裝飾的形狀;
④用於壓擠團煤法的衝制和糖果點心製造法的衝制;
⑤金屬成型工業。 [2] 
參考資料
  • 1.    李恆德.現代材料科學與工程辭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0-211
  • 2.    (德)K.Stoeckhert/G.Mennig.模具製造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353-354
  • 3.    李厚生.內燃機制造工藝學(修訂本):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198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