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冑(讀音為zhòu)是一個漢字,部首為冂 [2]  ,“胄”的異體字 [3] 
本義是古代士兵的頭盔,後與“胄”混用,引申為子孫後代。今以“月”部“胄”為正體字,冃部“冑”為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zhòu
部    首
五    筆
MEF
倉    頡
LWB
鄭    碼
KIAQ
筆    順
251212511
釋    義
帝王的後裔
四角號碼
50227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7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191

文字源流

“冑”(從冃)和“胄”(從月)本為二字。
從“冃”的“冑”字,本義表示古代士兵的頭盔,而從月部“胄”字,本義指表示子孫後代,由於二字(“冑”和“胄”)之下部件“冃”和“月”非常容易混淆,後世二字完全混用,譬如《偏類碑別字.肉部 引〈魏女尚書王僧男墓〉》中作“胄”寫為了“冑” [4] 
現今國家標準統一規範使用月部“胄”為正體字,冃部“冑”為異體字。

基本字義

“胄”的異體字 [3] 
1古代士兵的頭盔。
如:“甲冑”、“介冑”。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
唐·張説《為魏元忠作祭石嶺戰亡兵士文》:“石盡矢窮,旗焚冑落。”
2後代子孫。
如:冑裔,貴冑
《左傳·襄公十四年》:謂我諸戎,是四嶽裔冑也。

常見詞組

冑裔,貴冑,甲冑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直祐切《韻會》《正韻》直又切,𠀤音宙。《説文》兜鍪。從冃,由聲。《徐曰》介冑字從冃,冃音冒。《詩·魯頌》公徒三萬,貝冑朱綅。《韻會》或作𩊄,亦作䩜。《荀子·議兵篇》冠䩜帶劒。《正韻》冑與胄子之胄不同。經典多混,傳寫譌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