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再發新星

鎖定
再發新星是一類曾被人類觀測到多次爆發的新星,屬於激變變星。再發新星與經典新星一樣,它們在爆發中向太空拋出的一層物質可以被利用分光設備探測到,而矮新星沒有表現出這種行為。再發新星在銀河系中的分佈與新星相似,有向銀心方向集聚的趨向,同屬於盤星族。
中文名
再發新星
外文名
recurrent nova
分    類
盤星族

目錄

再發新星簡介

再發新星約每隔幾十至上百年年爆發一次,其爆發時在可見光波段的光度變幅為7~9等,小於一般新星的變幅(超過9個星等);但爆發之前,再發新星的光度通常比新星強,絕對目視星等約2~3等(新星只有約4~5等)。再發新星的光變曲線頁與經典新星的十分相似,人們只有在觀察到一顆新星出現幾次爆發時才能確定其為再發新星。再發新星每次爆發釋放10~10J的能量,約拋射出10太陽質量(約2×10t)的物質,較經典新星損失的質量少。

再發新星爆發過程

再發新星的爆發一般發生於一些熱簡併矮星的深層大氣內:矮星通過吸積過程在其赤道及周圍形成一個富氫殼,不斷累積的吸積能及收縮能使該氣殼的温度逐漸升高至臨界值,使其中開始劇烈的熱核反應,並以熱核逃逸的形式釋放能量,光度劇增。最終,外層氣殼在爆發中被拋向星際空間,而內層大氣則向內收縮、光度降低,使恆星迴到相對穩定的狀態。但觀測發現,當再發新星的光度降到極微弱時,仍不時有較小規模的爆發活動。

再發新星分類

世界上已觀測到超過10顆再發新星,它們分為至少兩種類型:
  1. 天蠍座U,南冕座V394或LMC 1990#2。這種類型的再發新星是一類由於被附近的一顆高、高密度的作為伴星白矮星吸收了大量物質,而失去自身表面的大部分大氣層的伴星。
  2. 蛇夫座RS北冕座T。一顆紅巨星與一顆高密度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它的爆發是由於白矮星吸引的作為核燃料的伴星的物質出現了熱失控而造成的,爆發在紅巨星外大氣內出現。

再發新星數量

有證據表明所有經典新星都是再發新星。如果新星只爆發一次,以銀河系每年出現25顆新星計算,銀河系誕生以來大約應有2×1011顆恆星經歷了新星爆發,這跟銀河系恆星總數相當。但大多數恆星質量較小,演化緩慢,還不可能演變成新星,只有在每顆新星重新爆發很多次的情況下,才能與平均每年出現的新星數目相符。經典新星可能是爆發週期很長的再發新星,因此只觀測到一次爆發。
再發新星很難説有什麼週期,而且各顆再發新星也都不一樣。短的只有幾年,如蛇夫座的V1195再發新星,曾在1956和1959年兩次爆發,但近幾十年來卻“沉默不語”了。獵户座的V529已是三度爆發了,時間分別是1667年、1740年和1894年。都已經爆發過四五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