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鎖定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是公元815年作者被貶赴任途中對其摯友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所作的深情回答。全詩結構嚴密緊湊,行文流暢,用典貼切自然,詩情厚重凝練,深切悲怨,動人心魄,感人肺腑,體現了作者與友人患難與共的真摯情誼。
作品名稱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題    材
酬贈詩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作品原文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1]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註釋譯文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詞句註釋

⑴連州:今廣東連縣(連州市)。柳柳州:柳宗元。
⑵湘:湘水(湘江),在湖南。
⑶黃丞相:西漢時賢相黃霸,受漢宣帝信任,曾兩度出任地近長安的潁川太守,結果清名滿天下。
⑷三黜:三貶。柳士師:柳下惠。士師,獄官。《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魯人。居處曰柳下,死後諡號惠。
⑸斷猿:形容猿聲淒厲,聞之使人斷腸。
⑹桂江:即灕江,此處指柳宗元將要前往的柳州。連山:指詩人所往之地連州。
⑺有所思:古樂府篇名,漢歌十八曲之一,原詩本為情詩,這裏用以喻指詩人與友人不忍離別的情狀。 [2-3]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白話譯文

被貶出京城十年後,我們二人同時接召赴京,卻同時再被貶往邊荒之地,同行千里渡過湘水後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雖是再次充任連州刺史,卻與西漢黃霸兩任潁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嘆不如三次被貶黜的柳下惠。想要歸去的目光隨着北歸的大雁消失在天邊,心中愁腸百結之時卻又聽到了淒厲的猿啼。柳州和連州有桂江相連,每當桂江向東流經連山之下時,我將和你相互凝望,低頭吟誦《有所思》。 [3]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創作背景

劉禹錫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他和他的摯友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革新活動,被貶放湖湘遠郡。是年正月剛得召還長安,時僅一月,因遊玄都觀,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觸怒權貴,又被排擠到更加荒遠的嶺南州郡去。而柳宗元這時也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兩人同出長安南行,到衡陽分手,柳宗元作《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贈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則是對柳宗元詩所作的回答。 [3]  [4]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作品鑑賞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文學賞析

這首《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載於《全唐詩》卷三六一。開頭一、二兩句,寥寥幾筆,就把劉柳二人屢遭挫折的經歷勾畫出來了。對起述事,句穩而意深,為下文的展開,創造了條件,可謂工於發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劉禹錫初次遭貶,即謫為連州刺史,途中追貶為朗州司馬。此時再貶連州,所以叫做“重臨”。關於這次“重臨”州政的狀況,詩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漢時有個賢相黃霸,兩度出任潁川太守,清名滿天下;而劉的“重臨”,則是揹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帶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這是積毀銷骨的迫害。詩人通過“事異”兩字把互相矛盾的情況扭合到一起,帶有自嘲的口氣,暗含對當政者的不滿和牢騷。下一句,詩人又用了春秋時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為“士師”(獄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貶黜,這裏用以比作同樣“三黜”過的柳宗元。同時也暗示他們都是因堅持正確的政見而遭打擊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謂天衣無縫。“名慚”,是對劉柳齊名自愧不如的謙詞,表示了對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聯五、六兩句,將筆鋒從往事的縈迴折入眼前的別況。“歸目並隨回雁盡”句,把兩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時的情景描繪得多麼有情有致:兩位遷客並影荒郊,翹首仰望,他們深情的目光注視着北迴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際消失。一個“並”字,一個“盡”字,寫得十分傳神,把他們共同的望鄉之情極為悽惋地傳達出來了。“愁腸”句,從張説“津亭拔心草,江路斷腸猿”詩中化出。心已傷楚,更不堪斷斷續續催人淚下的哀猿悲啼。詩人以“回雁”、“哀猿”襯托別緒,詩境也變而淒厲了。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經營處,真足以搖盪人心。
“桂江”兩句,設想別後,以虛間實,筆姿靈活。“桂江”和“連山”並無相連之處,因此這裏並不是實説桂水東過連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把這東西遠隔的兩地聯繫起來。原來連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長吟遠慕的無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樂府篇名,這裏出現,語意雙關。最後兩句,一縱一收,轉折於空際,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與杜甫的“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秋興八首》之六)相似。不過杜詩抒發的是個人對雲山萬里的故國的懷念,這裏則用“相望”二字,把這一對志同道合又遭隔別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誼,從彼此兩方寫出,與杜詩不盡相同,而有襲故彌新之妙。寄離情于山水,同悵望以寫哀,詞盡篇中,而意餘言外,既深穩又綿渺,不愧大家筆墨。 [4]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柳士師事甚切。
唐詩評選》:字皆如濯,句皆如拔,何必出沈、宋下?“長吟有所思”五字一氣。“有所思”,樂府篇名,言相望而吟此油也,於此可得七言命句之法。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永貞元年,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以附王叔文,皆貶。至元和十年,例召至京師,又皆出為刺史,此詩乃二公至衡陽,水陸分路,因而有贈有酬也。一解四句,凡寫四事:一寫十年重貶,是傷仕宦顛躓;二寫千里又分,是悲知己隔絕;三寫坐事重大,未如穎川小過;四寫不曾自失,無異柳下不浼。最為曲折詳至也(首四句下)。五、六為衡陽寫景,此是二人分路處。七為桂江寫景,此是二人相望處也(末四句下)。
《唐詩貫珠》:一、二對起,上下有情。三、四典瞻工切。五、六沉着,名家不同。
唐詩別裁》:再授(“重臨事異”句下)。至衡陽而北望也(“歸目並隨”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紀昀:此酬柳子厚詩,筆筆老健而深警,更勝子厚原唱。七句綰合得有情。 [5]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作者簡介

劉禹錫像 劉禹錫像 [6]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