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再剖

鎖定
人們在生活中時常能夠感到一種觸壓,如晨霧一樣罩在我們周身,或淡或濃。它可能來自於社會,也可能來自人們的心靈。
自我意識是每一個追求人格完整的人所持有的品性,它面向心靈。心靈的生活是永恆的,是不同時代的人必然共同經歷的過程。
徐志摩是追求個性解放的典範,他對於個性束縛最為敏感。各個社會對其每個成員的心靈都會有抑制甚至壓迫,不同的社會會程度不同。而對於每個個體來説,獲得心靈自由都是一場莊嚴而深刻的鬥爭。在現實生活的種種重壓下,徐志摩也要尋找自我了:“我要孤寂”,孤寂是直驅心靈的道路,而心靈像蝸牛那樣早已“蜷縮在殼內”了。
中文名
再剖
創作年代
民國時期
作    者
徐志摩
作品體裁
散文

再剖作品原文

你們知道喝醉了想吐吐不出或是吐不爽快的難受不是?這就是我現在的苦惱;腸胃裏一陣陣的作惡,腥膩從食道里往上泛,但這喉關偏跟你彆扭,它捏住你,逼住你,逗着你——不,它且不給你痛快哪!前天那篇“自剖”,就比是哇出來的幾口苦水,過後只是更難受,更覺着往上冒。我告你我想要怎麼樣。我要孤寂:要一個靜極了的地方——森林的中心,山洞裏,牢獄的暗室裏——再沒有外界的影響來逼迫或引誘你的分心,再不須計較旁人的意見,喝彩或是嘲笑;當前唯一的對象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你的本性。那時它們再不會躲避,不曾隱遁,不曾裝作;赤裸裸的聽憑你察看、檢驗審問。你可以放膽解去你最後的一縷遮蓋,袒露你最自憐的創傷,最掩諱的私褻。那才是你痛快一吐的機會。
但我現在的生活情形不容我有那樣一個時機。白天太忙(在人前一個人的靈性永遠是蜷縮在殼內的蝸牛),到夜間,比如此刻,靜是靜了,人可又倦了,惦着明天的事情又不得不早些休息。啊,我真羨慕我台上放着那塊唐磚上的佛像,他在他的蓮台上瞑目坐着,什麼都搖不動他那入定的圓澄。我們只是在煩惱網裏過日子的眾生,怎敢企望那光明無礙的境界!有鞭子下來,我們躲;見好吃的,我們唾涎;聽聲響,我們着忙;逢着痛癢,我們着惱。我們是鼠、是狗、是刺蝟、是天上星星與地上泥土間爬着的蟲。哪裏有工夫,即使你有心想親近你自己?哪裏有機會,即使你想痛快的一吐?
前幾天也不知無形中經過幾度掙扎,才嘔出那幾口苦水,這在我雖則難受還是照舊,但多少總算是發泄。事後我私下覺着愧悔,因為我不該拿我一己苦悶的骨鯁,強讀者們陪着我吞嚥。是苦水就不免燻蒸的惡味。我承認這完全是我自私的行為,不敢望恕的。我唯一的解嘲是這幾口苦水的確是從我自己的腸胃裏嘔出——不是去髒水桶裏舀來的。我不曾期望同情,我只要朋友們認識我的深淺——(我的淺?)我最怕朋友們的容寵容易形成一種虛擬的期望;我這操刀自剖的一個目的,就在及早解卸我本不該扛上的擔負。
是的,我還得往底裏挖,往更深處剖。
最初我來編輯副刊,我有一個願心。我想把我自己整個兒交給能容納我的讀者們,我心目中的讀者們,説實話,就只這時代的青年。我覺着只有青年們的心窩裏有容我的空隙,我要偎着他們的熱血,聽他們的脈搏。我要在我自己的情感裏發見他們的情感,在我自己的思想裏反映他們的思想。假如編輯的意義只是選稿、配版、付印、拉稿,那還不如去做銀行的夥計——有出息得多。我接受編輯晨副的機會,就為這不單是機械性的一種任務。(感謝晨報主人的信任與容忍),晨報變了我的喇叭,從這管口裏我有自由吹弄我古怪的不調諧的音調,它是我的鏡子,在這平面上描畫出我古怪的不調諧的形狀。我也決不掩諱我的原形:我就是我。記得我第一次與讀者們相見,就是一篇供狀。我的經過,我的深淺,我的偏見,我的希望,我都曾經再三的聲明,怕是你們早聽厭了。但初起我有一種期望是真的——期望我自己。也不知那時間為什麼原因我竟有那活稜稜的一副勇氣。我宣言我自己跳進了這現實的世界,存心想來對準人生的面目認他一個仔細。我信我自己的熱心(不是知識)多少可以給我一些對敵力量的。我想拼這一天,把我的血肉與靈魂,放進這現實世界的磨盤裏去捱,鋸齒下去拉,——我就要嘗那味兒!只有這樣,我想才可以期望我主辦的刊物多少是一個有生命氣息的東西;才可以期望在作者與讀者間發生一種活的關係;才可以期望讀者們覺着這一長條報紙與黑的字印的背後,的確至少有一個活着的人與一個動着的心,他的把握是在你的腕上,他的呼吸吹在你的臉上,他的歡喜,他的惆悵,他的迷惑,他的傷悲,就比是你自己的,的確是從一個可認識的主體上發出來的變化——是站在台上人的姿態,——不是投射在白幕上的虛影。
並且我當初也並不是沒有我的信念與理想。有我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則。有我愛護的事物,也有我痛疾的事物。往理性的方向走,往愛心與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往健康快樂的方向走,往生命,更多更大更高的生命方向走——這是我那時的一點“赤子之心”。我恨的是這時代的病象,什麼都是病象:猜忌、詭詐、小巧、傾軋、挑撥、殘殺、互殺、自殺、憂愁、作偽、骯髒。我不是醫生,不會治病;我就有一雙手,趁它們活靈的時候,我想,或許可以替這時代打開幾扇窗,多少讓空氣流通些,濁的毒性的出去,清醒的潔淨的進來。
但緊接着我的狂妄的招搖,我最敬畏的一個前輩(看了我的吊劉叔和文)就給我當頭一棒:……既立意來辦報而且鄭重宣言“決意改變我對人的態度”,那麼自己的思想就得先磨冶一番,不能單憑主覺,隨便説了就算完事。迎上前去,不要又退了回來!一時的興奮,是無用的,説話越覺得響亮起勁,跳躑有力,其實即是內心的虛弱,何況説出衰頹懊喪的語氣,教一般青年看了,更給他們以可怕的影響,似乎不是志摩這番挺身出馬的本意!……
迎上前去,不要又退了回來!這一喝這幾個月來就沒有一天不在我“虛弱的內心”裏迴響。實際上自從我喊出“迎上前去”以後,即使不曾撐開了往後退,至少我自己覺不得我的腳步曾經向前挪動。今天我再不能容我自己這夢夢的下去。算清虧欠,在還算得清的時候,總比窩着混着強。我不能不自剖。冒着“説出衰頹懊喪的語氣”的危險,我不能不利用這反省的鋒刃,劈去糾着我心身的累贅、淤積,或許這來倒有自我真得解放的希望?
想來這做人真是奧妙。我信我們的生活至少是復性的。看得見,覺得着的生活是我們的顯明的生活,但同時另有一種生活,跟着知識的開豁逐漸胚胎、成形、活動,最後支配前一種的生活比是我們投在地上的身影,跟着光亮的增加漸漸由模糊化成清晰,形體是不可捉的,但它自有它的奧妙的存在,你動它跟着動,你不動它跟着不動。在實際生活的匆遽中,我們不易辨認另一種無形的生活的並存,正如我們在陰地裏不見我們的影子;但到了某時候某境地忽的發見了它,不容否認的踵接着你的腳跟,比如你晚間步月時發見你自己的身影。它是你的性靈的或精神的生活。你覺到你有超實際生活的性靈生活的俄頃,是你一生的一個大關鍵!你許到極遲才覺悟(有人一輩子不得機會),但你實際生活中的經歷、動作、思想,沒有一絲一屑不同時在你那跟着長成的性靈生活中留着“對號的存根”,正如你的影子不放過你的一舉一動,雖則你不注意到或看不見。
我這時候就比是一個人初次發見他有影子的情形。驚駭、訝異、迷惑、聳悚、猜疑、恍惚同時並起,在這辨認你自身另有一個存在的時候。我這輩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衝,一時踹入一個泥潭,一時踏析一支草花,只是這無目的的奔馳;從哪裏來,向哪裏去,現在在那裏,該怎麼走,這些根本的問題卻從不曾到我的心上。但這時候突然的,恍然的我驚覺了。彷彿是一向跟着我形體奔波的影子忽然阻住了我的前路,責問我這匆匆的究竟是為什麼!
一稱新意識的誕生。這來我再不能盲衝,我至少得認明來蹤與去跡,該怎樣走法如其有目的地,該怎樣準備如其前程還在遙遠?
啊,我何嘗願意吞這果子,早知有這多的麻煩!現在我第一要考查明白的是這“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再決定掉落在這生活道上的“我”的趕路方法。以前種種動作是沒有這新意識作主宰的;此後,什麼都得由它。
四月五日

再剖作品賞析

人們在生活中時常能夠感到一種觸壓,如晨霧一樣罩在我們周身,或淡或濃。它可能來自於社會,也可能來自人們的心靈。
自我意識是每一個追求人格完整的人所持有的品性,它面向心靈。心靈的生活是永恆的,是不同時代的人必然共同經歷的過程。
徐志摩是追求個性解放的典範,他對於個性束縛最為敏感。各個社會對其每個成員的心靈都會有抑制甚至壓迫,不同的社會會程度不同。而對於每個個體來説,獲得心靈自由都是一場莊嚴而深刻的鬥爭。在現實生活的種種重壓下,徐志摩也要尋找自我了:“我要孤寂”,孤寂是直驅心靈的道路,而心靈像蝸牛那樣早已“蜷縮在殼內”了。
現實生活,不論是社會的還是人生的,也不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最後都直接作用於心靈,排擠它,壓迫它,似乎要把它趕入實際生活的最狹小角落。人們勞於各種瑣碎的事務,沒有自由的時間直面自己的性靈,沒有自由的空間讓心靈馳騁。社會中的人簡直要變成一架機械的工具了,做着早已規定好的動作。交際,不是出於人們的愛好,不是出於人們內心的敬仰或同情,不是出於繽紛的性靈的交流,而是出於生活的逼迫——不得不去交際。在這種交際中,人往往不得不卑躬屈膝,人格被一次次地傷害着——最終將變成一具麻木的行屍。
當人們掙扎着偶而直面自己的心靈時,可能會自卑,會感到在這樣的生活裏,人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奈,人們“是鼠、是狗、是刺蝟,是天上星星與地上泥土間爬着的蟲”。
既然是生命,那麼什麼也阻止不了它的生長。性靈,即使被迫在最底最狹的角落,也要萌動它對自然的嚮往。
徐志摩的追求更是執著,他榮於自己的原形,榮於自己那跳動不息的性靈:“我就是我。”然而,他的周圍畢竟走着一批沒有個性的同類,他們被流行的色流行的聲徹底淹沒了。他們的單聲單色不僅單調了這世界,也抑制了個性的生長。徐志摩正是在文中呼喊:“循着你的性靈吧!”
可是在現實中,那一汪執著,“往理性的方向走,往愛心與同情的方向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往健康快樂的方向走,往生命,更多光大更高的生命方向走”,卻不覺得腳步曾經向前挪動,猶如置身於夢中。理想之於現實,總有錯位,總有衝突。
迷惘與醒悟是每個人,尤其青年人,必然經受的心靈過程。沒有迷惘與醒悟,人們的生命就不會有昇華。有時,人們的感覺是一夢方醒;有時,人們忽然就看見了一些與之朝夕相處卻視而不見的東西;有時,人們霎時間感受了某種至真的真情;有時,人們豁然明白了一條道理;……有時,人們會歇足自問:“我們正在做着什麼?我們所來何方、所去何處?”——其實徐志摩也在這樣自問。
作者在文中,乾脆找一個靜極了的地方——“森林的中心,山洞裏,牢獄的暗室裏——再沒有外界的影響來逼迫或引誘你的分心,再不須計較旁人的意見,喝彩或是嘲笑;當前唯一的對象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感情,你的本性。……你可以放膽解去你最後的一縷遮蓋,袒露你最自憐的創傷,最掩諱的私褻”。
然而,那也不是理想。人活着不是為了反省的,雖然有時需要,人畢竟要穿上衣服,人畢竟要走出森林,人要實踐自己的性靈。徐志摩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有他無法排遣的苦悶,但是,每一個性靈的人都面臨一個在現實中如何運作理想的問題,人畢竟要物理地直接作用於這世界。人畢竟會“倦”的,還要“惦着明天的事情”。人得用理性來調和性靈與現實。這一點,不僅是個欣賞問題,而且更是一個現實問題。相比之下,徐志摩是唯靈的。但現實不會容忍性靈全面地伸展,從來不會。徐志摩説忽然發現了自己另一面生活:性靈的或精神的生活,其實,縱觀其一生,他所發現的那一面生活正是他所謂“顯明”的生活。他一生自我意識、性靈意識極強,倒是在現實生活裏,他卻拙拙不適。性靈的生活是勿需斟酌其始終與方向的,儘可以任其自然任其秉性生成、蔓延,自會有它合邏輯處,自會有它合自然處。但每一個實體的人,其實際生活必須使其意志與現實有一定程度的適應,否則,其前進的阻力甚至能窒息其實際生活乃至精神生活。
但在那個年代,現實的社會生活與人的自然的性靈相距太遠了,正如魯迅先生所説,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如果苟且偷生,滿足於飯飽茶足也罷了,偏偏徐志摩是一個性靈茂盛的人,一個自我意識極濃的人,一個人格尊嚴不容貶抑的人。他執刀自剖,剖的是自己,更是他置身於其中的那個黑暗的社會。
每一個藝術家的身體裏都流淌着他那個時代的血液。徐志摩通過自剖來剖析社會,剖析那個時代的病象:“猜忌、詭詐、小巧、傾軋、挑撥、殘殺、互殺、自殺、憂愁、作偽、骯髒”。而且,徐志摩也是自覺地去反映同時代人的精神面貌的:“我要在我自己的情感裏發見他們的情感,在我自己的思想裏反映他們的思想。”可以説,反映時代聲音是每一個正直的藝術家自覺自願的創作態度。

再剖作者簡介

徐志摩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30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1月19日在濟南附近因飛機失事身亡。 [1] 
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