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鳴器官

鎖定
共鳴器官包括全部發聲系統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竇。
中文名
共鳴器官
外文名
Resonance organ
主要器官
胸腔、口腔和頭腔
共鳴原理
波長共振

共鳴器官簡介

三大器官:人體的共鳴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三大共鳴腔體。胸腔包括喉頭以下的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頭腔包括鼻腔、上頜竇、額竇、蝶竇等。在歌唱中,由於音的不同,使用這些共鳴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來説,唱低音時,胸腔共鳴發揮最大,唱中音時口腔共鳴應用較多,而唱高音時主要是靠頭腔共鳴發揮作用了。如果我們能正確、合理地運用好這些共鳴腔體,並相互協調配合好,那我們就能獲得圓潤、悦耳、豐滿、動聽的歌聲。
分組:以軟齶為界限分為兩組:鼻腔、鼻竇和鼻咽腔稱為上部共鳴器;胸腔、喉腔、口腔稱為下部共鳴器。高音以上部共鳴器為主,低音以下部共鳴器為主。各共鳴腔又根據體積的固定性和靈活性,分為可調節共鳴器(咽腔和口腔)和不可調節共鳴器(鼻腔、鼻竇、胸腔)。其中共鳴作用最大的部位是聲帶以上形似喇叭的共鳴腔,即聲道。

共鳴器官相關概念

共鳴器官共鳴

共鳴原是物理學上的名詞,當存在介質時,就會有波長長短不同的機械波,而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波長稱為聲音,過短的波長,人難以聽到的稱為超聲波,過長的波長,人類沒有能力聽到的則稱為次聲波。當機械波遇到一個適合它波長的空間時,就會產生共振作用,而發出比原音波更洪亮的聲音,此種現象,稱之為共鳴。

共鳴器官人聲波長

人聲波長的長短決定於聲帶的長短。當肺氣壓上升,衝擊聲帶,造成聲帶三度空間的活動及聲門的閉合,成為素音(phoneme),而素音經過了共鳴腔體,才能發出聲音。換句話説,就是素音要經過各種“格式”(Formant)以後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一般語言的發音共鳴腔選擇波長要經由:
(1)舌頭位置與形狀、(2)上下顎的空間大小、(3)喉頭的升降、 (4)兩唇的形狀和長短,來選取適當的共鳴波長,稱之為“語言的格式”(Format)。至於歌唱聲音的共鳴腔體則比語言發音的共鳴腔體要多,構造也極為複雜。由於發聲的共振體是全身,所以身體各部分的腔穴可能都是共鳴器官,它的位置在聲帶上面,主要包括竇、鼻、咽、口、喉等腔體。而在聲帶下面的主要是胸腔。

共鳴器官共鳴原理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共鳴腔,在聲帶以上的,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連接起來組成類似管樂器的管子部分,形成共鳴管,此共鳴管出口部分鼻腔和口腔,形似喇叭。咽腔部分不但可以擴大和縮小,還可以拉長和縮短,形似長號的伸縮管部。該共鳴腔的調節性變化,可使聲帶發出的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發低音時聲道拉長,長波成分擴大;發高音時則縮短,短波成分擴大。這樣,由於聲道的不同調節,使人的歌聲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有時火熱奔放(低音),有時冰涼空靈(高音)。由喉部發出來的原音如果脱離共鳴器官——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等,單純的喉原因是微弱無力的,就好象軍號一樣,號聲之所以大,是由於喇叭共鳴的作用。如果去掉喇叭,單吹號嘴則聲音是很弱而不好聽的。人聲共鳴的原理就象號嘴和喇叭共鳴的關係一樣。有人把人的共鳴器官叫做口咽喇叭,是有道理的。但比管樂器的喇叭構造複雜得多,它可以拉長縮短,共鳴聲腔可變大變小。

共鳴器官基本類型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根據人聲發音的部位不同,人聲共鳴可分成頭腔共鳴、口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三種類型。
頭腔共鳴
即鼻腔共鳴,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竇等。因為正確的鼻腔共鳴,歌唱位置主要在頭部,因此聲樂藝術叫做頭腔共鳴,事實上頭部本身內裝腦髓沒有腔體,實體並不起共鳴作用。“頭腔共鳴”不過是歌唱者的自我感覺而已。鼻腔位置很具體,是歌唱發音中最重要的共鳴體,它使聲音冰涼空靈。
口腔共鳴
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中音共鳴作用在口腔系統。它使聲音、音色和諧、字音親切。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它作為語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於共鳴器官的作用。口腔共鳴比較原始,歌唱時必須輔以其他共鳴作用才能改善其音色,否則沒有藝術表現力。
胸腔共鳴
包括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胸腔共鳴作用時,胸部有明顯感覺,它使聲音洪亮、熱烈、火熱,為低音共鳴作用。一般用於中低音聲部及某些男高音,其他男、女高音則不常用或不用。(但隨着現在聲樂理論的發展,趨向於無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都最好有胸腔共鳴,有了胸腔共鳴,聲音會更熱情、更優美)戲曲中稱之為“膛音”。

共鳴器官歌唱共鳴

共鳴器官簡介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歌唱的聲音要有比較寬廣的音域,要有相當響亮的音量,要有表達歌曲感情的各種聲音色彩。這些除了要靠正確的氣息控制,正確的發聲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確掌握人體對發聲的共鳴作用。共鳴能夠形成的聲音質量變化,要比聲帶自身的發聲能量大得多。當某個物體發出機械波時,影響到周圍的其他物體,從而增強了原物體機械波的強度,形成了共鳴現象。歌唱的共鳴就是指歌唱發聲時,由於氣息到達聲帶而發出的機械波同時引起了人體內其他各共鳴腔體產生機械波共振的現象。由於共鳴時產生的泛音與聲帶發出的音組成複音,因此,它使聲音得到了美化,達到宏亮、豐滿、悦耳、動聽的效果。人的聲帶是極短的機械波發生體,它發出的聲音是微小的,全靠人體許多天然的共鳴腔體(如胸腔、咽腔、頭腔等)將它擴大,這些共鳴腔體可以調節聲帶所發聲音的大小、波長長短上的變化,並能調整其節奏。
在歌唱發聲時,應用混合共鳴的方法,掌握好共鳴在各聲區裏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聲音獲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時頭腔共鳴應加強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時,聲音要求圓潤、流暢,口腔共鳴應多一些,胸腔、頭腔共鳴也要有;唱低音時聲音火熱、熱烈,以胸腔共鳴為主體,摻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這樣才能在換聲區發聲時,不發生明顯的痕跡。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共鳴器官方法

歌唱發聲時,應隨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變化,適當地調節那些可調節的共鳴腔體。一般來説,中音的共鳴區是分佈在口腔,低音的共鳴區分佈在胸腔。但這樣的分佈並不是説可以將各個共鳴腔孤立地來用,而是應當使所有的共鳴腔體連成一體,即所謂形成“整體共鳴”。整體共鳴就是胸、口、頭腔共鳴的混合使用。
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遵循漸進的原則,從中間往兩頭髮展,即從口腔到頭腔和胸腔,不能急於求成。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獲得歌唱各種共鳴的方法。
口腔共鳴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嚨發出後第一個共鳴區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打開,笑肌微提,下齶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齶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着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齶前部集中反射,這個硬齶前部我們也叫硬口蓋,這種口腔共鳴效果好,集中,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繫,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口腔共鳴要有聲音的“點”和“心”(即共鳴焦點),首先必須使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唇、齒、牙、舌以及相適應的咽、喉自然地鬆開,會厭輕輕抬起,以使咽、喉、腔通暢,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積極堅硬,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
頭腔共鳴
我們常常把頭腔共鳴稱之為頭聲。頭腔共鳴是我們聲音中的一個成份。它使聲音冰涼空靈,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幾乎決定了聲音所能擴展的最高音。頭腔共鳴是由於聲音的波長到達了頭部上前方的蝶竇空間而產生的。蝶竇位於鼻孔上,是比較小的結構空間,獲得頭腔共鳴必須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具體方法是:把口腔內聲波在硬齶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後移,下齶放下,軟齶和小舌頭儘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着上齶骨而傳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竇等,這種共鳴效果冰涼,豐富,富有冷感。當然要取得良好的頭腔共鳴是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呼吸點、發聲點和共鳴位置點這三者協調運動的基礎之上的。
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運用比較多,也常常在各個聲部運用。實際上在我們每個聲部的所有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使得聲音火熱、熱烈,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移向下齒背上,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並繼續繼續傳送到胸部會引起共鳴。胸腔共鳴的練習一定要注意鬆弛,千萬不要過分地追求胸腔共鳴而去壓迫喉頭。

共鳴器官腔體運用

共鳴器官 共鳴器官
從低音唱到高音,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上是相互聯繫又不完全相同的。低聲區運用胸聲較多,中聲區也就是自然聲區,唱這個聲區時,口腔共鳴是主要的,胸部不像唱低音時有那麼明顯的感覺。而唱高音時,就要用上頭腔共鳴,這時,我們要注意打開口腔,提起上口蓋,這就是頭腔共鳴在起作用。總之,不論是唱哪個聲區,三個共鳴腔體都在起作用,只是不同的聲區,其主要的共鳴腔體又有所不同。

共鳴器官練習

“哼鳴”時,雙唇微微閉住,口腔內越空越好,鼻、咽腔打開,把氣息的通道留得越寬越好,然後讓氣息順利經過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進入頭部會的蝶竇處,蝶竇處的感覺就是我們前額的眉心處。這個發出“哼鳴”的眉心處就是我們要找的頭腔共鳴。
為了使三個共鳴腔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歌唱共鳴的整體性,在訓練時,還可以選擇三個有連帶關係的母音組進行練習。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空間比較大,聲音較能通暢地進入各個共鳴腔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