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安瓜片茶

鎖定
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在唐代被稱為“廬州六安茶”;在明代被稱為“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是一種片狀烘青綠茶。
中文名
六安瓜片茶
別    名
齊雲瓜片茶
產    地
安徽省六安市
特    點
成品茶形如瓜子

六安瓜片茶產品簡介

六安瓜片,又稱“齊雲瓜片茶,是中國著名綠茶品種之一,產於安徽省六安市。因成品茶形如瓜子,故取名“瓜片”。六安瓜片茶是“茶之極品”,明朝列為貢茶。

六安瓜片茶瓜片形狀

是一種片狀烘青綠茶,因產地不同,各有特色。其中以金寨縣齊雲山出產的“瓜片”品質最佳。齊雲山區峯巒巍峨,樹木葱蘢,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宜於茶樹的生長。這裏所出產的瓜片茶外形平展,茶芽肥壯,葉緣微翹,葉質柔軟,大小勻整;色澤翠綠有光,香氣清高,滋味鮮醇,回味甘美,湯色清澈晶亮,葉底嫩綠。齊雲山產茶又有“內山”和“外山”之別,“內山”是指黃石、裏衝等地,“內山”茶優於“外山”茶。

六安瓜片茶採製加工

與一般供青綠茶有所不同,採摘期一般在“穀雨”前後。採摘時須待頂芽開展,嫩葉生長成熟,這樣可使茶中有益成分含量提高。
六安瓜片茶的加工技藝精細。採摘回的茶葉要經“扳片”(即將芽、葉、莖拆散),然後分別炒制,以使產品葉質均一,烘焙均勻。殺青要經過“頭鍋”、“二鍋”兩次完成,但不經“揉捻”。烘製、挑揀後即可趁熱密封包裝。這種茶的頂芽製品叫“銀針”;第一葉製品稱“瓜片”;第二、三葉製品稱“梅片”;嫩莖製品叫“針把”,是副品茶。

六安瓜片茶歷史底藴

早在唐代,《茶經》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啓在其著《農政全書》裏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 [1]  明代李東陽、蕭顯、李士實3名士在《詠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風自六安”、“陸羽舊經遺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評價;“六安瓜片”在清潮被列為“貢品”;大文學家曹雪芹曠世之作《紅樓夢》,竟有80多處提及。到了現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臨終前還念嘮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
“六安瓜片”馳名古今中外
,還得惠於其獨特的產地工藝和品質優勢。主產地是六安市裕安區、金寨縣,這裏地處大別山北麓,高山環抱,雲霧繚繞,氣候温和,生態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綠色飲品。同時,“六安瓜片”的採摘也與眾不同,茶農取自茶枝嫩梢壯葉,因而,葉片肉質醇厚,營養最佳,是我國綠茶中去梗去芽的片茶。“六安瓜片”炒制工具是原始生鍋、芒花帚和慄炭,拉火翻烘,人工翻炒,前後達841次,茶葉單片不帶梗芽,色澤寶綠,超潤有霜,形成湯色澄明綠亮、香氣清高、回味悠長等特有品質。正因為如此,“六安瓜片”茶既是消暑解渴的飲品,又是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的良藥,更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勞的保健佳品.
瓜片茶是綠茶中的名品
由於產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它“只聞其名,未見其容”。綠茶按外形區分,可有7種,一是扁平挺直狀的,如西湖龍井;二是芽茸狀的,如碧螺春;三是芽苞狀或芽尖狀的,如黃山毛峯、信陽毛尖;四是圓珠狀的,如平水珠茶;五是眉條狀的,如屯綠;六是針狀的,如南京雨花茶;還有一種便是片狀的,其代表品種就是六安瓜片了。
顧名思義,六安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縣,外形似瓜子,呈片狀。實際上這句話還不夠準確,六安瓜片的真正產地的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以金寨縣齊雲山鮮花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高,故又稱“齊雲名片”。而之所以稱“六安瓜片”,主要是因為金寨和霍山兩縣舊時同屬六安州。這個地區位於皖西大別山區,山高林密,雲霧瀰漫,空氣濕度大,年降雨量充足,具備了良好的產茶自然環境。更為奇特的是,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雲集在這裏,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利於茶樹生長。

六安瓜片茶產茶歷史

史書記載,六安茶始於唐代,揚名於明清,曾一度作為貢品,獻於宮廷,明朝聞尤《茶箋》一書稱:“六安精品,入藥最佳”。解放後,三次被評為國家優質名茶,出口到香港等地。據周恩來總理的衞士喬金旺回憶,總理病重期間,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辦公廳的人費了很大周折,才滿足了他老人家的心願。喝過茶後,總理解釋説,抗戰初期,新四軍軍長葉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這種茶,就好像看到了葉挺將軍。可見六安瓜片在兩人心中的位置。
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湯色翠綠明亮 [2]  ,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良的品質,緣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採製加工過程。瓜片的採摘時間一般在穀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制“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杭州龍井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