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安王漢墓

鎖定
作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安徽六安王漢墓堪比著名的馬王堆漢墓,備受海內外關注,高鐵項目建設也為保護區文物“讓道”。但時隔三年多,耗費4000萬元繞道的高鐵早已通車,而寄託各界厚望的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卻停滯不前,成了“爛尾”工程,令人揪心。不僅當初計劃修建的博物館成為畫餅,而且大量珍貴文物仍浸泡在黴變的淤泥堆中不知歸處。
中文名
六安王漢墓
地    位
“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現    狀
“爛尾”工程
墓    主
六安王

目錄

六安王漢墓簡介

該墓位於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行政村長崗自然村境內,為一南北並列雙冢墓。墓室形制為“黃腸題湊”木結構,保存完整。墓葬周圍還發現清理了3座陪葬墓、1座車馬坑和2座陪葬坑。雙墩一號漢墓主墓室和車馬坑雖在唐代被盜,仍出土漆木器、銅器、玉器、金箔、銀箔、兵器、車馬器、封泥和植物種子、果實等隨葬品500餘件。經調查,在雙墩漢墓周圍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的範圍內,現存有大小墓葬30多座,其中包括雙墩在內的南北並列巨型雙冢墓計有4處,這些墓葬封土保存完好,俗稱“八大墩”。
雙墩一號漢墓和六安國王陵區的發現,揭開了西漢六安國的神秘面紗,對研究六安國曆史、漢代諸侯王陵制度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
據《史記》等記載,六安西漢時為六安國封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膠東康王少子慶為六安王(共王),歷夷王祿、繆王定、頃王光、育共五代,王莽時絕。一號墓出土有“六安飤丞”的封泥和鑄有“共府”銘文的銅壺,與六安國有關歷史記載相吻合,墓主疑為共王劉慶,二號墓為王后墓。以雙墩為中心的古墓羣大致屬於西漢六安國王陵區,其他3處並列雙冢墓應是六安國另外三代王的王陵。 [1] 

六安王漢墓發現

“爛尾工程”的背後
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工程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三個:規劃欠缺、資金不足、體制不順。
規劃欠缺
作為當時雙墩一號漢墓考古發掘的領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景輝説,保護工程之所以進展緩慢,首先是因為王陵墓地的保護規劃編制遲遲未能出台,耽誤了整個工程後續進度。
“從最初的考古發掘和省市財力出發,我們最早制訂的規劃是以雙墩一、二號墓為主,建設小規模的王陵保護區。”汪景輝説,但隨着15平方公里的完整王陵區的發現,大部分專家認為應該從大遺址保護區視野來制訂整體和長遠的規劃,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認同。因此,最初較小的王陵保護區規劃被廢棄。但在大遺址保護規劃制訂中,各級政府對規劃的具體要求不同,“中間耽誤了很長時間”。
資金不足
除了規劃欠缺外,另一個原因是財力不足,有關方面在文物保護的投入上認識不一致。
“文物保護要資金,規劃編制要資金,建設施工更要資金。而且如果按照大遺址整體規劃,15平方公里的王陵區都要保護起來,所需資金量較大,這對於地方財政是一個考驗。”汪景輝説。
六安市文物管理局局長鬍援説,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和省市級財政總計投入的保護經費僅有300萬元左右,這些經費只能用來開展基礎性應急保護工作,包括髮掘現場及王陵區的看護防盜,對提取的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先後建了三個臨時大棚對發掘現場進行保護。
“目前亟待解決王陵保護區現場管護的運轉經費。”胡援説,除此之外,最大問題是“黃腸題湊”墓室的基礎保護工程,至於博物館等主體工程的建設費用,也急需落實。
體制不順
汪景輝等專家認為,要對西漢六安王陵實施大規模原址保護,應該由地方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班子或保護機構,配備專人和設備,制定整體實施方案,掌控工程進度,協調溝通各部門。“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根本沒有明確的管理體系,有問題要層層打報告,還不知道誰能拍板,基層文管人員有心也使不上勁。”

六安王漢墓背景介紹

墓主可能是西漢共王劉慶
根據前期考古掌握的情況,“雙墩一號”漢墓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價值之高在安徽尚無前例,墓葬的“黃腸題湊”結構保存完好,棺槨外藏室遺存豐富,陪葬品中流露的信息讓專家們得出了令人興奮的推測:墓主極可能是西漢六安國第一代王共王劉慶。
考古發現,“雙墩一號”漢墓有陪葬墓、坑和主墓組成。墓葬封土西側是三座並列的陪葬墓,西南為車馬坑,東北有一陪葬坑,由於被盜已成殘坑。
該墓封土高達11米,墓葬平面為“中”字形,東西向,由前後墓道、墓室組成,全長45米;其中墓坑長17米、寬12米,墓口距離墓底深10米。整個墓室為“黃腸題湊”結構,所用木材100多立方米,數量驚人且保存完好。木槨蓋清理出來後,考古專家發現了4個大小不一的盜洞,盜洞一側切口都比較整齊,證明該古墓的主墓室在古代就已經被盜過了。最初僅出土了漆木器殘片、五銖錢、玉器、金箔、銀箔、封泥和植物種子、果實等。所幸的是,在隨後的發掘清理中發現,“雙墩一號”漢墓南、西、北三面的外藏室保存完好且隨葬品豐富,僅在位於西部的後室內就初步發現20件銅壺以及木車、木馬、木俑等物品。尤其是青銅器物件數之多、體量之大、金銀工藝之精美,在已發現的同時期、同規格墓葬中極為罕見。
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結構是當時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在國內僅有的幾處發掘均得到證實。考古專家結合陪葬墓、坑和主墓的諸多發現判定,雙墩漢墓為西漢時期墓葬,年代約為公元前122年至公元8年之間,墓葬主人應為諸侯、王級別的人物。而根據文獻記載,六安西漢時為六安國封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膠東康王少子慶為六安王(共王),歷五代,王莽時絕。結合該墓出土青銅器上發現有“共府”字樣的銘文以及封泥模印的印記,專家們綜合分析推測:此墓的墓主極可能是西漢六安國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六安王漢墓評論

文物竟成“燙手山芋”?
“不管是什麼原因,重點文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關鍵還在於地方政府沒有真正重視起來。”汪景輝説。
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但記者採訪發現,六安市政府對於漢墓的保護態度曖昧,三年中變來變去,令人費解。
有關專家表示,當六安王一號漢墓發掘成果引起海內外關注後,地方政府才提出對其原址保護,並制定了宏偉的“一館三園一中心”王陵墓地建設與保護計劃,即除了將在原址建設王陵遺址博物館之外,還將在周邊保護區範圍內建設生態園、遊樂園、手工工藝園以及漢文化學術交流研究中心,總投資預估超過2億元。但這個“宏偉規劃”因為投資主體不明確,三年之後仍是一個“畫餅”。
安徽省考古所所長李虹表示,按照相關規定,六安漢代王陵墓地雖然是省級重點文保單位,但是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只用於文物本體的保護,而且是以補助形式每年由財政審批發放。“類似這樣包羅萬象的開發性規劃,並不屬於專項經費支出範圍。”
“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六安王漢墓原址保護就是個‘燙手山芋’。”六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黃道甫表示,當初就“不該原址保護”。
談到如何補救六安王陵保護區的建設,胡援認為除了地方財政支持外,應尋求國家有關方面的支持。據悉,目前六安市文物局正積極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望能躋身國家大遺址工程,獲得經費支持。同時,王陵墓地的保護規劃已委託北京建工學院編制。
針對六安王陵保護的困境,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開玉認為,重大文化遺址的發現可遇不可求,對於樹立地方品牌也很有益,毀壞了對子孫後代是很大的罪過。有關專家認為,地方政府應開闢多種途徑對文物進行保護,同時呼籲國家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並嚴格執行相關問責制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