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代舞

鎖定
六代舞古代黃帝、唐、虞、夏、商、週六個時代的傳統祭祀樂舞。又稱六樂。它開中國古代雅舞之先河,代表古樂舞的正統。
中文名
六代
別    名
六樂
類    別
傳統祭祀樂舞
創作年代
古代黃帝、唐、虞、夏、商、週六個時代

六代舞簡介

唐堯時的樂舞名《咸池》(一説《大咸》)。虞舜時的樂舞稱《大韶》(又名《九韶》、《簫韶》),相傳演出時“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夏禹時的樂舞稱《大夏》,傳説是頌大禹治水的。殷墟卜辭證實《大濩》(也稱《韶》、《不知道》)是商代祭湯的樂舞。周代的樂舞名《大武》,傳為周公所作,是武王滅商後獻馘於祖廟時演出的。據史籍,《大夏》以上為文舞,象徵以文德治天下;《大百》、《大武》為武舞,象徵以武功取天下。六代舞到春秋以後,受到民間俗舞和宮廷女樂的衝擊,已名存實亡。

六代舞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的樂舞稱《雲門大卷》,簡稱《雲門》,或稱《承雲之樂》。相傳黃帝氏族崇拜雲,紀事設官皆以雲命名。《雲門》是黃帝氏族祭祀雲的圖騰舞蹈。唐堯時代的樂舞,一説為《咸池》,也稱《大咸》,乃黃帝氏族傳下,堯增修沿用的樂舞;另一説是堯時仿山林溪谷之聲以鹿皮蒙缶製成土鼓,擊石拊石率百獸而舞祭祀上帝的《大章》,《大章》或即堯氏族本族的樂舞。虞舜時代的樂舞名《大韶》,又名《九韶》、《簫韶》,傳説它的作者名夔,演出時“鳳凰來儀,百獸率舞”。

六代舞夏商時代

《大夏》是夏代樂舞,也稱《龠夏》,傳為皋陶所作,頌揚禹治洪水的功績。《大□》也稱《□》或《韶□》,殷墟卜辭證實是商代祭湯的樂舞,傳為伊尹所作頌揚湯滅夏桀、救護萬民的功德。周代創制的樂舞名《大武》,史傳為周公所作,是武王滅商後獻馘於京廟時表演的樂舞。

六代舞周代

周代改變前代原始樂舞由全體氏族成員參加的性質,並使巫術活動與樂舞分離,同時又繼承前代樂舞的音樂舞蹈形式,編成聲、歌、詩、樂配上舞蹈用以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樂舞,而且形成幾套經王室審定的祭祀樂舞,統稱周樂。舞詩有一定教化內容,舞隊有一定象徵意義,伴奏已有編鐘、□、鐃、鐲、鐸等金屬樂器,磬等石制樂器,□等木製樂器,簫笛等竹製樂器,笙竽等匏形樂器,壎等陶製樂器,琴瑟等絃樂器和革鼓等打擊樂器。這使周代樂舞有了八音具備的樂隊和較為複雜的

六代舞音律與流傳

音律,又使宮廷樂舞規範化、等級化並形成制度。周代強調樂舞受政治、倫理的制約,並對樂舞的本質、審美、功能闡發了一系列理論,奠定了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正統樂舞觀的基礎。
六代舞的形式按史籍記載,《大夏》以上為文武,象徵以文德定天下,持翟而舞;《大武》、《大》為武舞,象徵以武功取天下,持干鏚而舞。 六代舞到春秋以後,受到民間俗舞與宮廷女樂舞蹈的衝擊,已名存實亡,終於變成了宮廷祭祀中的儀禮程式。但經儒家的推崇鼓吹,概括為文舞武舞,象徵文治武功兩種統治方略,作為華夏禮教的正統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