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舞(拼音:wǔ)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舞的初文是無(“”的繁體),“無”的古字形模擬一個人手持獸尾等舞具跳舞,舞則由無字加旁分化而來。舞本義有名、動兩用,作動詞指表演舞蹈,即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作名詞指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後來“舞”詞義擴大,指手、腳的動作。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夕(傳統歸舛部) [3] 
五    筆
RLGH(86);TGLG(98)
倉    頡
OTNIG
鄭    碼
MARM
字    級
一級(3116) [1] 
平水韻
上聲七麌 [4] 
注音字母
ㄨˇ
筆畫數
3+11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異體字
儛、𣄳、𦐀、𦏶、𦨅
UTF-8代碼
E8 88 9E
統一碼
基本區-821E
四角碼
8025₁
區位碼
4672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兼形聲字。“舞”的古字是“無(無)”。在商代甲骨文中,“無(無)”像一個人張開雙手,拿着兩條牛尾(或鳥翎、草把子之類)在蹁躚而舞(圖1),這就是“舞”字的初文。商代卜辭提到“舞”字時,十有八九會提到雨,例如《合集》 12835:“其舞,㞢(有)雨。”《合集》12836反:“貞:舞,㞢(有)雨。”可見當時人們跳舞是為了娛神求雨。後來“無”字被用來表示“沒有”“不”“不要”“不論”等意思。於是,西周早期的“隁侯舞銅泡”的“舞”字下部增加了兩腳向下跳踏的形狀“”(新附① [5]  ),同時人所持的獸尾上端多了個“口”形的東西,這可能是一種花飾;戰國時代的“僕兒鍾”(圖3)裏的“舞”以“無”表音、以“”表意。“辵”左部的“彳”是示行意符,右部的“止”是示動意符;同時“口”形變為“廿”形,獸尾變為“木”字形。秦代篆書(圖5)沿襲從“舛”的形體。漢代隸書(圖6-8)又將筆畫合併簡化。以後,又據此發展為楷書“舞”。 [2]  [6] 
“舞”的本義作舞蹈講,這也是無的本義。由於任何舞蹈主要特徵是手腳的舞動,所以“舞”又引申出了“舞動、揮舞”的意思,如舞劍,舞棍。打鼓能使人精神振作,跳舞能使人身心愉快。“鼓舞”聯用就表示振作、激勵、興奮的意思。跳舞是人體動作的變換花樣,所以“舞”又有“搞花樣耍花招”的意思。如“舞刀弄棍”或“舞刀弄槍”就泛指耍弄刀槍棍棒。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
dance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舞笙鼓,樂既和奏。”
跳舞;獨舞;芭蕾舞秧歌舞
〈文言〉指鐘體的上部。

周禮·考工記·鳧氏》:“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

〈文言〉通“”。屋宇。

隸釋·漢梁相孔耽神祠碑》:“舞土茅茨。”

動詞
表演舞蹈。
dance
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詞:“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舞廳;舞伴;手舞足蹈眉飛色舞
手持某種道具、器械跳舞或表演。
brandish

揮動;舞動。
brandish
山海經·海外西經》:“(形天)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
禮記·樂記》:“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揮舞;張牙舞爪
飄動。

巴金《家》一:“風颳得很緊,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
飄舞
〈文言〉振奮;鼓舞。

柳宗元《敵戒》:“敵存而懼,敵去而舞。”

〈文言〉嘲弄;玩弄。
make fun of
列子·仲尼》:“為若舞彼來者,奚若?”
《列子·天瑞》:“事之破毀,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
舞弊;舞文弄墨
〈文言〉幹,做;擺弄。
do
儒林外史》第二回:“你各家照分子派,這事就舞起來了。”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舛部】文撫切(wǔ)
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
𦐀,古文舞從羽、亡。
〖註釋〗①樂(yuè):蔡邕《月令章句》捲上:“舞者,樂之容也;歌者,樂之聲也。”②從舛:象兩足左右舞蹈。從羽:舞者所持。 [9] 

説文解字注

樂也。用足相背。
注:説從舛之意。
從舛,無聲。
注:文撫切。五部。按諸書多作儛。
𦐀,古文舞,從羽亡。
注:亡聲也。攴部曰:𢻲,讀與撫同。然則以亡為無也古矣。 [10] 

廣韻

文甫切,上麌明‖無聲魚部(wǔ)
舞,歌舞。《左傳》曰:“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周禮》曰:“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敎國子小舞也。”《山海經》曰:“帝俊八子始為舞。”又姓,出何氏《姓苑》。
【校釋】①俊,原作“後”,據四庫全書原本、重修本及《山海經》改。《山海經·海內經》:“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 [11] 

康熙字典

【未集下】【舛部】 舞;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古文:𦐀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正韻》罔古切,竝音武。《説文》:舞樂也。《玉篇》:足相背也。《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左傳·隱五年》: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前漢·高帝紀》: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又鍾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銑間謂之於,於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注:此四名者,鍾體也。
又變弄也。《前漢·張湯傳》:舞文巧詆。又:舞知以御人。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舞師。
又地名。《戰國策》: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國必危矣。《前漢·地理志》:舞陰,縣名。
又姓。 [12]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動畫演示 [3]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一(橫)④丨(豎)⑤丨(豎)⑥丨(豎)⑦丨(豎)⑧一(橫)⑨ノ(撇)⑩フ(橫撇)⑪丶(點)⑫一(橫)⑬㇗(豎折)⑭丨(豎)
【寫法】❶上半部居上半格;第三筆橫居中,略寬於上部“𠂉”;四豎兩兩分寫在豎中線左右;末筆長橫寫在橫中線上側。❷“舛”,居下半格,“夕”略窄,“𡕒”略寬;“夕”,短撇起筆於橫中線;“𡕒”,㇗(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wo
王力系統
m
ǐwa
董同龢系統
m
juaɡ
周法高系統
m
jwaɣ
李方桂系統
m
jagx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w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w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j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u
擬音/王力系統

m
ǐu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u
擬音/陳新雄系統
ɱ
ǐ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九麌

合口呼
次濁
文甫切
mjuo
集韻
上聲
九噳

合口呼
次濁
罔甫切
ɱio
韻略


上聲






罔甫切

增韻


上聲






罔甫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ʋ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葉無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五姥


次濁
罔古切
ɱu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8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6]
  • 4.    平水韻 七麌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02]
  • 5.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711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82-183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19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8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 ..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31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0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61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7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7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3]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02]
  • 1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3-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