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眾輿論

(沃爾特·李普曼著傳播學著作)

鎖定
《公眾輿論》是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創作的傳播學著作,於1922年首次出版。 [1] 
該書涉及了社會學、政治學、新聞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李普曼系統闡述了輿論的概念、形成及其影響因素。他認為,輿論並非自發形成,而是人們腦海中對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認識,他將“輿論”定義為人們頭腦中有關自身、他人及其需求、意圖與關係的圖像。此外,該書還闡述了媒介對於輿論形成產生的作用——媒體塑造“擬態環境”並影響着人們對世界的看法。 [4] 
作品名稱
公眾輿論
外文名
Public Opinion
作品別名
輿論學
作    者
沃爾特·李普曼
類    別
傳播學
首版時間
1922年
字    數
232000

公眾輿論內容簡介

《公眾輿論》全書共有八部分,共28章。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論述了人們認識現實世界的種種侷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輿論形成中人的心理因素;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論述了輿論與民主政治的關係;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論述報紙對於輿論形成的影響及輿論的重要作用。 [6] 
該書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詳細描述了輿論現象的種種內外聯繫。它對輿論研究中無法避免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輿論如何形成?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誰是公眾,公眾輿論是什麼意思?公眾輿論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公眾輿論是不是獨立的力量?什麼時候公眾輿論會成為獨立力量? [1] 
李普曼主要把報紙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形式分析傳播的兩極,傳播者:傳媒的管理者和從業者;受眾:讀報(包括聽廣播、看電視)的大眾。李普曼分析了政治當局是如何利用自己所處的有利地位通過報紙來控制受眾的。 [5] 

公眾輿論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 對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審查與保密
第三章 交往與機會
第四章 時間與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詞語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成見
第六章 成見
第七章 作為屏蔽的成見
第八章 盲點與其價值
第九章 規則與其敵人
第十章 發現成見
第四部分 興趣
第十一章 興趣的激發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興趣的轉移
第十四章 是或不
第十五章 領袖與平民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獨立的共同體
第十八章 壓力、自由授權及特權的作用
第十九章 舊物新裝:基爾特社會主義
第二十章 新形象
第七部分 報紙
第二十一章 贏得公眾
第二十二章 永恆的讀者
第二十三章 新聞的性質
第二十四章 新聞、真相與結論
第八部分 有機化情報
第二十五章 打進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報工作
第二十七章 訴諸公眾
第二十八章 訴諸理性 [2] 

公眾輿論創作背景

戰時的輿論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政府宣傳機器為了戰爭勝利在國內國際大造輿論的種種做法給李普曼思考的“虛擬環境”問題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虛假的、偏見的戰爭報道,以及戰前戰後參戰和分贓中出現的一系列有悖於傳統道德約束的很多問題,被媒體和當局巧妙地遮蔽了。
媒體營造的虛擬環境。在整個媒體參與營造“虛擬環境”的過程中,普通公眾在資源和信息匱乏的情況下表現出的認識事實真相的“無力”和精英階層對於整個局勢的控制,在這個歷史階段突出的表現了出來。
因此,李普曼的《公眾輿論》從民主政治如何施行的角度對輿論問題進行探討。 [8] 

公眾輿論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了傳播學中兩個重要的概念:“擬態環境”和“刻板成見”。李普曼認為,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擬態環境的主要營造者,而且在形成、維護和改變一個社會的刻板成見方面也卓有成效,由此讓人們看到大眾傳播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此外,有關“議程設置”的研究,最早也是源於該書。
1、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s)
李普曼通過“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景象”兩個部分對人們心理、環境以及大眾媒體的互動進行了論述。他指出了人們在認知世界和詮釋世界的準確性時的無奈: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型化和複雜化,由於實際活動的範圍、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人們對於與他們相關的外部環境和發生的眾多事件,不可能都保持直接的、經驗性接觸,對於大量超出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過各種“新聞機構”發佈的信息去了解。這就使得人們頭腦中出現了一個所謂的“擬態環境”。
“擬態環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像”式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已選擇的象徵性事件進行加工、重新結構化之後向人們提供的信息。這些信息綜合後就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擬態環境。這種擬態環境顯然不是真實世界的反映,而是真實世界被畸變後出現的一種圖景。對於不同的人來説,儘管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樣受到媒介發佈信息的影響和誘導,但由於各自對信息的看法和感受不同,頭腦中出現的擬態環境也不盡相同,但它們的共性是都帶有主觀性、片面性,是片段式的、扭曲的對世界的理解。
人們的思想影響着行為,而行為反過來又會影響思想。因此,媒體受眾的行為也必然會受到自己頭腦中那個“擬態環境”的影響,同時決定自己對於這個現實世界採取何種行為。由於新聞機構對信息進行加工、選擇和重組的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完成的,而通常人們在接受這些信息時意識不到這一點,因此會直接把“擬態環境”當作客觀環境本身。這種擬態環境的出現,就使輿論存在着許多非理性因素,從而變成了操縱公眾言行的工具。由此李普曼對報刊的客觀公正性以及公眾能否保持理性表示出了極大的憂慮和懷疑。
2、刻板成見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受“我們頭腦中圖像”的影響,李普曼把這種頭腦中的圖像稱為“刻板成見”。它們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通常伴隨着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情感。“刻板成見”可以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阻礙着對新事物的接收。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刻板成見,一個社會也有其社會成員廣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見,有時它會對社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分析了“刻板成見”在報業運作、報業經濟、新聞審查、報紙與電影中的作用。
3、“議程設置”的原始研究
“議程設置”就是某個議題或事件在行為者的議程安排中能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簡言之,就是某議題在議程中的位置,以及隨着行為者偏好的轉變或外部環境的變化,議題事件的位置排序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李普曼提出,大眾媒體是連接社會事件與我們頭腦中的意象的最關鍵的因素。他表述了這樣一個思想:媒體創造了我們頭腦中象徵性的想象,這些想象有可能與我們經歷的“外在”世界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大眾媒體連接着現實世界中的某個事件和我們頭腦中對該事件的想象和認識。之後,他又對該論點進行了論證。雖然李普曼沒有正式、明確地提出“議程設置”的定義,但是,他關於新聞媒體與公眾輿論的討論,顯然已經觸及了“議程設置”理論的核心,揭示了在議程設置過程中,輿論在一個民主制中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 [1] 

公眾輿論作品評價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沃爾特·李普曼的《公眾輿論》是美國媒介研究的奠基之作,它不是美國第一本關於大眾媒介的書,但卻是第一部對大眾媒介進行哲學分析的嚴肅之作。
中國傳播學者黃旦:就傳播研究變化的具體路線而言,李普曼是不能缺席的。《公眾輿論》中的觀點與後來大眾傳播研究的連續,更在於李普曼是芝加哥學派到大眾傳播建立之間的一箇中間環節,缺少了這一環節,整個變化,尤其是其中的偏移,就難以具體展示。 [7] 

公眾輿論作者簡介

沃爾特·李普曼 沃爾特·李普曼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國專欄作家、政論家。1909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10年開始從事新聞工作。1914年參加創辦《新共和》雜誌並任副主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任美國陸軍部長助理。1921—1931年任紐約《世界報》編輯、主編,撰寫社論1200餘篇。1931年《世界報》停刊後,李普曼為《紐約先驅論壇報》撰寫“今日與明日”專欄,該專欄連續開設36年,在美國報業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大,深受國內外重視。1958年、1962年兩次獲得普利策獎。1974年,85歲的李普曼被紐約市授予最高榮譽青銅獎。主要著作有:《政治序論》(1913)、《自由與新聞》(1920)、《公眾輿論》(1922)、《美好社會》(1937)、《冷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1947)等。 [3] 
參考資料
  • 1.    宮承波,管璘主編.傳播學史: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4.11:第18-21頁
  • 2.    (美)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4:第1頁
  • 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新聞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12:第191頁
  • 4.    王燦發.新聞輿論學基礎教程: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8.07:第17頁
  • 5.    黃建新著.傳媒:自由與責任 西方“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解讀: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01:第54頁
  • 6.    《讀書辭典》編委會編.讀書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11:第428頁
  • 7.    潘文年,郭劍敏編著.博雅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叢書 百部經典名著導讀: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01:第298頁
  • 8.    新聞傳播學考研命題研究組組編.新聞傳播學考研必讀書目精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7:第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