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略亭

鎖定
公略亭,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為紀念黃公略烈士而建造的。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是毛澤東於1930年夏在行軍途中,熱情盛讚黃公略的詩文。
中文名
公略亭
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葉坪紅軍廣場
動工時間
1933年8月1日
竣工時間
1934年1月
結    構
木質

公略亭詳細介紹

黃公略生於1898年,湖南湘鄉人,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和彭德懷共同領導了平江起義,後曾擔任紅五軍第二縱隊隊長、軍委書記和副軍長;紅五軍軍長;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紅三軍軍長等職。
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後,黃公略率領紅三軍轉移途中,在吉安東固遭到敵機襲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3歲。毛澤東聽到黃公略犧牲的消息後,非常悲痛,第二天,在興國蓮塘主持了黃公略的追悼大會,高度讚揚了黃公略的一生,並在主席台兩側擬寫了這樣一幅輓聯: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
為紀念黃公略,臨時中央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設立了公略縣。
1933年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葉坪廣場建造公略亭。公略亭由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監造,錢壯飛設計,梁柏台負責工程指導。
1933年8月1日動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亭為三個角,寓意為黃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的。亭中立了一塊三稜錐體的石碑,上刻有黃公略傳略。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該亭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
1955年按原貌修復,彭德懷親自題寫了“公略亭”三字,以示紀念,這三個字依然在紀念館中保存。現在“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紅軍烈士紀念塔”的字體而製作的。
1961年3月4日,該亭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公略與彭德懷同是湖南人,兩人先後加入湘軍,因志趣相投,都是一腔熱血而且胸懷救國救民抱負之人,所以一見如故,很快就結成摯友。後來,兩人一起搞救貧會,一起考陸軍講武堂。
1928年3月黃公略到彭德懷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5師任職,兩人在官兵中建立起“秘密士兵會”,宣傳革命思想。7月黃公略與彭德懷、滕代遠等領導發動平江起義,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五軍和平江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為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也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2月中旬,彭德懷率領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黃公略則率餘部繼續在湘鄂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由於發展紅色革命根據地有功,在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初期,黃公略是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齊名的紅軍將領,歷史上曾經把這四位偉大人物的姓連在一起,稱呼為“朱毛彭黃”。特別是在歷次反“圍剿”作戰中,黃公略與彭德懷二人堅決貫徹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利用根據地的有利條件,發揮紅軍機動靈活的特長,取得了諸多勝利,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彭德懷在自述中曾説:他交了20個左右的知識青年朋友,最後只剩下黃公略、李燦兩人,可見友誼之深。
1931年,彭德懷聞知黃公略的死訊後悲痛不已。為了寄託對這位戰友的哀思,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大會上,彭德懷積極提議,中央一致同意,將紅軍步兵學校改為公略步兵學校,劃出吉安、吉水、泰和3個縣的9個區、68個鄉成立公略縣,在中央蘇區葉坪廣場建立“公略亭”。在以後的戰爭環境中,在戎馬倥惚途中,彭德懷常惦記着黃公略家裏的母親、妻子、女兒。
1945年在延安,毛澤東號召回顧歷史,總結經驗的時候,彭德懷牽頭組織人員編寫《黃公略傳略》。
1949年8月,正當湖南解放之際,彭德懷在西北前線,給進軍湖南的49軍軍長鍾偉發來急電,要求他的部隊在進軍湘鄉時注意尋找和保護黃公略的家屬。9月,湖南軍區負責人將黃公略的家屬送到了北京。在以後的歲月裏,彭德懷像家人一樣對黃公略的一家給予關懷和照顧。
1955年瑞金革命紀念館籌備處經過反覆調查取證後,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提出了“瑞金葉坪公略亭”情況調查報告”,經上級文物部門同意後,由同年按原貌重建公略亭”。鑑於彭德懷與黃公略的親密關係,瑞金革命紀念館籌備小組通過組織上的聯繫,請彭德懷為公略亭”題字。彭德懷欣然同意,揮毫題寫了“公略亭”三個大字。在重建公略亭時,依原貌在亭中立了一塊三稜錐體的石碑,並將“公略亭”三字標誌改寫為用彭德懷的手跡“公略亭””。
1971年9月,因受“左”的干擾,碑刻被拆除。
1974年重新修復,鐫刻的“公略亭””三字改由模仿“紅軍烈士紀念塔”字體制作。
彭德懷的親筆題字,一直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中保存。

公略亭保護措施

1988年被鑑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縣級烈士紀念設施

公略亭地理位置

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葉坪紅軍廣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