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共藝術

(藝術門類)

鎖定
泛指一切置於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的建築、雕塑、壁畫等藝術作品,以區別於置於各種封閉空間(可以對社會公眾開放,也可以不開放)內的藝術品。專指當代藝術範疇內,有意識地從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來規劃、設計、製作、設置於其間的建築、雕塑、壁畫、噴水池等藝術作品,強調藝術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隨着社會的發展,還包括了一些流動性的、動態性的、互動性的藝術展示。 [1] 
中文名
公共藝術
外文名
Public Art

公共藝術概念與意涵

公共藝術,即public art,在它的英文釋義中,“public”被解釋為“公眾的、公開的、公共事務的、公眾享用的”;“art”一詞的含義是“技術、美術”,可以被解釋為作用於人類精神的,一種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一般通過人類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在人類頭腦中留下印象。公共藝術不僅是藝術的問題,公共性才是其發生的前提,其中涉及哲學、社會學、美學、文化、經濟等很多問題。公共藝術是聯結公共、大眾和藝術的一個特殊文化領域,體現了當代的文化精神。公共藝術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文化概念,更是一種當代文化現象。 [2] 
公共藝術或專為此空間設計、創作、建造,旨在陶冶教化公眾,或因被置於此空間而產生公眾效應。因此,它並非特指某種藝術形式,而是對藝術的功能界定,大致包括雕塑壁畫、水光置景、園林綠化、廣告招貼、建築裝飾、站亭路牌設計等。精神內涵和表現形式相當豐富,是集審美社會學傳播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建築空間等於一身的綜合藝術。公共性是其根本屬性,要求藝術品出現在公共的、可共享的空間中,可由社會成員免費或低成本視讀。同時,它還具有大眾審美、傳播廣泛、存在恆久等基本特徵,並能發揮產業化等職能。
公共藝術的概念出現較晚,是伴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城市建設誕生的,但藝術品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卻很長。儘管對公共藝術尚無統一的界定,但其社會功能已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 [3] 

公共藝術藝術特徵

公共性本身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和私人領域是相對的。在公共藝術中則將其界定為藝術領域的範疇。公共藝術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城市景觀環境,它更強調以文化價值為出發點而進行的藝術創造。同時,公共藝術不只在於作品所佈置的空間為公共場所,更重要的是它把公共的概念作為一種對象,並對此提出問題。
公共藝術與其他門類的藝術一樣,是藝術的一種具體表現手段。通過這種手段表現藝術本體的問題。公共藝術創作重視與公眾的互動。在當代藝術的背景下,藝術表現的多樣性、科技的進步以及人類交流空間的變化,使得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對傳統藝術的批判、當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生存現狀的思考以及對新的藝術媒介的實驗性探索也使公共藝術呈現出區別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多樣化的當代性特徵。公共藝術除了具有藝術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文化價值在於它的公共性。這個公共性絕不僅僅是一個公共的空間,而是針對公共的概念提出問題,進行創作。最終讓公共藝術迴歸社會,迴歸到人類的日常生活,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公共藝術作品的展示需要一定的空間,這樣的空間為公共藝術的表現提供了表達的基礎。這種空間性不僅是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三維空間,還包括人類的精神空間。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應以具體的空間環境為基礎,以當地的文化傳統為前提,通過藝術介入空間、藝術介入人類的生活、藝術與大眾生活的互動,達到藝術引領生活、藝術滿足大眾精神需求的目標。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存在的前提,只有具備了公共性的藝術才能稱為公共藝術。公共性的前提是對公民參與公共事物建設及分享權利的肯定。公共性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是民主的、開放的、共享的.是和社會進步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相對於社會個體的私密性、封閉性、私有性而言,它被公眾廣泛地關注,並吸引公眾主動參與到其中進行自由的交流與互動。
人類對於美的需求與生俱來,審美性也就成為公共藝術存在的基礎。公共藝術要基於大眾自身的文化欣賞習慣.發掘大眾的審美意識、精神追求以及藴含在其中的文化力量,從而讓藝術迴歸到原本的理想狀態中去。公共藝術品創作的出發點首先應考慮到大眾的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關懷和尊重帶有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和情感,反映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意志和公共願望。
引導性是決定公共藝術作品水準的尺度。公共藝術與高雅藝術的欣賞人羣有明顯的區別。高雅藝術一直為少數貴族的專屬,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知識結構是無力欣賞或佔有高雅藝術的,當然這也要有一定的藝術鑑賞能力。公共藝術則服務於大眾。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相對一般市民的審美鑑賞能力而言。在思想及思維方面是比較超前的,要實現這一點,要求公共藝術家具備非常好的藝術修養,對環境有敏鋭的把握能力,在藝術創作中,遵循將藝術美的共性與個性完美結合的原則。 [2] 

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圖片
相關信息
法國雕塑大師愷撒·巴勒達西尼(1921一1998)的著名雕塑《大拇指》,造型逼真,“拇指”向指甲面微曲,力量直注指尖,箕形的指紋、皮膚的紋理、熒節的褶皺乃至幹指甲的口凸等細節纖毫畢現¨。手是人類進化的傑作,人類用雙手創造了文明,拇指在五指中最有力,這尊雕塑不僅頌揚了人的力量,同時豎大拇指的手勢。幾乎在世界公認表示好、高、妙、贊、一切順利,非常出色等類似的信息。愷撒後來用銅、鋁等材料複製了8件,分別安放在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幾個城市,以此進一步促進法國與各國的文化交流。 [4] 
英國藝術家巴巴拉·海普沃斯(BarbaraHeDwrmh),位於聯合國總部花園前,《打結的手槍》在聯合國總部花園內,有一個近乎黑色的青銅雕塑.那是一把槍管被捲成“8”字形的左輪手槍,名為《打結的手槍》,是盧森堡於1988年贈送給聯合國的。它的構思與造型十分奇特,寓意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符合聯合國的宗旨,被展示在聯合國總部的大門前。它站在全球的高度與全世界人類進行對話,提醒着人們戰爭帶來的危害.應制止戰爭,禁止殺戮。 [4] 
美國渡普藝術家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的作品構成多源於大眾傳媒、流行文化和商業廣告這些非抽象表現主業的元素.他創作的“LOVE”雕塑已遍廈全球各大城市.如紐約、東京、新宿以及中國台北、上海、杭州等。“愛”是舉世共通的語言。這樣的主題能夠拆除東西文化、種族、本土與國際的藩籬,彷彿發聲祈祝舉世和平共榮同時關於“愛”的題材,也有多種藝術形式和介質可以表達。 [4] 
尼基·德·聖法勒(Nikide Saint Phalle)是法國新現實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她針對法國社會歧視女性的社會現象,創造了“娜娜”系列作品。儘管思想前衞,但這些造型誇張,充滿趣味性和裝飾性。色彩斑斕的女性雕像卻受到了公眾的喜愛,也隨之成為她標誌性的藝術符號。1978年,她開始設計她的雕塑王國。當時她正對中世紀流行的占卜工具塔羅牌上的圖形和符號着迷並以此為主題,創作了22座包括《愚者》《女祭司》《皇帝》《戀人》《命運之輪》《死神》等與塔羅牌同名的大型雕塑作品。全部雕塑皆由彩色的聚酯纖維、玻璃、陶瓷碎片等材料拼貼而成,公園也因此被命名為塔羅公園(Tarot Garden)。 [4]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 2.    北京電影學院《藝術概論》編委會編.藝術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
  • 3.    公共藝術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7-22]
  • 4.    李媛.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