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833年

鎖定
公元833年,癸丑年(牛年);唐大和七年;南詔保和十年;吐蕃彝泰十九年;日本天長十年;渤海國咸和三年。本年發生了幽州進奏官徐迪侮慢朝廷、李德裕拜相、李宗閔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以鄭注為右神策判官等歷史事件。
中文名
公元833年
歷史紀事
幽州進奏官徐迪侮慢朝廷
文化紀事
李德裕奏進士停試詩賦
雜譚逸事
裴度奏罷臨漢監牧

公元833年歷史紀事

幽州進奏官徐迪侮慢朝廷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加幽州(今北京)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進奏官徐迪面見宰相,稱軍中不知朝廷之制,唯知尚書改僕射為遷官,不知工部改吏部為升級,朝廷遣使前往幽州宣詔,恐拘留不得出。迪辭氣驕橫,而宰相不以為意。
李德裕拜相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入朝為兵部尚書。七年二月廿八日,拜同平章事。時給事中楊虞卿與其表兄中書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漢公、中書舍人張元夫、給 事中蕭浣等結交,依附權貴,撓亂朝政,為士人求官或科第中舉,無不如願,文宗聞而厭惡。及德裕拜相入謝,與之論朋黨之事,德裕以為,方今朝官三分之一為朋黨,藉此排擠不附於己者。左散騎常侍張仲方曾駁議德裕父李吉甫諡號,及德裕為相,仲方稱病不出。三月五日,以仲方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廿三日,出楊虞卿為常州刺史,張元夫為汝州刺史,蕭浣為鄭州刺史。
李宗閔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太和五年(八三0),李宗閔、牛僧孺併為宰相,主持朝政,惡翰林侍講學士鄭覃與李德裕相交,並在禁中數言朝政得失,奏罷覃為工部尚書。六年十二月,李德裕由西川節度使召入朝拜相。七年六月,奏請以鄭覃為御史大夫,詔令自禁中宣出,未經中書門下。李宗閔大為不滿,言於樞密使崔潭峻,以為朝廷命官皆由內廷宣出,何用中書?十九日,文宗以李宗閔帶同平章事,出為山南西(今陝西漢中)節度使。
以鄭注為右神策判官
前邠寧(今陝西彬縣)行軍司馬鄭注依倚右神策軍中尉王守澄,權勢燻灼,文宗深為厭惡。太和七年(八三三)九月十三日,侍御史李款彈劾鄭注內通宦官,外結朝臣,收取賄賂,竊權干政,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交付法司治罪。時左神策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亦皆厭惡鄭注。王守澄將鄭注匿藏於右神策軍中。左神策軍將李弘楚建議韋元素詐稱有病,召鄭注醫治,約定屆時由韋元素舉目示意,弘楚即擒出杖殺,以為國除奸。弘楚以為韋元素有擁戴文宗之功,加之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必然相助,文宗不會怪罪。元韋贊同此計,因召鄭注。不料鄭注來後,阿諛奉承,善言巧辭,元韋聽而忘倦,不知不覺與其握手言好,弘楚幾次欲下手擒注,元素不理,厚賜金帛而遣注還。弘楚怒言:“中尉失擒注之機,必不免他日之禍!”因辭軍職而去。時王涯拜相,得鄭注之助,且畏王守澄權勢,遂壓置李款彈劾奏文。王守澄言於文宗,請釋注之罪,以注為侍御史,充右神策軍判官。朝野聞之,無不駭嘆。
路隋等奏請以文宗生日為慶成節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月十日,值文宗生日,召僧徒、道士於麟德殿講論。次日,文宗臨御延英殿,宰相路隨等奏,以為皇上生日設置齋會,以求祈禱,然非中國之法。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宰相張説等奏請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慶祝皇朝繁榮昌盛,頗為得體。文宗深以為然。路隨等因奏請以文宗生日為慶成節。文宗准奏。
置銀川監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一月三十日,度支鹽鐵使奏稱,銀州(今陝西榆林魚河堡)水甘草豐,請詔刺史劉源買馬三千匹,置銀川監牧,以源為監牧使。文宗准奏。至開成二年(八三七),劉源奏稱銀川監牧已有馬七千匹,其水草乏時,則徙牧綏州(今陝西綏德)。今綏州南二百里處、四面險峻,吐蕃、回紇等入犯路途不通,如以數十人防守,畜牧必無它患。朝廷因以綏州隸屬銀川監牧。

公元833年文化紀事

李德裕奏進士停試詩賦
文宗對近年士大夫不通經學頗不滿。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宰相李德裕奏請按代宗朝宰相楊綰建議,進士考試停試詩賦,專考策論。八月七日,文宗御宣政殿冊命太子,詔自以後,進士考試先試帖經,略問大義,取精通經義者中第。
刑部進《新編格後敕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七日,刑部上奏,奉敕詳定前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去繁舉要,分門別類,刪為五十卷,請宣詔頒行。文宗准奏。
杜牧作《罪言》、《戰論》、《守論》
太和七年(八三三),杜牧憤河朔三鎮桀驁不馴,而朝廷行姑息之政,因作《罪言》、《戰論》、《守論》等文,論河朔割據跋扈之由,朝廷用兵討伐屢屢失利之弊,指斥姑息苟且之政,主張審時度勢,堅決伐叛。杜牧又作《原十六衞》,為《孫子》作注及序,認為應當恢復府兵制度,選拔兼備文武之材主持朝政,重振大唐統一昌盛的局面。

公元833年雜譚逸事

裴度奏罷臨漢監牧
太和七年(八三三)正月六日,襄陽節度使裴度奏稱管內臨漢監牧馬數少,虛廢民田,請罷停。臨漢監牧置於元和十四年(八一九),馬三千二百匹,廢百姓田四百餘頃。文宗准奏。
劉從諫加同平章事
太和六年(八三二)十二月廿九日,昭義(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入朝,欲請移鎮,表明忠義。七年正月六日,詔加從諫同平章事,遣其歸鎮。從諫見朝廷事權不一,士大夫請託賄賂公行,心輕朝廷。歸鎮後,日益驕恣跋扈。
楊志誠拘留官告使魏寶義等
太和七年(八三三)二月五日,詔加幽州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楊志誠怨朝廷未加己僕射,因留官告使魏寶義、春衣使焦奉鸞、送奚·契丹使尹士恭。三月七日,遣牙將王文穎來朝謝恩並讓官。九日,朝廷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告身及批答賜王文穎,文穎不受,離京返回。朝廷不得已,八月十九日,詔加楊志誠檢校右僕射,另遣專使赴幽州慰喻。
温造奏修古秦渠枋口堰
太和七年(八三三)六月廿三日,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温造奏稱,當道徵發百姓四萬人,疏浚懷州古秦渠枋口堰,可灌溉濟源(今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温(今河南)、武陟(今河南)四縣田五千餘頃。
王涯拜相
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十七日,以右僕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鹽鐵轉運使。此為甘露之變張本。
王守澄薦鄭注為文宗治病
太和七年(八三三)十二月十八日,文宗始得風疾,不能言語。右神策中尉王守澄推薦昭義行軍司馬鄭注擅長醫術。文宗召鄭注來京,飲用其藥,頗有靈驗,遂寵任鄭注。

公元833年逝世人物

竇易直卒
竇易直,字宗玄,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南)人。明經及第,補秘書省校書郎,授藍田(今陝西)尉。累遷吏部郎中。元和六年(八一一),遷御史中丞。八年九月,出任陝虢(今河南陝縣)觀察使。八為京兆尹,按問萬年尉韓晤奸贓不實,貶金州(今陝西安康)刺史。十三年六月,遷宣歙(今安徽宣城)觀察使。長慶二年(八二二),平定大將王國清作亂,入朝為吏部侍郎,遷御史大夫、判度支。四年五月,拜同平章事。太和二年(八二八)十月罷相,歷山南東(今湖北襄樊)節度使。移鎮鳳翔。七年(八三三)以病卒。
王承元卒
王承元,原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承宗之弟。元和十五年(八二0)冬,承宗卒,軍中欲以承元襲位,承元説服諸將,以成德歸順朝廷,詔授承元檢校工部尚書、義成(今河南滑縣)節度使,時年十八歲。長慶二年(八二二)三月,改鳳翔節度使,築臨汧城,防制吐蕃。太和五年(八三一),移鎮平盧。平盧自元和十四年李師道覆滅後,一直未行朝廷榷鹽法,承元始請榷鹽,歸於朝廷度支,由此天平、泰寧兩道,亦皆行榷鹽。太和七年(八三三)卒,年三十三歲。
宋申錫卒
宋申錫,太和七年(八三三)七月三十日,左降官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宋申錫卒。宋申錫,字慶臣。少孤貧好學,登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藩鎮使府僚佐。長慶元年(八二一),拜監察御史。遷起居舍人。寶曆二年(八二六),轉禮部員外郎、翰林侍講學士。太和二年(八二八),拜中書舍人,仍為翰林學士。文宗與申錫密議誅除宦官,因拜尚書右丞、同平章事,後因計謀被京兆尹王墦泄露,神策中尉王守澄等誣告申錫欲立漳王謀反,文宗信之。五年二月,貶開州司馬。卒於貶所。開成元年(八三六)七月,宰相李石奏復其官爵。
楊元卿卒
楊元卿,太和七年(八三三)八月十日,太子太保楊元卿卒。楊元卿,少孤,慷慨有才略,人稱狂生。初入淮西幕府,累遷監察裏行。元和(八0六—八二0)中屢入京上奏,頗為宰相李吉甫所重,元卿因密歸朝廷。元和九年,吳元濟擅為留後,元卿勸元濟散財賜賞將士以困其財,偽入京上奏,言淮西虛實。其妻及四子皆被害,詔授元卿嶽王府司馬,後因奏事不合朝旨,轉左金吾衞將軍。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遷涇原(今甘肅涇川)節度使,置屯田五千頃,遏制吐蕃有功。寶曆二年(八二六),移為河陽(今河南沁陽)節度使,進奉營田粟麥二十萬石。太和五年,遷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卒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