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街村

(河南省滑縣城關鎮八街村)

鎖定
八街村,位於城關鎮政府南側,東面、北面與七街相鄰,西與九街(現歸新區)搭界,南與南關相接(南關現已歸滑縣新區)。
中文名
八街村
政府駐地
七街村
電話區號
0372
郵政區碼
456463
車牌代碼
豫E

八街村建制沿革

自滑伯受封於此以來,滑縣老城走過了三千多個風雨春秋,在這三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小城的滄桑鉅變,在不斷地變換着它的容顏,曾經的七十二條街巷,如今,剩下些許的街道印證着古城滄桑。城關八街村由四道大街組成:從天主教堂的十字街口向南,是四道八街中最東邊的一道八街。該街與老城東南的奎峯塔(魁星閣)毗鄰。自唐代始,凡是參加科考的文人儒士們都要來此地祭拜,祈求能一舉考中,實現“魚躍龍門”“魚化蛟龍”的願望,所以該街也叫“魚化街”。新盛街:它得名於馮玉祥主豫時期,取的是“新生”“興盛”之意。今天新盛街以東,魚化街以西和文廟街以南的大片民宅區,就是當年的歐陽書院所在地。
興隆街:又叫太古石街和甜水井街,也是今天四道八街的其中之一。據説,解放前這道街上有幾家店鋪生意紅火,於是人們便把這道八街命名為“興隆街”。這條街之所以又叫太古石街,是因為很久以前這條街上有一塊圓形的巨石,巨石周身佈滿孔洞,風一吹,箜谾作響,甚是神奇。據説,這塊巨石,太古時代從天而降,因此這道八街就被人們稱作“太古石街”。至於“甜水井街”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道八街有一眼井,井水甘甜,曾吸引遠近居民來這裏打水吃。
(興隆街又叫太古石街又叫甜水井街)青龍街:是四道八街當中最西邊的一道八街。因該街街道彎曲,呈巨大的緩S形狀,猶如龍的形態,街兩頭曾有水井兩眼,酷如“龍眼”,故稱“青龍街”。城關八街村名的由來,是在民國之後,其中包括的四道大街,名字由來已久,至今各道大街街名依舊。

八街村自然資源

現剩有324畝耕地。

八街村人口民族

全村有380户居民,人口1358人,5個生產小組,43名黨員。滑縣老城,城關居民自古以來姓氏繁多,八街村民姓氏有:李、王、鄭、劉、馬、牛、靳、齊、盧、武、嶽、史、任、燕、張、郭、左、陳、常、馮、秦、康、焦、蘆、魏、姬、薛、賈、耿、苑、孫、趙、徐共33個姓氏。

八街村社會事業

歐陽中學,佔地面積12723平方米,師資71人,有學生900名。1985年歐陽中學建校,30年以來,,該校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嚴格遵循“以人為本,以德為先”的辦學理念,始終堅持“勤教苦學,成才報國;勵志進取,勤學守紀”的辦學宗旨,積極發揚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先後榮獲“省遠程教育設備使用先進單位”、“省教研先進單位”、“省體育達標測試先進學校”、“市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市綠色學校”、“市教研先進單位”、“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縣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先進學校”、“縣教育教學質量優秀獎”、“縣體育達標測試先進單位”、“縣文明學校”等多項獎項。育紅小學:佔地面積8341平米,有教職工50餘人,學生1800名。滑縣特殊教育學校:2001年建校,全縣唯一一所專門為殘疾少年適齡兒童 提供組織九年義務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同時為殘疾少年兒童提供康復及技能培訓服務。有在編教職工17人,學校佔地面積2.9畝,建築面積2860平方米,有綜合樓和教學樓各一座,設有7個班級,分為聽障、智障、語言康復訓練等班級,是一所為殘疾兒童的早期康復訓練及接受未來教育首選學校。

八街村歷史文化

月十五十六的火神廟會、七月二十四的菩薩廟會。

八街村風景名勝

八街村滑縣興國寺

滑縣興國寺
滑縣興國寺(7張)
據滑縣《縣誌》和滑縣興國寺內僅存的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重修滑縣興國寺功德碑》記載,滑縣興國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南北長二百二十步,東西寬一百一十步,座落在滑縣城關鎮八街村南,與同在滑縣城關鎮八街村的明福寺塔為鄰在明福寺塔西北,據明福寺塔約五百步,原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雁塔、大雄寶殿等建築,總佔地36畝。可惜,該寺毀於抗日戰爭,滅跡於毀於文革。改革開放後,在滑縣城關鎮八街村委支持下,逐步恢復了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雁塔、大雄寶殿了2008年由滑縣佛教協會申請,經滑縣城關鎮政府同意,被滑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2016年4月被滑縣佛教協會評為先進場所。

八街村其它

老奶廟、歐陽祠堂、財神廟、菩薩廟、三關廟。

八街村著名人物

李廣飛:2005年任村委會主任。2007年,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帶領村委及5個生產小組的村中知名人士和三所學校,集資捐款,在集資款不夠的情況下,自己補足了7萬元左右,村中1.5公里道路順利建成。2011年李廣飛任支部書記以來,在鎮黨委書記李朝閣、鎮長趙憲海的領導下,村領導班子精誠團結,在街道亮化方面,堪為城關典範。如今城關的四道八街,清潔整齊。領導班子尤其重視村中的學生教育,對成才學生的家庭給予500至1000元的獎勵補貼。李廣飛領導着這樣優秀的團隊,村民和諧,百業興旺,班子成員有:馬成羣、李廣鵬、苑建民、鄭廣明、盧劍英、鄭文傑、盧振發、王俊麗、李書信、馬興粉、盧建偉、齊李東、薛守義、盧勇英、李廣雨、劉紅傑、張本福、張本勝、郭梅香等。
李德山:清末武舉人,他樂善助人,濟弱扶貧,遠近享有盛名,他倡導尊老孝道 ,為人謙善,被譽為“城關孝子”。在他的倡導下,村中的李氏一族,至今保持着除夕夜辭舊歲,給父母請安的習俗,此習俗在民間影響甚廣。
鄭化亭: 滑縣石印局創始人。出生於1913年3月,青年時代,開辦了華記石印局。1954年,率先響應黨對資本主義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城關第一個印刷生產互助組,後轉為印刷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道口印刷生產合作社合併,任監事主任。1960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支持三類建設友援農業。為村辦企業積極獻計獻策,帶領羣眾走發展集體經濟、共同致富的道路。他一生簡樸,為人謙讓和氣,他的人生座右銘“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好漢”,至今在村民中廣為傳頌。
李德山:清末武舉人。倡導尊老孝道 ,至今村中的李氏一族,除夕夜辭舊歲,給父母請安的習俗至今沿襲,在民間影響甚廣。
劉建堂:1889年出生,自幼生活在城關大隕石墜地處,15歲時,最早發現大隕石上有公雞圖案。後來,成為“三興劉” 牌燒雞的創始人。鄭化智:1913年生,與同學,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曾被黨組織派到滑縣白道口防空司令部工作。1939年去了山西太嶽區工作,之後去了延安學習。解放後在中國銀行任職,後調至陝西省分行任信貸處處長。
鄭化洲:清末人,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後任黑龍江省法院院長。
陳少健:鄭化洲的妻子,清末人,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後任黑龍江省共青團團委第一書記。文革期間曾任黑龍江省柳河“五七幹校”校長職務。後來任中國婦聯宣教部部長。
劉春旺:“三興劉” 牌燒雞的第三代傳人,1951年出生。2010年8月,被省政府授予“燒雞技師”稱號,首屆“道口燒雞之星”杯評委。2014年12月,省政府授予“高級燒雞技師”之稱。
苑天育:1962年,調任延津縣税務局税政股股長,1968年,調任滑縣税務局税政股股長、辦公室主任。
馬成林:1973年參軍,通訊兵指導員。後任濮陽市工商局科長,後調任濮陽市紀檢委副縣級主任,現任濮陽市檢察院任黨組成員、紀檢書記、副檢察長檢察院紀檢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