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念

鎖定
論雲。佛諸弟子於閒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為説八念法。若存心於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
中文名
八念
唸    佛
唸佛功德無量拔苦與樂也
念    法
念法力廣大能滅煩惱也
念    僧
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世間無上福田

目錄

八念內容簡介

[出大智度輪] 念者。內心存憶也。論雲。佛諸弟子於閒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為説八念法。若存心於此。恐怖即除也。一念佛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救濟眾生。功德無量。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也。二念法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也。三念僧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也。四念戒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隱處。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也。(梵語菩提。華言道。)五念舍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之時。應當念舍。舍有二種。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煩惱。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六念天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果報清淨。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也。(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也。)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念出入息者。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之時。應當念息。息是治散亂之良藥。入禪定之捷徑。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即除也。八念死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死。死有二種。一者自死。謂報盡而死。二者他緣死。謂遇緣而死。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處。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八念八念修法

八種修持念法門《大智度》論二十一謂:“弟子修行於閒靜處或乃至山林曠野處,善修不淨等之觀修法門,逐漸感覺有厭患這個身體時,就會有忽生驚怖及作惡魔種種之惡事的行為。因此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是故如來為説八念法,若能存有此心修持,其恐怖及作惡魔種種的行為,就能即刻消除。”

八念唸佛

唸佛功德無量拔苦與樂也。唸佛也不簡單,因為對於佛法的教理要能通達,否則無法發心相應於唸佛清淨,自然不能信奉唸佛的功德,然而煩惱就不能減少,所以難以離苦得樂。

八念念法

念法力廣大能滅煩惱也。唸佛法無邊廣大,能消滅自己的煩惱業障。但佛法的法是活法,若是用功不得力,則無法相應於佛法無邊的道理,因此而不能減滅煩惱的困惑。

八念念僧

念僧為佛弟子具足五分法身為世間無上之福田也。何謂“五分法身”(佛學術語)?就是以五種功德法成為佛身,故稱為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來之心身,解脱一切繫縛,謂之解脱法身。即涅盤之德也。五、解脱知見,知已實解脱,謂之解脱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其修持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然後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以稱名。而總論為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就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大乘義章二十本》曰:“此五種分別為分,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行宗記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脱。

八念念戒

念戒遮諸惡為無上菩提之本也。又有“八遮”的説法,據《三論宗》所明示之八不中道也。遮者遮遣,八遮者就是遮遣不生不滅等與生滅等之八種迷惑也。

八念念舍

念佈施能生大功德,又舍斷煩惱得大智慧也。

八念念天

念四天王乃至他化天,果報清淨,利安一切也(已上為六念)。

八念念出入息

又云念阿那般那,念出息入息也(即數息觀),此是對治散亂之良藥,入禪定之捷徑。

八念念死

死有二種:一、自死,命報盡而死者。二、他緣死,遇惡緣而死者。時念人有此二種之死法,由生以來,時常緊跟著身邊,若是想刻意去避開,恐怕也是無處可躲藏,唯有學佛得以解脱究竟,否則已經無有脱逃之處。”這是時刻警惕自己精進的念頭,並非消極的心態,應該説是更為積極的態度。《法界次第中之上》曰:“通言念者,內心存憶之異名也。專心存憶八種修行功德,故名為八念,非但能除世間驚怖,若能盡一切善修,亦能消除世間三界生死一切障難也。”
又、大人之八念也,佛為阿那律説“大人”之八念法:一道從無慾,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三道從遠離,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痴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見八唸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