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口村

鎖定
八口村位於北京城區外西北,昌平區西南部,陽坊鎮鎮政府東北,距鎮政府2.5公里,東南與海淀區辛力屯緊密接壤,京密引水渠從西北路過。地域面積2383畝,東西長而南北短,呈不規則長方形。耕地面積1200畝,全村總人口817名,男性佔399人,女性佔408人,其中非農業佔226人,農業佔591人。基本是漢族人,以谷、高、佟、馮、王五大姓氏為主。
八口村屬燕山山脈南麓與華北平原交接地帶,為中低山地形,平均海拔120m。所在地主要分佈着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以荊條、酸棗、山皂角等灌木為主。該地區屬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風,陽坊雨量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15.9mm,年內降雨量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且多以大到暴雨形式出現。該地區以西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1m/s,月平均風速以四月為大,一般在3.6m/s,極端最大風速達23m/s。
八口村地下水源豐富,土壤肥沃,玉米、小麥和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村域內有車前草,蒲公英、羅布麻、水菖蒲、秦艽、地黃等幾十種中草藥生長,村邊樹林和水田裏,經常出現白鷺,野鴨、雉雞、灰鶴等珍貴的鳥類。
八口村西北,原有一座廟宇名為“九泉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解放後為八口小學的所在地。1970年,新小學於村南建成,此廟院內二株古槐被村革委會砍伐,一株文香果樹被伐,廟院周邊的上百年蒼天古樹也一起被伐。
2019年12月25日,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1]  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八口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中文名
八口村
所屬地區
北京市昌平區
面    積
2383 畝
電話區號
010
人口數量
817人
方    言
北京話

八口村歷史沿革

八口村區域有人居住的歷史至少2千年以上。從歷史上考證,真正成為村落是在宋元時期。明朝時期,往北京玉淵潭供水的一條渠經過八口村西,當時八口村有八個水口注入此渠,八口便成了此村落的代稱。抗日戰爭時期,八口村屬南口日軍所轄範圍,日本語發音“高”聽起來很像“溝”,當時偽政府官員也起鬨跟着學“溝”,故而解放前後八口也有人稱為八溝。1956年——1957年,為了與海淀區八溝村加以區別,北京市將該村村名正式定為八口村。
八口村黨支部成立於1949年,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谷志誠。

八口村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後實行生產責任制,後來又實行分田到户,小面積、大面積承包土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結合現代農業經營意識,以機械代替人力,以傳統的種植施肥和科技種植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農民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其他經濟形式,除農業之外,還有養殖業、漁業、木器加工、水泥加工、裝飾品加工等多種經濟形式。

八口村村政建設

新形式下,如今的八口村,繼承了老一輩先烈的革命精神,開拓創新,全面進行着新農村建設,2004年翻建村北小學和幼兒園,配備醫務室,通上水泥路,路邊安裝路燈,建設娛樂公園。2004年以來,投資35萬餘元,修管灌340米、田間道300米,排澇挖排水溝1200米,整修700米道路,建管函5座,硬化街道路面600米,搭吊炕80鋪,改廁120户。2004年經村兩委研究,利用村南窪地修建公園,平墊土地,安裝圍欄鐵藝,綠化環境,購置各種健身器材,配置燈光照明,為羣眾健身娛樂提供了舒適、優美的活動場所。06年10月至06年12月完成了自來水改造工程。2007年開始大棚種植。

八口村村史榮譽

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交通文明村。 [3] 
2019年12月31日,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八口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