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二把頭

鎖定
二把頭又稱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
中文名
二把頭
定    義
滿族婦女代表性髮式
適用人羣
婦女
流行年代
清代

二把頭基本概念

二把頭 二把頭
兩把頭是中國清代皇后、妃嬪、公主、宮女等在宮內生活的女性,以及貴族婦女、命婦、官員妻妾等入闕時頭上常用的裝飾物。
二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餘髮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卧,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髮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着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參入假髮。
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二把頭清代后妃髮型

清代后妃梳什麼髮式,可以説是一件神秘莫測的事情:自從慈禧垂簾聽政,以“母儀”昭著天下才揭開這一秘密。流行於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認定是宮廷后妃的正式髮式。其實,清代后妃髮式也與清代社會發展一樣經歷了由低到高、由簡單到複雜,由樸實到奢華的過程。
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宮廷后妃命婦為了大典時戴朝冠的需要,將頭頂之盤髻鬆散於腦後。清初的幾位皇太后、皇后生活節儉,梳小兩把頭時,只戴鮮花,不佩首飾。“小兩把頭”在清宮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后也僅僅是戴通草,不戴金銀首飾。用以敦促宮中后妃以節儉為本。“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小兩把頭”的出現,是從實用出發的,隨着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着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清中期,是史稱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后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髮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如“小兩把頭”低垂,幾乎捱到耳根,髮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將這些美麗的首飾戴上去呢?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着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髮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髮,梳成扁平狀,末端用髮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髮髻象個待飛的燕子,清代后妃還因年齡而異梳頭戴首飾。年紀輕的,戴豔麗的珍寶首飾,顯出年青活潑的朝氣。年老的梳“兩把頭”,首飾選質地高貴的,體現出老年婦女端莊、穩重。皇家女子頭上梳兩把頭,插戴上貴重的首飾,與腳下穿着高底鞋相呼應。走起路來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節奏,頭節、脖梗不能左右搖晃,來回擺動。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婦女行動規範的最佳形象。
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裏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髮,又摘戴自如,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説是慈禧的獨創發明,與她在清宮中的地位有關。慈禧以秀女選入清宮,由貴人、嬪、妃晉封為貴妃。在咸豐帝病逝承德後,慈禧唯一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尊慈禧為聖母皇太后,並開始垂簾聽政,操縱清代政治大權達半個世紀。慈禧名為皇太后,實為一代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皇太后、皇后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準。
由此可見,慈禧創制“大拉翅”式的髮套,正是她權欲、地位的真實寫照。
現在我們看清初宮廷劇,也有大拉翅的頭,可是慈禧的時候才有這個髮型,所以是與真實歷史不符的。清初沒有這種髮型。 [1] 
參考資料
  • 1.    趙爾巽.清史稿.香港/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