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

鎖定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指的是出自天涯論壇的網帖。
中文名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
外文名
Two rural primary school and a teacher
出    處
天涯論壇
類    別
網帖
作    者
南湖居士(網名)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個人簡介

2002年7月,徐本禹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設在山洞裏的為民小學支教一個月。這次社會實踐使他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國情,激發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決心以實際行動為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狀況貢獻自己的力量。返校時,孩子們依依不捨,他向孩子們承諾一年後再回去給他們上課。考上研究生後,他打算放棄深造機會,回到貴州實踐自己“陽光下的諾言”。學校經過研究,決定為他保留研究生學籍兩年,支持他的行動。
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為民小學義務支教。當時團中央西部志願者計劃尚未實施,為 了保證他的基本生活,學校團委和他所在的經濟貿易管理學院為他提供了生活補助。後來,貴州團省委將他補入貴州扶貧接力計劃。徐本禹深受感動和激勵,每月從微薄的生活補助中節省出一半的錢,用來資助當地孩子上學。他的感人事蹟經媒體報道後,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使當地教育條件迅速得到改善,小學遷出山洞,搬進了新校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 [1] 
2003年7月,他從辦學條件已經大為改善的狗吊巖村轉點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大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大石村繼續義務支教。獲悉這一情況後,捐資8萬元為大石小學修建新校舍,對徐本禹的支教行動給予了更大支持和鼓勵。
徐本禹
徐本禹(8張)
天涯社區的文章《兩所山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正是報道了他的事蹟。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內容

2002年暑假,義務支教者徐本禹第一次來到為民小學,並在這個非常貧困的地方做了一個暑假的小學老師。據帖子上説,徐本禹是個出身貧寒、品學兼優的山東小夥子,當時他剛剛如願以償地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
就在這個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放棄讀研究生,回到貴州那所小學繼續義務支教。文章是這樣寫的:徐本禹徹夜未眠,做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大學畢業後回到大山深處的窮山溝,不久之後徐本禹向狗吊巖村村委會主任報到。
狗吊巖村實在太窮太苦了。不僅物質文化生活極度貧乏,而且是一個封閉的信息孤島:不通公路,沒有電話,晚上靠油燈照明,寄一封信要走18公里崎嶇的山路才能找到郵所。而文化背景帶來的巨大差異所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語言障礙,又使他們久久不能融入這個環境。追隨他的志願者一個一個地離去。
南湖居士説,徐本禹倍感孤獨的背後,其實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隱情。作為義務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為屬於自發的“個人行為”,因此,他並沒有被列入團中央的西部志願者行動計劃,只是一個“體制外”的志願者,成為一個完全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幸虧後來貴州團省委將他補入本省志願者名單,每個月發給他500元生活補助,這才將他從衣食無着的困境中解脱出來。
支教的為民小學 支教的為民小學
文中還有這樣一段描述: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華中農業大學做了一場報告。誰也沒料到他講的第一句話是:“我很孤獨,很寂寞,內心十分痛苦,有幾次在深夜醒來,淚水打濕了枕頭,我快堅持不住了……”本來以為會聽到激昂的豪言壯語的學生們沉默了,許多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在狗吊巖村支教一年以後,徐本禹今年7月決定到大水鄉大石小學(後改名華農大石希望小學)繼續支教,文中南湖居士寫道:那是一所比狗吊巖村的為民小學更加困窘的地方。
文中南湖居士是徐本禹的老師,華中農業大學專門研究網絡新聞傳播的老師。
支教第二站的大石小學 支教第二站的大石小學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事件結果

搬進新教學樓 搬進新教學樓
隨着網上點擊率的提高,這篇文章的影響力,跳出了虛擬的網絡世界,許許多多關心徐本禹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使當地教育條件迅速得到改善,為民小學遷出山洞,搬進了新校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是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前身大石小學)奠基的吉祥日,該校由華中農業大學投資8萬元,貴州省教育廳投資21萬元,地區教育局和縣裏分別投資3萬元、5萬元。共計37萬元建成華農大石希望小學,於二零零五年六月竣工投入使用。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事件影響

反映徐本禹支教事蹟的圖文報道《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在網上發表,立即引起巨大轟動。100多家國內外網站轉發,30多家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作了相關報道。其中,9月10日教師節,人民網在首頁頭條位置突出報道了徐本禹的事蹟。《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報紙用整版篇幅作了長篇報道,《中國青年》雜誌打破常規,將徐本禹的事蹟用10個版面作為封面專題進行報道,被多家報紙轉載。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貴州電視台都以專題或欄目形式進行了深度報道。11月20日,徐本禹入選中央電視台“2004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候選人,《東方之子》、《面對面》、《社會紀錄》等欄目製作了徐本禹專題節目。《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也將在近 期進行報道。 徐本禹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尤其感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全國各地網友,以及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紛紛發來電子郵件或在網上撰文,用真誠感人的語言,表達了對徐本禹的讚譽,稱他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楷模”、“中華民族的脊樑”、“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同時,他的事蹟也引發了國內外人士愛心如潮。截至11月底,共收到要求捐款的電子郵件2000餘封,實際收到捐款近20萬元人民幣,一舉解決了大水鄉502名貧困孩子本 學期的學雜費;此外,還收到各界捐贈的衣物、文具、電腦、體育器材等摺合人民幣25萬餘元。在徐本禹的感召下,今 年暑期先後有全國各地高校的40多名大學生前往大水鄉進行社會實踐,現有8名社會人士來到當地長期義務支教。

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八年鉅變

2004年6月26日,南湖居士和同事去貴州考察,7月11日,在天涯貼圖專區發了《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的帖子。 [2]  用了7000多字和實地拍攝的99幅照片講述了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興合村(狗吊巖村)為民小學、大水鄉大石村大石小學和一個支教者——徐本禹的故事。這個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並引發了海內外網友對西部農村基礎教育的關注。成千上萬的人從全國各地,從世界各國去到那裏,用熱忱和愛心幫助孩子們。
8年後的2012年7月1日,他和和同事踏上了重訪貴州黔西北兩所鄉村小學的旅途。用相機記錄了看到變化的一切;同8年前一樣,用99幅圖片來講這個新的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