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面戰爭

(戰爭術語)

鎖定
全面戰爭,是國家實施總動員,全力以赴進行的戰爭
其基本戰爭行動樣式和特徵是,以武裝鬥爭為主,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條戰線的鬥爭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地發揮國家的整體力量,以保證戰爭的勝利。
中文名
全面戰爭
性    質
戰爭術語
含    義
國家實施總動員,全力以赴進行
提出者
馬克思恩格斯
術語釋義
世界大戰是世界性的全面戰爭;全國實行總動員、舉國展開全面較量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國家性的全面戰爭;國家內部政治軍事集團之間全力進行的戰爭是國家內部性的全面戰爭。有時就交戰一方而言是全面戰爭,但就另一方而言則是局部戰爭。如發生於大國與小國之間的戰爭,對大國來説,可能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制,不需總體動員,而對小國來説,可能是全力以赴、舉國迎敵的全面戰爭。全面戰爭的目的在於徹底剝奪對方的軍事能力或迫使對方投降,從而達成政治目標。它關係交戰雙方或一方的安危存亡。和平時期,準確判定是否面臨全面戰爭的危險,對於國家的戰爭準備及其他領域的準備和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人類戰爭史上許多規模較大的戰爭都具有全面戰爭的性質,都需要交戰方全力進行。K.馬克思、F.恩格斯在1854年研究歐洲戰爭形勢時,首先提出了全面戰爭的概念,後來又多次談到全面戰爭問題。1937~1945年,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是動員廣泛的全民族參與的大規模全面戰爭。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全面抗戰路線,以人民軍隊為骨幹,組織動員羣眾參加戰爭,實行廣泛的統一戰線,黨、政、軍、民緊密結成一體,運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種鬥爭方式,協調一致,集中整體力量,與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持久較量。中華民族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第一次奪取了中國近代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全面、徹底的勝利。20世紀50年代,美國使用過“全球戰爭”“全面核戰爭”等詞語,亦有全面戰爭的含義。美國軍方認為,這種全面戰爭是大國之間投入全部資源並危及一個主要交戰國生存的武裝衝突,通常理解為美國和蘇聯之間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並將導致新的世界大戰。在冷戰期間和冷戰結束後發生的戰爭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等,有的是交戰一方為局部戰爭,另一方為全面戰爭;有的是交戰雙方都屬於全面戰爭。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