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葉馬蘭

(菊科紫菀屬植物)

鎖定
全葉馬蘭(Aster pekinensis (Hance) F. H. Chen)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長紡錘狀直根。莖直立,高可達90釐米,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多而密,葉片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矩圓形,頂端鈍或漸尖,常有小尖頭,全緣,上部葉較小,條形;全部葉下面灰綠,頭狀花序單生枝端且排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近條形,內層矩圓狀披針形,上部單質,有短粗毛及腺點。舌狀花,管部有毛;舌片淡紫色,管狀花花冠有毛。瘦果倒卵形,淺褐色,扁,有淺色邊肋,冠毛帶褐色,不等長,弱而易脱落。6-10月開花,7-11月結果。
廣泛分佈於中國西部、中部、東部、北部及東北部;也分佈於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生於山坡、林緣、灌叢、路旁。 [6] 
全葉馬蘭是營養豐富,且飼用價值高的一種飼草。因含有菊脂類物質,家兔尤其喜食,且利用率極高。晚春及夏季刈割後,稍加陰乾即可直接飼餵;中秋以後刈割儲備,冬季飼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全葉馬蘭
拉丁學名
Aster pekinensis (Hance) F. H. Chen [7] 
別    名
全葉雞兒腸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全葉馬蘭
命名者及年代
(Hance) Kitag.,1836

全葉馬蘭形態特徵

全葉馬蘭
全葉馬蘭(7張)
多年生草本,有長紡錘狀直根。莖直立,高30-70(-90 [2]  )釐米,單生或數個叢生,被細硬毛,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狀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多而密,條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矩圓形,長2.5-4釐米,寬0.4-0.6釐米,頂端鈍或漸尖,常有小尖頭,基部漸狹無柄,全緣,邊緣稍反捲;上部葉較小,條形;全部葉下面灰綠,兩面密被粉狀短絨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頭狀花序單生枝端且排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7-8毫米,長4毫米;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近條形,長1.5毫米,內層矩圓狀披針形,長几達4毫米,頂端尖,上部單質,有短粗毛及腺點。舌狀花1層,20餘個,管部長1毫米,有毛;舌片淡紫色,長11毫米,寬2.5毫米。管狀花花冠長3毫米,管部長1毫米,有毛。瘦果倒卵形,長1.8-2毫米,寬1.5毫米,淺褐色,扁,有淺色邊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三稜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帶褐色,長0.3-0.5毫米,不等長,弱而易脱落。 [3]  [8] 

全葉馬蘭近種區別

全葉馬蘭的瘦果馬蘭Aster indicus L.)近似,但莖、葉及總苞密被短絨毛, [3]  馬蘭莖上部有短毛,葉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總苞片有疏短毛。 [4]  兩種極易區別。 [3] 

全葉馬蘭生長環境

全葉馬蘭是一種伴生植物,在住家附近、路旁、耕地以及撂荒地上多有生長,幾乎成為一種習見的雜草,並混生在次生闊葉林的林緣草地和灌叢的草本層中,在北方城鎮附近乾燥的低山丘陵上,也有形成大面積的純羣落。喜生濕地、河灘、溝邊及低窪積水處。 [2] 

全葉馬蘭分佈範圍

全葉馬蘭廣泛分佈於中國的四川、陝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也分佈於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 [3] 

全葉馬蘭生長習性

6-10月開花,7-11月結果。全葉馬蘭在中國黑龍江省泰來縣每年4月中下旬開始萌發生長,5月中下旬株高即可達30釐米以上。花期前,地上部生物量中葉片總量佔鮮重的35%左右。10月中旬,地上部植株仍然青綠,10月下旬,植株開始枯萎。 [5]  開花期為9月,比一般的飼用植物花期長得多。 [2] 

全葉馬蘭主要價值

全葉馬蘭在中國吉林長春引種栽培,每畝可收割青草866-1600千克,每株鮮重20-35克,是產量中上等飼料。 [2]  花期纖維素含量為12.6%,蛋白質為3.4%,無氮浸出物為5.8%,粗脂肪為2.1%,灰分為0.8%,是營養豐富,且飼用價值高的一種飼草。因含有菊脂類物質,家兔尤其喜食,且利用率極高。晚春及夏季刈割後,稍加陰乾即可直接飼餵;中秋以後刈割儲備,冬季飼用。刈割後晾曬1天即可捆成4-5千克的小捆,3捆一組,豎放晾乾。3-5日後,即可垛堆存放。花期也可切短青貯,供冬、春家兔飼用。可單貯,也可與其他禾穀類飼草混貯。 [5]  還可作豬的飼草,加水蒸煮,拌入精料,氣味濃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