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球信息柵格

(全球性信息網)

鎖定
全球信息柵格,將全球範圍內互聯的端到端的信息能力、相關程序及人員集合,對戰鬥人員、指揮人員和後勤支援人員所需的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存儲、分發和管理的公共網絡信息環境。
中文名
全球信息柵格
外文名
GIG
説    明
全球性信息網
系統組成
基礎、通信、計算
全球信息柵格包括所有專有的和租用的通信與計算系統及與獲取信息優勢相關的業務,包括1996年“克林格─科恩法案”(Clinger-CohenAct)第5142節所定義的國家安全系統。全球信息柵格支持戰時及平時所有國防部、國家安全、有關情報機構的任務和職能(戰略、戰役、戰術和商用上的職能),提供來自所有作戰位置(基地、指揮所、營地、台站、設施、移動平台和已部署的站點)的能力,提供與聯合、同盟及非國防部用户和系統的接口。它不僅是實現信息化戰爭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也是實現網絡中心戰,奪取信息優勢、決策優勢的基礎和手段,是支持美國國防部和部隊轉型的核心支柱。1999年,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向國防部建議開發全球信息柵格。同年9月,美軍國防部首席信息官發佈了關於全球信息柵格的備忘錄,第一次提出全球信息柵格的概念和定義。2000年3月31日,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下屬的聯合參謀部向國會正式提交了啓動全球信息柵格建設的報告。2000年5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公佈了指導未來建設和作戰的綱領性文件――《2020聯合構想》,明確指出建設全球信息柵格是美軍贏得信息優勢的關鍵所在。2001年6月發佈了《全球信息柵格體系結構》(1.0版);7月,在美國國防部提交國會的《網絡中心戰》報告中,強調全球信息柵格是美軍獲得信息優勢的前提和基礎;8月,發佈了《全球信息柵格頂層要求文件》。2003年又發佈了《全球信息柵格體系結構》(2.0版)。全球信息柵格的框架結構主要包括基礎層、通信層、計算層、應用層和用户層五層。①基礎層。包括體系結構、條令、政策、標準、工程、頻譜分配等。②通信層。以國防信息系統網為核心,包括遍及世界各地的無線電通信系統、衞星通信系統、移動用户系統、聯合信息分發系統、戰術數據鏈等各種通信系統等。③計算層。包括計算設施,從提供全球/區域服務的國防計算中心,到各個戰區司令部、軍種、兵種司令部、聯合作戰部隊的計算機局域網的服務器和工作站,直至單兵的野戰便攜式終端。④應用層。通過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指揮控制系統、全球戰鬥支援系統等,為部隊提供戰場態勢感知、決策支持、情報支持、數據共享、消息傳遞、電子商務/電子數據交換、辦公自動化等多種應用服務。⑤用户層。為指揮人員、戰鬥人員和支援人員,在機動作戰、精確打擊、戰略威懾、特種作戰、指揮控制、通信/計算環境、信息作戰、情報偵察預警、集中後勤、全維防護、武器實驗/部隊訓練、多國作戰行動協調等領域提供應用服務。全球信息柵格的信息能力包括四類、七種基本功能,即:計算能力,包括處理功能和存儲功能;通信能力,包括傳輸功能;表示能力,包括人與全球信息柵格之間的交互能力;網絡運作能力,包括網絡管理、信息分發管理和信息保證三種功能。全球信息柵格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頭實施的策略進行。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截至2003年,主要是按照已有的全球信息柵格初步設想對現有的柵格和設施進行集成;第二階段截至2010年,主要是在各軍種、兵種內實現全球信息柵格功能;第三階段截至2020年,主要是實現陸、海、空三軍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完全建成全球性的信息柵格。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