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漢志傳

鎖定
《全漢志傳》是明熊大木撰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説,由《西漢志傳》《東漢志傳》組成:西漢六卷61則,東漢六卷57則,計十二卷118則;二傳各有序,均題“萬曆十六年秋月書林餘氏克勤齋梓”。
此書敍事線索雖多,但重點突出,事次分明。 [1]  以文上夢人廷熊兆獵於渭濱得姜子牙開篇,敍兩漢歷史,依史實鋪排,語言枯燥,文字簡約,且多牽強附會。 [2] 
作品名稱
全漢志傳
作品別名
京本通俗演義按鑑全漢志傳
按鑑編集二十四帝通俗演義全漢志傳
作    者
熊大木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説

全漢志傳內容簡介

周朝盛時,人知禮義,安分守己,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及周衰,諸侯割據,以強凌弱。由十八國併為十二國,再為七國:秦、齊、燕、趙、楚、魏、韓。
趙惠王五年,秦昭王伐趙大敗,皇孫子楚被俘留為人質。趙大商人呂不韋見子楚有帝王相,乃舍萬金,遊説上下,結納子楚並將已有身孕的愛姬朱氏獻與子楚,設計使子楚歸秦為王。朱氏生子贏政,不韋拜為丞相。政即位後,不滿不韋獨攬朝政。不韋與朱氏私情事露,服毒而死。秦統一六國,天下太平,政稱秦始皇。始皇為求長生不死,派徐福出海尋藥;令蒙恬修築長城;聽李斯言,焚書坑儒;修建阿房宮,驕奢淫逸,致使民不聊生,烽煙四起。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項梁、劉邦等亦起兵反秦。後始皇死於巡狩途中,宦官趙高與李斯秘不發喪,假傳聖旨賜太子扶蘇死,立胡亥為二世。趙高又設計腰斬李斯,並在望夷宮當二世面指鹿為馬。最後殺二世,立扶蘇子子嬰為三世。子嬰即位,暗伏親兵,誘殺趙高,夷三族。
項羽為楚名將之後,武藝超羣,勇力過人。見秦苛政殘虐,就聚眾起義。淮陰韓信及范增等人來投。劉邦為地方亭長,心懷豁達,胸有大志,斬白蛇起兵沛縣,得蕭何、樊噲等人為助。後項、劉合力,同伐暴秦,立楚懷王之後來新為義帝。義帝見劉、項二人已成氣候,各有威權,遂封項羽為魯公,劉邦為沛公,各分兵將,“先到咸陽君之,後到咸陽臣之”。沛公領七十二處鄉宦行南路,收酈生,得張良,一路越關過寨,勢如破竹。不日兵入關內,在位四十六日的秦三世子嬰不得不手捧天子玉璽降沛公。沛公兵入咸陽,秋毫無犯.聽張良言,屯兵灞上,嚴明紀律,約法三章。魯公從北路進發,一路攻關斬將。因途中擄掠過多,民怨日增。聞沛公入關,魯公大怒,引大軍至鴻門,從范增計,設鴻門宴。席間,范增命項莊舞劍,意欲刺殺沛公。因有張良、樊噲扶持,又得項伯救護,沛公平安脱身。魯公入咸陽,劫始皇墓,殺子嬰一族,火燒三百里阿房宮,自號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
沛公被封為漢王,很不高興。張良點明,漢中地方是取社稷、興劉之地,若養成氣力,取天下易也。漢王方欣然西行。此時韓信在楚,因出身寒微僅封為執戟郎。
張良看其乃將相之才,就説服其棄楚歸漢。經蕭何捨命保薦,漢王築壇拜將,拜韓信為大漢太保大將軍關外六國都招討徵東破楚大元帥。韓信即率三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三秦。又得陳平歸漢。楚漢相爭,雌雄未決,遂議定楚河漢界。後韓信分兵攻下東齊,使蒯文通上表欲借齊王封印。漢王覽表大怒,得張良勸説,即封韓信為齊王。但文通已知漢王之心,勸韓信自立,與楚、漢三分鼎足。然信誓言:漢不負信,信不負漢。文通斷言,楚滅以後,漢王必治齊王。大漢五年九月,漢王以韓信為兵馬大元帥,總領一百五十萬兵馬,在九里山設下十面埋伏,圍住楚軍。張良又於夜靜更闌時分,在雞鳴山吹簫,聲音悽婉,致使楚王八千子弟,人人傷悲,個個思鄉,四散奔潰而去。楚王聽四面楚歌,知大勢已去,痛別虞姬,單騎突圍至烏江邊,深感無臉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漢平帝時,王莽為丞相。莽因女兒為平帝妃而得專寵,封安漢公。權傾朝野,威勢日震,竟毒死平帝,而無一人敢言。立三歲之子嬰為帝,莽攝政,為假皇帝。三年後,王莽正式篡漢,即位為帝,改國號“新”。復行秦法,百姓不勝其誅。高祖後代劉秀,表字文叔,狀貌非凡,有君王之相。王莽篡漢、誅殺劉氏時,秀逃難在外。後聯絡族中子弟,在宜秋山寨起兵。文叔立劉玄為君,改元更始。隨後進兵,取南陽五郡。更始帝即加封文叔為蕭王、徵西大司馬。王莽得知,傾八十萬兵馬,來到昆陽。文叔率軍將奮力掩殺,以少勝多。更始得報,加封文叔為南北征討大司馬。文叔率兵直指長安,兵臨城下,王莽親征。兩軍交鋒,莽折軍大半,逃入皇城。劉軍當夜入城,王莽連人帶印被捉。蕭王遂剛割王莽,以祭平帝。復請更始帝駕坐長安,更始封蕭王為大司馬丞相。朝中八奸臣設計共謀,將蕭王手下諸將分封出去,並派刺客謀害到河北巡按的蕭王。後更始帝為賊臣所害。
蕭王接受羣臣眾將苦勸,即帝位,號光武。定都洛陽。之後,南征北戰,罷息干戈,滅寇興漢,一統山河。偃武修文,下詔州郡檢核田畝户口。光武在位三十三年駕崩,明帝即位。其問,令竇固徵伐匈奴,命班超出使西域。明帝后,又歷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獻帝,漢朝乃止。 [3] 

全漢志傳後世影響

《全漢志傳》雖然沒有在後世廣為流傳,但在兩漢歷史演義小説創作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東西漢通俗演義》編撰的重要依據,起着開拓性的作用。 [4] 

全漢志傳版本信息

成書於明嘉靖年間。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曆十六年(1588)克勤齋餘世騰刊本,十二卷,藏日本蓬佐文庫;清寶華樓覆明三台館刊本,十四卷,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影印克勤齋餘世騰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影印克勤齋餘世騰刊本及寶華樓覆明三台館刊本。 [3] 
參考資料
  • 1.    許覺民,甘粹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長篇小説辭典,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05,第24頁
  • 2.    趙山林主編,大學生中國古典文學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01,第297頁
  • 3.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07,第72頁
  • 4.    繆小云.《全漢志傳》新探[J].明清小説研究,2007,(第3期).